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问题情境教学法,以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深入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通过亲身经历或体验探究活动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 情境 模式
问题情境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以问题导入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只有那些难度适中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那么怎么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六法行之有效。
一、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经常见到,但平时又没有深入思考,最容易引发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二、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课改后的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与旧教材相比较,具有现象明显、启迪性强、来源于生活等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探讨物质燃烧的条件时,改掉过去用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而是设计了烧不坏的手绢;比较木条和木屑燃烧的难易程度;玻璃杯罩蜡烛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取材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也更能够说明问题。
三、利用古代文人咏物的诗词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探讨石灰石的利用时,用于谦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这首诗来设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换的问题情境。又如王安石有一首咏梅的诗:“墙头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可用于创设解释分子运动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些诗词语句优美,寓意深刻。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既可解决问题,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充满艰辛曲折,留下了无数凝聚着智慧的成果。当年化学家们在发现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疑问”,为今天的教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素材。如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都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近代原子学说的两面性。类似这样的内容在新编的化学教材中也介绍得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五、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练习或测验的错误中,总有一些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往往因为学生自信而不假思索便予以认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知识尚不完备,同时也表明他们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这类错误自然也就转变为设置最佳问题情境的一种标志。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实验结束时立即熄灭酒精灯,我当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让他们观察接下来的倒吸现象,并以此情境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这时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他们强烈希望有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而此时恰好是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最佳时机。
六、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形成问题情境
假设是一种推测,有证实和证伪两种可能,从而调动学生的智慧潜力去探索。这种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后就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它往往适用于那些能引出多种假设,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和实验现象貌似“反常”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应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化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问题 情境 模式
问题情境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以问题导入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只有那些难度适中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那么怎么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六法行之有效。
一、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经常见到,但平时又没有深入思考,最容易引发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二、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课改后的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与旧教材相比较,具有现象明显、启迪性强、来源于生活等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探讨物质燃烧的条件时,改掉过去用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而是设计了烧不坏的手绢;比较木条和木屑燃烧的难易程度;玻璃杯罩蜡烛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取材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也更能够说明问题。
三、利用古代文人咏物的诗词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探讨石灰石的利用时,用于谦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这首诗来设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换的问题情境。又如王安石有一首咏梅的诗:“墙头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可用于创设解释分子运动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些诗词语句优美,寓意深刻。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既可解决问题,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充满艰辛曲折,留下了无数凝聚着智慧的成果。当年化学家们在发现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疑问”,为今天的教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素材。如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都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近代原子学说的两面性。类似这样的内容在新编的化学教材中也介绍得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五、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练习或测验的错误中,总有一些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往往因为学生自信而不假思索便予以认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知识尚不完备,同时也表明他们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这类错误自然也就转变为设置最佳问题情境的一种标志。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实验结束时立即熄灭酒精灯,我当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让他们观察接下来的倒吸现象,并以此情境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这时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他们强烈希望有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而此时恰好是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最佳时机。
六、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形成问题情境
假设是一种推测,有证实和证伪两种可能,从而调动学生的智慧潜力去探索。这种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后就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它往往适用于那些能引出多种假设,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和实验现象貌似“反常”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应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化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