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由老牌高校的二级学院改制为独立学院或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院校。从1999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生力军和摇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应该大有可为。但是何谓应用型创新人才?现行教学方法能否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改革现行教学方法有哪些途径?这些问题都具有实践意义,值得我们去探讨。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含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的具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坚强的创造意志,良好的创造品德,不断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新成果的劳动者。其特征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应用人类现有知识去分析、解决人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并进而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可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均要创新,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方法,尤其需要创新。
教学方法不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难涌现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普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梯队。一些刚走上讲台的博士生、硕士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规范的训练,就匆匆走上讲台,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结果学生学得机械、呆板,缺乏自学能力,离开教师指导就无所适从,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1]
但是,尽管如此,教学方法改革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
1.新建本科院校还不能完全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还没有认清教学改革对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表现在:
(1)各级领导还在为学校的保稳定,保运转,扩规模,上项目等奔波;
(2)认为教学改革只是教学部门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作祟;
(3)现行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成果评奖,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不明显,没有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旧的教育观念还在束缚着新建本科院系的教职员工。表现在:
(1)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气候尚未形成;
(2)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大都是旧体制、旧方法培养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方法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2]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教学方法改革是“楼梯轰轰响,不见人下来”,难以见到实效。但是要想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就不得不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下,学生是机械地学习,消极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给的一切东西,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这里,笔者简单介绍几种教学方法,供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者参考。
1.发现式教学法
这是基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背景的一种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对其概念和特点做了很好的解释:“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是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3]
在发现式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习者目前理解状态的格式,以螺旋方式组织课程,使学生能依靠他们早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达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研究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白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探索研究——总结提高的过程。
3.参与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指的是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之外,还有案例式教学、分层式教学等等。但是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摆脱传统说教式的讲授所造成的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弊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仅仅是教学或实验技能的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潘懋元先生曾经指出,学校不在大小,关键要办出特色。这个“特色”最终指向应该是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如果没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也难以形成鲜明特色。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09年暂停招生(红牌)和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名单的通知》(教发[2009]8号),2009年全国有33所高校被勒令停招或限招,这再一次给办学不规范,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敲响了警钟!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应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最终拥有学习的自由。”[4]只要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者们注重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掘真理,而不是给学生传递真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含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的具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坚强的创造意志,良好的创造品德,不断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新成果的劳动者。其特征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应用人类现有知识去分析、解决人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并进而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可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均要创新,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方法,尤其需要创新。
教学方法不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难涌现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普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梯队。一些刚走上讲台的博士生、硕士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规范的训练,就匆匆走上讲台,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结果学生学得机械、呆板,缺乏自学能力,离开教师指导就无所适从,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1]
但是,尽管如此,教学方法改革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
1.新建本科院校还不能完全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还没有认清教学改革对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表现在:
(1)各级领导还在为学校的保稳定,保运转,扩规模,上项目等奔波;
(2)认为教学改革只是教学部门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作祟;
(3)现行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成果评奖,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不明显,没有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旧的教育观念还在束缚着新建本科院系的教职员工。表现在:
(1)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气候尚未形成;
(2)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大都是旧体制、旧方法培养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方法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2]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教学方法改革是“楼梯轰轰响,不见人下来”,难以见到实效。但是要想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就不得不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下,学生是机械地学习,消极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给的一切东西,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这里,笔者简单介绍几种教学方法,供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者参考。
1.发现式教学法
这是基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背景的一种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对其概念和特点做了很好的解释:“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是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3]
在发现式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习者目前理解状态的格式,以螺旋方式组织课程,使学生能依靠他们早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达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研究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白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探索研究——总结提高的过程。
3.参与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指的是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之外,还有案例式教学、分层式教学等等。但是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摆脱传统说教式的讲授所造成的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弊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仅仅是教学或实验技能的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潘懋元先生曾经指出,学校不在大小,关键要办出特色。这个“特色”最终指向应该是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如果没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也难以形成鲜明特色。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09年暂停招生(红牌)和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名单的通知》(教发[2009]8号),2009年全国有33所高校被勒令停招或限招,这再一次给办学不规范,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敲响了警钟!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应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最终拥有学习的自由。”[4]只要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者们注重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掘真理,而不是给学生传递真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