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诀窍与次第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道是人要用一生去实践的系统工程,古代的慕道之士为了得到修道的诀窍,经常要走遍名山大川,耗费巨额的财富,被骗子哄骗的事情,更是代代层出不穷。
  我们看,老子的诀窍和次第都已和盘托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形而上者之谓道”,道不是用语言、文字、形象来直接认知,然而人心本有直接与道沟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妨慢慢地反复在心里吟咏这一章的句子,边读边用心去感受、体悟,身心自然就会进入一种清净祥和的境界。


  许多古人保密的修道诀窍,其实就在老、庄、列的著作当中,这一章所揭示的诀窍是最直至根本的。为什么呢?
  道家修炼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玄关”,也就是进入所谓的“玄牝之门”,是门外汉,还是登堂入室者,就在是否开了“玄关”。
  黄元吉先生说,这一章就是老子开示给众人的养道求玄方法,也就是要“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修道者要得玄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收敛浮华,一归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至虚之极,守静之笃,自然万象咸空,一真在抱。”这样就从蓬蓬勃勃的万物中得到了那个最根本的存在——“真一”。
  体悟到“真一”就是明白了《复》的含义,老子在这里谈到了一个关键的内容——《复》。
  《复》是《周易》64卦之一。老子是周天子的图书馆馆长,在那个时期,别说普通百姓,就是贵族也少有能读到《周易》的。所以,《史记》中记载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有人认为,那是因为他晚年猜得到《周易》,老子真是得天独厚呀!
  《复》卦在24节气中指冬至,在一天12时辰中指子时,对于生命来说,萌发前的种子,刚刚形成的受精卵,都可以用《复》卦代表,对于修炼者来讲,《复》卦代表“活子时”。
  当人虚下来,静下来的时候,天理来复,就会出现“一阳初发,杳冥冲醒。”衍生宇宙万物的先天元始祖气,就在此时显像了。
  所以,老子这里告诉我们的虚静之后“观复”,既是深奥的理论,又是玄妙的方法,值得要深入研究中华道统文化的人去反复体味。
  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含义。
  随后老子又以植物为比喻,向我们开示生命的奥秘。
  植物在春夏是非常繁盛的,但终归要叶落归根、收头结果,多年生的植物就把生命集中到根部了,如果是一年生的植物,就会让自身死掉,把生命信息蕴藏的果实当中。
  这个过程,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生、长、化、收、藏”规律,从生根发芽再回到生命本源,由动而静,由生而杀,而杀中蕴生,这就是“归根”“复命”。
  所谓“命”,就是指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生长运化规律,也是道“生生不已”的本性在万物层面的彰显。自然万物纷纷纭纭,最终都会回到本源归于静寂,这是自然恒常的规律。因而人在虚静的时候才能接近本源,从而认识天命的奥秘,认识了这奥秘,就是懂得了“常”。懂得这自然恒常规律的人就是明智的人,如果不认识这恒常的规律,就轻举妄动,那就会带来灾祸。(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在使用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我们懂得这生命的规律吗?我们按照这些规律来使用我们的生命了吗?所谓的身心疾病,不都是违背道的规律、毁伤天地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所带来的恶果吗?所以,修道是尽人的本分,是做人的根本,是孝的基础。


  認识了恒常规律的人胸怀是博大的,能够海纳百川,无所不容。因为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无所不容就能够廓然大公,道不是专属于哪一个人,或专为哪一类生命服务的,道的本性平等无私。廓然大公就能兼济天下周遍万物。
  这就是后面几句的大意。
  整个的一章都是从“致虚极,守静笃”开始的。那么什么是虚?什么是静?所以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如何虚静,没必要用逻辑思维执着于表象去进行烦琐的解释。经常默念虚静二字,久而久之,人就自然会进入虚静的境界,随着境界越入越深,自性的“光芒”就会透射出来,有如佛家《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意味。
  儒释道三家根本点上也是一致的,从虚静入手,关照自身和万物,进而洞悉宇宙人生的本相。
其他文献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末句根据帛书修订)  意思是: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就一惊一乍的,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得宠本是卑下的事,得到宠爱就惊喜,失去宠爱就惊慌。这就叫做“
期刊
浙江(上)  1.龙井  西湖盛产佳茗,陆羽《茶经》中已有天竺灵隐产茶的记录,到了明代,龙井茶更被视为绝品。乾隆下江南,于龙井泉赋诗,狮峰胡公庙饮茶,又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龙井茶作为贡茶盛名于天下。  西湖龙井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茂林修竹,云雾为侣,溪涧淙淙。茶区土壤多为沙质,通气透水性强。尤以狮峰土壤含有效酸较多,使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碧透,萌发轮次多,采摘
期刊
苏轼是我国古代对养生最有研究的一位文学家。他在许多文章中记载了自己的养生秘笈。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依然活到了65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  苏轼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他在《东坡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延寿的轶事。话说他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天到净慈寺去游玩,并拜见了方丈
期刊
壹  如是我闻  这世上有太多的绮丽幻想,人们借以浑厚骨瘦如柴的参差命运。  这世上又有太多的色声香味,以至于即使只是续笔勾勒亦要将那些“如是我闻”登高而招,使之弥散开来,晕染漂色成为生命中不肯释放的眷恋。  侠,自来有之,自来无之……可是偏有人执着于一念,从此口耳相传,一板一眼地把那薄薄几册说得既辗转又悱恻。  可是说到大侠,谁都躲不开金庸,说到金庸必然躲不开《射雕》三部曲。  鹰飞起、雕过处,
期刊
偶读到明代诗人张潮对于美人的定义“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短短几句话道尽了,女性之柔美之娴静。词语描述之间,均以自然之物比喻,令人有异常强烈心动的画面感。  “以花为貌”,花的千姿百态、妖娆、风情、绚丽,或鲜艳夺目,或娇羞柔嫩,虽各有不同,但各有各的美丽。四个字就概括了不同女性不同的美,无论什么花各有各的风
期刊
《礼记·曲礼上》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可见,“礼”渗透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古人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时至今日,“礼”在社会规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论对于个人、集体、还是国家而言,都具有
期刊
大化于胸,与物为春,天地间还是一个有情的宇宙。在中国人看来,宇宙不是一个冷漠的时空存在,不是一个无情的物理世界,它是生命的鼓动,是情趣的流荡,是严整的秩序,是圆满的和谐。宇宙存在对于中国人总是具有一种亲切感、家园感,这就是中国人的宇宙情怀,也就是庄子的美学襟怀。在庄子这里,人生最高境界是个审美境界。因此,李泽厚指出:“从所谓宇宙观、认识论去说明理解庄子,不如从美学上才能真正把握庄子哲学的整体实质。
期刊
“扁舟来往桃花岸,九重云隔巫山。谁笑谈,刀剑来时乍暖还寒。肝肠寸断,百年相挽难改浮世羁绊。风轻云淡,三生换你一句风月无关。残杯冷盏,艰声叹,星斗寒,眉间殇情被玷染。明明想忘却,又执念割不断。”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人生到底有没有三生?难道此生的一切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吗?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定要知命,要
期刊
立大人之气象,还需精心护持,这涉及到中国哲学“养”的思想。  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个“器具”,仅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有一定的用处是不够的,那是一种“物质化”的人,君子是具有生命大智慧的人。中国哲学对知识和智慧有特别的区分。孔子并不忽视人获得知识的必要性,知识可以帮助人了解事物之特征。但此知识是形式之知识,不能代表人心灵的气象。孔子超越纯形式的知识节文,关心道、仁,关心生命的大智慧,这智
期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此章定名為“学而”,取其篇首二字,初无实意。但夫子开篇言“学”,其中之意,不可不明也。  丙辰十二月十五日:丐尊当不知我来此间实行断食也。一切如旧。中餐用菜。署别名:李婴,老子云:“能婴儿乎?”  朱子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此处不明,如航海无舵,御车无方,终日役役却失之于交臂。稼圃射御是学,庖丁制衣也是学,吾辈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