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三读三解法”的探索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教课文,都是按照“解题—学习重点—预习提示—讲解课文—课后练习”这个模式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由于长期沿用这一固定的模式,导致学生学得死板,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尝试采用“学生读课文—师生解题—师生讨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师生解决课后问题”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即“三读三解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读一解: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快速读课文,对课文的中心有个初步的感知,对文章的艺术特色有个浅显的审美愉悦感,对课文的框架脉络重点把握,这样就为下一步老师解题作了铺垫。
  师生共同解题,确定重点、难点。“你的重点是什么?”同桌敞开心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巡视全班,进行询问,配合参与其中。接着我再激励:“同桌对重点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下面前后桌开展讨论,五分钟后我提问。”我提问四五个学生,他们认定的“重点”比课本编定的“重点”的外延和内涵更丰富。这反映了学生接受实际知识的水平。教师根据全班同学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师生共同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读二解:即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再让学生读课文,要求跳读,围绕解决重点而读,学生独立解决预习提示,师生共同完成学习重点,由于“一读一解”过程的连续参与,学生对文章的“血”与“筋”有了悟性。学生“二读二解”悟出了文章的“魂”,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对照“预习提示”逐字逐句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对文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探讨,发扬教学民主,以强带弱,多鼓励感悟慢的学生发言,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启发,力求达到师生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效果。
  三读三解:熟读课文,解决练习,让学生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由于前面有“二读二解”,对文章的骨、肉、血、筋有了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再读就明确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意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可以发散出去,超越教材,以获取“弦外之音”“言外之旨”。成绩好的学生还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所继承和发扬,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知识的主人。
  由于“三读三解法”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建立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上的,学生的潜性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激励与深层次的开发,又体现了学生人格平等与教学的民主。因此,“三读三解法”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 编 再 澜)
其他文献
"效"是中医之本。顺势疗法,平衡疗法,自然疗法作为存在几千年,有独特完整理论体系,独特丰富治疗方法,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赞誉。对中医的"效"学研究和探讨,将是这一国粹"发言"和"光大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性病变所引起的病症。近年来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复发率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班集体中不可能全都是优等生,也不可能全都是后进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我们这里所说的优等生或后进生是指他们的
高松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都有独到见解。
只要你少一份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你也能让枯燥的题海成为学生嬉戏玩乐、强健身心、流连忘返的海洋。    作者简介:  毛荣富,祖籍浙江宁波,特级教师。教学之余一直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共发表文章千余篇,著有《作文散步》《漫步教坛》《中学生读写导引》《青春的隐秘世界》《元朝散曲》等。    语文练习题从来都是围绕课文来设计的,做作业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已。久而久之,学生厌于做题,感觉乏味。更重要的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在我看来,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语文课堂情趣盎然,悬念迭生,激活思维,和谐共生。    一、导的功夫要深厚,形式要花样翻新    “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是或者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允许看课本回答问题。”这是钱梦龙老师在讲《事物从何处来》的导语,这叫“请君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