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古诗词文本要素引导学生展开拓展阅读,促使他们提升古诗词赏析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意象选择拓展阅读,尝试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知识,并试着了解相关的格律,体会作品的旋律美。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
【关键词】古诗词文本要素;拓展阅读;初中语文
古诗词作品大多体现了抒情言志的特点,在文体上和小说、散文、戏剧等有着鲜明的不同,古诗词作品篇幅短小,富含意象、典故,作品韵律十足,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它们的这些特点设计教学策略,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展开课内外拓展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一、选择相似意象,丰富认知素材
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文本要素,古人认为“意”指的是人内心的抽象思想活动,而“象”指的是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能通过感官体会到的具体事物。意象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体现作者的情怀。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的时候,可以让他們围绕某种意象展开搜索,寻找是否有类似的意象,进而丰富认知素材。
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围绕其中的意象展开分析,学生首先发现在这首作品中有不少意象,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羁旅中的愁苦心情。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某些意象展开拓展阅读,如围绕“昏鸦”展开拓展品读,看看还有哪些古诗词中用到了“鸟类”意象,然后进行归类整理,说说不同种类的鸟代表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有学生总结提出:“在不少古诗词中都有大雁,大雁常常用来作为能传递书信的鸟类,作者用来表现对于亲人的期盼。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就是如此。”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发现不少古诗词中都运用了鸟类意象,不同的鸟类在人们心中象征着不同的意思。这样学生便提升了阅读兴趣,他们在后续阅读中也会主动关注意象,思考其象征意义。
在结合意象展开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有一些特定的含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对意象的感悟也会更深刻。
二、引入典故来源,生发情趣韵味
古诗词的又一个文本要素就是具有丰富的典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典故展开拓展阅读,尝试了解典故的来源是什么,了解还有哪些作者运用了这些典故,这些典故中蕴藏了怎样的思想。在分析典故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古诗词独特的情趣韵味。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典故进行分析,尝试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相关的历史。如围绕“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学生阅读了相关的史料,了解到这里的“孙郎”指的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学生将孙权和作者进行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十分豪迈的人,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所以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孙郎”这个典故,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已经一把年纪,但是他依然不服老,想要像历史人物一样建功立业。结合典故展开拓展阅读,学生不仅知识更丰富,而且还深入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情感。教师又引导学生围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词句展开阅读,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典故。
学生发现在运用了典故之后,古诗词作品不再平铺直叙,其表达内容变得更为曲折。在阅读典故的过程中,学生还了解了大量趣味性较强的古代故事,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会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
三、根据格律标准,感受节奏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中体会节奏和韵味。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格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尝试了解古诗词的格律特点是什么,体会其节奏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诵读和创作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特点。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作品的时候,引导他们尝试了解一些和律诗有关的背景知识。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古诗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并尝试了解其格律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先了解了律诗、绝句的基本特点,然后又重点了解了五言律诗的不同格式。学生发现原来五言律诗有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和仄起不入韵这几种不同的格式,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看看《次北固山下》属于其中的哪一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了解了平仄,并尝试给《次北固山下》进行标注,看看它的音韵特点是什么。最后教师又提出了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引导他们关注汉字发音的古今变化。
在拓展阅读中,学生了解了古诗词相关的格律知识,他们在自主赏析古诗词作品的时候也会试着将音律美融入到思考中,找到更多的赏析角度。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尝试围绕古诗词的典型特点展开赏析。这样就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周启进.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J]. 新课程导学. 2014 (33)
[2] 林宜臻.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对策[J]. 安徽教育科研. 2018 (13)
【关键词】古诗词文本要素;拓展阅读;初中语文
古诗词作品大多体现了抒情言志的特点,在文体上和小说、散文、戏剧等有着鲜明的不同,古诗词作品篇幅短小,富含意象、典故,作品韵律十足,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它们的这些特点设计教学策略,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展开课内外拓展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一、选择相似意象,丰富认知素材
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文本要素,古人认为“意”指的是人内心的抽象思想活动,而“象”指的是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能通过感官体会到的具体事物。意象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体现作者的情怀。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的时候,可以让他們围绕某种意象展开搜索,寻找是否有类似的意象,进而丰富认知素材。
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围绕其中的意象展开分析,学生首先发现在这首作品中有不少意象,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羁旅中的愁苦心情。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某些意象展开拓展阅读,如围绕“昏鸦”展开拓展品读,看看还有哪些古诗词中用到了“鸟类”意象,然后进行归类整理,说说不同种类的鸟代表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有学生总结提出:“在不少古诗词中都有大雁,大雁常常用来作为能传递书信的鸟类,作者用来表现对于亲人的期盼。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就是如此。”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发现不少古诗词中都运用了鸟类意象,不同的鸟类在人们心中象征着不同的意思。这样学生便提升了阅读兴趣,他们在后续阅读中也会主动关注意象,思考其象征意义。
在结合意象展开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有一些特定的含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对意象的感悟也会更深刻。
二、引入典故来源,生发情趣韵味
古诗词的又一个文本要素就是具有丰富的典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典故展开拓展阅读,尝试了解典故的来源是什么,了解还有哪些作者运用了这些典故,这些典故中蕴藏了怎样的思想。在分析典故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古诗词独特的情趣韵味。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典故进行分析,尝试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相关的历史。如围绕“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学生阅读了相关的史料,了解到这里的“孙郎”指的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学生将孙权和作者进行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十分豪迈的人,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所以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孙郎”这个典故,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已经一把年纪,但是他依然不服老,想要像历史人物一样建功立业。结合典故展开拓展阅读,学生不仅知识更丰富,而且还深入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情感。教师又引导学生围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词句展开阅读,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典故。
学生发现在运用了典故之后,古诗词作品不再平铺直叙,其表达内容变得更为曲折。在阅读典故的过程中,学生还了解了大量趣味性较强的古代故事,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会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
三、根据格律标准,感受节奏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中体会节奏和韵味。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格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尝试了解古诗词的格律特点是什么,体会其节奏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诵读和创作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特点。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作品的时候,引导他们尝试了解一些和律诗有关的背景知识。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古诗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并尝试了解其格律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先了解了律诗、绝句的基本特点,然后又重点了解了五言律诗的不同格式。学生发现原来五言律诗有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和仄起不入韵这几种不同的格式,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看看《次北固山下》属于其中的哪一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了解了平仄,并尝试给《次北固山下》进行标注,看看它的音韵特点是什么。最后教师又提出了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引导他们关注汉字发音的古今变化。
在拓展阅读中,学生了解了古诗词相关的格律知识,他们在自主赏析古诗词作品的时候也会试着将音律美融入到思考中,找到更多的赏析角度。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尝试围绕古诗词的典型特点展开赏析。这样就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周启进.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J]. 新课程导学. 2014 (33)
[2] 林宜臻.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对策[J]. 安徽教育科研. 201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