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概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生综合性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目前,初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主要是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关键在于加强学生成功的意识,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加强观察及思维的指导和训练。
关键词: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
【分类号】G633.34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活动的进行。因此,分析研究这些心里障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畏难情绪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畏难情绪是一种消极情绪,它抑制作文感知的积极性,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写作活动持一种消极态度。
对作文,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畏难情绪,作文功底较差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常常面对作文题目长吁短叹,挠头蹙眉,写不下去,不能从作文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哪怕是一点点),经常得到的是失败的消极体验。而这种体验由于一次次作文而越发严重,以致于产生了对作文的反感,甚至厌恶和对抗的情绪。
学生作文中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學生自身知识缺少,基础较差是内在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讲读课、自读课中的知识概括出来,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融汇贯通。作文课上,虽然学习了一些作文技法,也仅停留在了解记忆阶段,不会迁移,不能在作文训练中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的作文,往往选材陈旧、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言啰嗦,得分自然就不高。他们面对作文本上的低分数和评价不高的批语,或是体验着失败的苦恼,或是感受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心理上逐渐产生自卑感和压抑感,畏难情绪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中指导不当是外在因素:首先是教师不善于引路。有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能窥视学生的心理空间,不善于梳理他们的情愫,不能诱发写作的欲望,仅将文题写出,提几点要求,或老调重弹一些写作理论,学生的感觉依然是隔靴搔痒,远水解不了近渴,因而难以调动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次是评估失当。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具有指瑜点瑕,纠正提高的功能和鲜明的导向性。有的教师在讲评时,只对少数优秀习作大加肯定,却忽略了中等水平的大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则产生了作文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其它人只不过是陪衬的认识,逐渐失去作文的兴趣,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要消除畏难情绪,有效的方法是培养成功意识,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评语,并且不能吝惜笔下的分数。这样,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得到精神的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反过来还成为作文的动机,增强他们写作的投入感,不断地、自觉地、愉快地去自我追求和实现这种成功。
二、表象贫乏阻塞了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作文即生活,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因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深度不同存在很大差别。所以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表象,但表象必须经过人的汲取和加工,才能变成文章。这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的思维过程。这种过程依赖于表象。因此,“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表象储备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常有这样的情形:一见文题,一片空白,咬破笔杆,唏嘘再三,迫不得已写文章,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干瘪。这些与表象贫乏有着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感官迟钝,缺乏对生活自觉的、认真的观察。因此,即使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视不见,见而不思,难于在头脑中留下清晰、鲜明的表象。另外,初中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阅读时间缺少,知识积累不够丰厚。这样,观察汲取不充分,头脑中缺乏表象储备,在写作加工时,提炼不出素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笔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就要教会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这样,天长日久,积累素材,积沙成塔,积水成渊,写作就自然有“源头活水”了!
三、思维刻板导致了学生作文缺乏新意
学生作文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踵而至的就是“怎样写”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对现有材料经过思维加工,将思想转化为语言予以输出的过程。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缺乏新意,平平淡淡。不论是题材的选择、内容的安排、手法的表现,都易给人“千人一面,千文一腔”之感。其实,当今学生置身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感受着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他们本应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笔如流水,常写常新。可为什么会与此相悖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思维刻板。
思维刻板影响着学生的审题,使之常以某种定势来看问题,不会剖析事理,缺乏对事物敏锐洞察力,不能变换角度去研究问题,得不出精辟独到的结论,因此作文平淡无奇。
学生思维刻板僵滞、缺乏灵活性与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渐渐深入人心。可一些教师始终难以解除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仍然注重让学生对问题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作法,养成了学生考虑问题的求同思维。这一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与深刻,活跃与发散,在作文中就表现为选材单一、结构雷同、形式呆板。要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
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等心理因素,已成了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障碍,挫伤着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干扰着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妨碍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造成了學生作文水平低下,进而厌倦、焦虑,甚至逆反。要消除这些障碍,关键在于加强学生成功的意识,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加强观察及思维的指导训练,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视野》,覃波、覃润昌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3期
3、《张中行先生谈写作教育》,孙凤兰
4、《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答信35页、38页、105页。
5、《语文教学探赜索隐》,刘永康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
【分类号】G633.34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活动的进行。因此,分析研究这些心里障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畏难情绪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畏难情绪是一种消极情绪,它抑制作文感知的积极性,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写作活动持一种消极态度。
对作文,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畏难情绪,作文功底较差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常常面对作文题目长吁短叹,挠头蹙眉,写不下去,不能从作文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哪怕是一点点),经常得到的是失败的消极体验。而这种体验由于一次次作文而越发严重,以致于产生了对作文的反感,甚至厌恶和对抗的情绪。
学生作文中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學生自身知识缺少,基础较差是内在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讲读课、自读课中的知识概括出来,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融汇贯通。作文课上,虽然学习了一些作文技法,也仅停留在了解记忆阶段,不会迁移,不能在作文训练中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的作文,往往选材陈旧、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言啰嗦,得分自然就不高。他们面对作文本上的低分数和评价不高的批语,或是体验着失败的苦恼,或是感受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心理上逐渐产生自卑感和压抑感,畏难情绪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中指导不当是外在因素:首先是教师不善于引路。有的教师在作文指导中不能窥视学生的心理空间,不善于梳理他们的情愫,不能诱发写作的欲望,仅将文题写出,提几点要求,或老调重弹一些写作理论,学生的感觉依然是隔靴搔痒,远水解不了近渴,因而难以调动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次是评估失当。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具有指瑜点瑕,纠正提高的功能和鲜明的导向性。有的教师在讲评时,只对少数优秀习作大加肯定,却忽略了中等水平的大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则产生了作文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其它人只不过是陪衬的认识,逐渐失去作文的兴趣,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要消除畏难情绪,有效的方法是培养成功意识,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评语,并且不能吝惜笔下的分数。这样,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得到精神的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反过来还成为作文的动机,增强他们写作的投入感,不断地、自觉地、愉快地去自我追求和实现这种成功。
二、表象贫乏阻塞了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作文即生活,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因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深度不同存在很大差别。所以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表象,但表象必须经过人的汲取和加工,才能变成文章。这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的思维过程。这种过程依赖于表象。因此,“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表象储备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常有这样的情形:一见文题,一片空白,咬破笔杆,唏嘘再三,迫不得已写文章,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干瘪。这些与表象贫乏有着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感官迟钝,缺乏对生活自觉的、认真的观察。因此,即使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视不见,见而不思,难于在头脑中留下清晰、鲜明的表象。另外,初中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有限,阅读时间缺少,知识积累不够丰厚。这样,观察汲取不充分,头脑中缺乏表象储备,在写作加工时,提炼不出素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笔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就要教会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这样,天长日久,积累素材,积沙成塔,积水成渊,写作就自然有“源头活水”了!
三、思维刻板导致了学生作文缺乏新意
学生作文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踵而至的就是“怎样写”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对现有材料经过思维加工,将思想转化为语言予以输出的过程。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缺乏新意,平平淡淡。不论是题材的选择、内容的安排、手法的表现,都易给人“千人一面,千文一腔”之感。其实,当今学生置身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感受着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他们本应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笔如流水,常写常新。可为什么会与此相悖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思维刻板。
思维刻板影响着学生的审题,使之常以某种定势来看问题,不会剖析事理,缺乏对事物敏锐洞察力,不能变换角度去研究问题,得不出精辟独到的结论,因此作文平淡无奇。
学生思维刻板僵滞、缺乏灵活性与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渐渐深入人心。可一些教师始终难以解除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仍然注重让学生对问题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作法,养成了学生考虑问题的求同思维。这一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与深刻,活跃与发散,在作文中就表现为选材单一、结构雷同、形式呆板。要改变这种现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
畏难情绪、表象贫乏、思维刻板等心理因素,已成了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障碍,挫伤着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干扰着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妨碍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造成了學生作文水平低下,进而厌倦、焦虑,甚至逆反。要消除这些障碍,关键在于加强学生成功的意识,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加强观察及思维的指导训练,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视野》,覃波、覃润昌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3期
3、《张中行先生谈写作教育》,孙凤兰
4、《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答信35页、38页、105页。
5、《语文教学探赜索隐》,刘永康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