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参加工作的我,正好赶上了山东高中新课程改革,我迎着课改的春风,在前辈的带领下,一点点前进着。回顾课程改革,感触良多。
一、我看新课标、新教材
拿到教材,编排体系与自己高中所学截然不同,上面知识又与大学所学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只能摸索前行。所幸有老教师的帮助,我在懵懵懂懂中跌跌撞撞地前进。薄薄的课标,薄薄的教材,不知从何处下手,幸好有教研室组织的培训,关于如何利用手中资料,有了新的认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理应为“我”所用。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
1.新课标、新教材给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应付高考,这样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教学僵化的重要原因。而新课标“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既然专家和学者们都在创造性地演绎着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那么我们还要墨守陈规地引导学生划那些被反复演绎过的教材吗?正如课程改革专家所云:“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启发性的,这也正是它的优点。”所以,新课标不只是给教材编写者留下了解读与创作的空间,更给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中,各大版本都有不同取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对材料有所取舍,否则阅遍四大版本,将无所适从,造成飞花乱眼的局面。
2.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在异彩纷呈的新教材面前从容应对。面临新课程改革挑战最大的是一线教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理念和习惯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显得潺弱无力。过去,老教师对新教师说的第一番话里,最常有的就是:“通过一轮教学把教材滚熟,以后就轻松了。”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面对新课标与多版新教材,只有打下深厚的史学学术功底和历史教育功底才能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历史教师,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大量专业书籍的阅读会使教师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底气。只有这样才能吃透课标、领悟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才能面对各种教材的不同说法而不慌张忙乱,才能真正地从飞花乱眼做到从容应对,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异彩纷呈。
二、我看新理念、新教法
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新理念的体现在新教法的应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新教学方法理解不深,把多媒体的简单应用做为了新教法的主体,每节课的课件教学,学生新奇喜欢,但课件是教参书上的,时间久了,我意识到,是课件在教学生,不是我在教学生。学生对那些花哨的课件也失去了兴趣。渐渐的我不再用那些课件,而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如果教学需要,我会自己设计课件,那样课堂才是自己的课堂。在平时学案教学也能满足上课需要。新教法不是热热闹闹,而应是实实在在。
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时时给课堂送去点“新构思”、“新想法”,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化学生们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可让学生登台当教师讲课,举办历史辩论会、课堂分组讨论、历史小品表演、情感体验活动、观看研讨历史影视作品、上网收集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引导学生设想西安事变的结局有哪几种可能?如果杀蒋或扣而不放,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又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可引导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光绪皇帝或慈禧太后,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假如光绪皇帝握有实权,假如袁世凯不去告密,戊戌变法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巧用诗词、歌谣、对联、谜语、音乐、歌曲,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民解放战争关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危机的加深”时,我引用当时流传的歌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学生听了既感到有趣,又从中体会到国民党已失信于民,为后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作了铺垫。
三、我看历史教学目标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在十年后仍对学生产生作用。”在《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这一课,对学生的终生产生长远影响的教育资源是什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最后,我做出了这样的定位:通过学习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体会政治文明发展历史,分享这一过程积累的宝贵财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从最后学生的讨论发言看,这一教学目标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再过十年以后,学生或许已经模糊了本节课的某些知识点,但如果他们仍能记得自己曾经得出的结论:“进行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认清民主、法制的历史潮流,必须立足国情,注重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本节课的教育目标就得到了根本的实现。
一、我看新课标、新教材
拿到教材,编排体系与自己高中所学截然不同,上面知识又与大学所学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只能摸索前行。所幸有老教师的帮助,我在懵懵懂懂中跌跌撞撞地前进。薄薄的课标,薄薄的教材,不知从何处下手,幸好有教研室组织的培训,关于如何利用手中资料,有了新的认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法典,它是教学的凭借、教学的资源,理应为“我”所用。作为教师,就是要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
1.新课标、新教材给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应付高考,这样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教学僵化的重要原因。而新课标“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既然专家和学者们都在创造性地演绎着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那么我们还要墨守陈规地引导学生划那些被反复演绎过的教材吗?正如课程改革专家所云:“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启发性的,这也正是它的优点。”所以,新课标不只是给教材编写者留下了解读与创作的空间,更给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中,各大版本都有不同取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对材料有所取舍,否则阅遍四大版本,将无所适从,造成飞花乱眼的局面。
2.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在异彩纷呈的新教材面前从容应对。面临新课程改革挑战最大的是一线教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理念和习惯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显得潺弱无力。过去,老教师对新教师说的第一番话里,最常有的就是:“通过一轮教学把教材滚熟,以后就轻松了。”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面对新课标与多版新教材,只有打下深厚的史学学术功底和历史教育功底才能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历史教师,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大量专业书籍的阅读会使教师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底气。只有这样才能吃透课标、领悟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才能面对各种教材的不同说法而不慌张忙乱,才能真正地从飞花乱眼做到从容应对,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异彩纷呈。
二、我看新理念、新教法
课程改革的推行需要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新理念的体现在新教法的应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新教学方法理解不深,把多媒体的简单应用做为了新教法的主体,每节课的课件教学,学生新奇喜欢,但课件是教参书上的,时间久了,我意识到,是课件在教学生,不是我在教学生。学生对那些花哨的课件也失去了兴趣。渐渐的我不再用那些课件,而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如果教学需要,我会自己设计课件,那样课堂才是自己的课堂。在平时学案教学也能满足上课需要。新教法不是热热闹闹,而应是实实在在。
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时时给课堂送去点“新构思”、“新想法”,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化学生们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可让学生登台当教师讲课,举办历史辩论会、课堂分组讨论、历史小品表演、情感体验活动、观看研讨历史影视作品、上网收集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引导学生设想西安事变的结局有哪几种可能?如果杀蒋或扣而不放,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又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可引导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光绪皇帝或慈禧太后,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假如光绪皇帝握有实权,假如袁世凯不去告密,戊戌变法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巧用诗词、歌谣、对联、谜语、音乐、歌曲,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民解放战争关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危机的加深”时,我引用当时流传的歌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学生听了既感到有趣,又从中体会到国民党已失信于民,为后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作了铺垫。
三、我看历史教学目标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在十年后仍对学生产生作用。”在《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这一课,对学生的终生产生长远影响的教育资源是什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最后,我做出了这样的定位:通过学习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体会政治文明发展历史,分享这一过程积累的宝贵财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从最后学生的讨论发言看,这一教学目标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再过十年以后,学生或许已经模糊了本节课的某些知识点,但如果他们仍能记得自己曾经得出的结论:“进行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认清民主、法制的历史潮流,必须立足国情,注重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本节课的教育目标就得到了根本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