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联系生活 合作交流 完善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几年来,笔者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创设悬念。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让学生出一道9以内相同加数连加来考老师,并且老师能立刻答出,学生们都用好奇的眼光望着我。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出题:“6+6+6+6等于多少?”我立即答出:“24。”有位学生说:“8+8+8+8+8+8等于多少?”我脱口而出:“等于48。”这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不约而同地问我:“老师,你是怎么算的,快告诉我们吧!”我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了乘法口诀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营造探究氛围。例如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出示“28+32= ”,按照书上的计算方法传授给学生,忽然有位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不按您的方法行吗?”我请他讲下去,他是这样算的:20+30=50,8+2=10,50+10=60。我对他与众不同的想法表示肯定:“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其他同学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呢?”同学们不甘示弱,开始冥思苦想,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来,我来。”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各种方法:“28+30=58,58+2=60。”“28+2=30,30+30=60。”“20+32=52,52+8=60”等等,我对同学们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赞赏,并给予掌声,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了学生探究之思想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例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1个柚子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质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教学“认识米、厘米”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米、厘米的具体长度,我就地取材,拿出数学课本,指出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接着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大约是1米1厘米长的物体。最后,我拿出橡皮擦、小刀、铅笔等等让学生估计其长度,又让学生估计教室门、黑板的长度。在估计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物体长的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应该用“米”作单位,而物体短的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三、倡导合作交流,完善探究成果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完善探究成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我用三角板画了两个大小相同的角,只是一个角的边短,另一个角的边长,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这时,我把已画好角的卡片分发到各讨论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各小组沸腾起来,有的拿三角板这边量量,那边画画,有个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认为边长的角大,很明显,它的边较长,空间比较大,角不就更大吗?”“我认为一样大,’实践出真知’。”有位学生拿着自己的三角板站到讲台前,拿起我的大三角板和他的小三角板的角比,顿时,教室爆发出一阵掌声。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它张开的弧度有关。
四、动手实践,提高探究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先标出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设法拼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拼拼,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作点拨:“谁来讲讲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的操作中,教师经过引导,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索中体验快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联系生活 合作交流 完善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几年来,笔者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创设悬念。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让学生出一道9以内相同加数连加来考老师,并且老师能立刻答出,学生们都用好奇的眼光望着我。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出题:“6+6+6+6等于多少?”我立即答出:“24。”有位学生说:“8+8+8+8+8+8等于多少?”我脱口而出:“等于48。”这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不约而同地问我:“老师,你是怎么算的,快告诉我们吧!”我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了乘法口诀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营造探究氛围。例如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出示“28+32= ”,按照书上的计算方法传授给学生,忽然有位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不按您的方法行吗?”我请他讲下去,他是这样算的:20+30=50,8+2=10,50+10=60。我对他与众不同的想法表示肯定:“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其他同学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呢?”同学们不甘示弱,开始冥思苦想,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来,我来。”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各种方法:“28+30=58,58+2=60。”“28+2=30,30+30=60。”“20+32=52,52+8=60”等等,我对同学们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赞赏,并给予掌声,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了学生探究之思想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例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1个柚子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质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教学“认识米、厘米”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米、厘米的具体长度,我就地取材,拿出数学课本,指出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接着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大约是1米1厘米长的物体。最后,我拿出橡皮擦、小刀、铅笔等等让学生估计其长度,又让学生估计教室门、黑板的长度。在估计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物体长的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应该用“米”作单位,而物体短的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三、倡导合作交流,完善探究成果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完善探究成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我用三角板画了两个大小相同的角,只是一个角的边短,另一个角的边长,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这时,我把已画好角的卡片分发到各讨论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各小组沸腾起来,有的拿三角板这边量量,那边画画,有个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认为边长的角大,很明显,它的边较长,空间比较大,角不就更大吗?”“我认为一样大,’实践出真知’。”有位学生拿着自己的三角板站到讲台前,拿起我的大三角板和他的小三角板的角比,顿时,教室爆发出一阵掌声。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它张开的弧度有关。
四、动手实践,提高探究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先标出它的底和高,再想方设法拼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拼拼,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作点拨:“谁来讲讲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的操作中,教师经过引导,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索中体验快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