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的“中国女篮第一中锋”如今已成为八一女篮的领队,岁月的流逝与角色的变化始终没有动摇海霞对篮球的热爱。虽然不能继续在篮球场上驰骋,但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永远不会离开篮球的。”
2005年4月15日,八一女篮领队、中国著名的篮球明星郑海霞迎来她38岁生日。与当年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国家女篮主力球员相比,郑海霞多了几分成熟女人的魅力和从容。
郑海霞,中国最高的女军人,军中最年轻的女大校之一,世界女篮最优秀的中锋,亚洲第一位加盟WNBA的著名球星。作为新中国著名的优秀运动员,郑海霞曾参加过四届奥运会、四届世界锦标赛、四届亚运会和八届亚洲锦标赛,为中国女篮写下一个辉煌的“郑海霞时代”。
郑家有女“突”长成
郑海霞的原名叫郑英华,小名叫海霞。郑海霞的父亲郑克敏是位地道的庄稼人,母亲王凤君是位贤良的农妇,海霞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最高的哥哥身高为1米80,最高的姐姐也只有1. 64米。在五个子女中,父母亲最疼爱海霞这个“老疙瘩”。由于体型比较大,父母担心其营养跟不上,就经常在海霞的饭里添上一个鸡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鸡蛋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有趣的是,虽然是个河南人,但郑海霞却天生不爱吃面,这可急坏了郑妈妈,当时就不得不变着法子给海霞做饭。当海霞12岁时她就长到了1.72米的大个儿,被河南省商丘业余体校选入篮球队。15岁时进入武汉军区女篮之后再进八一队,1982年从八一队入选国家队后,一直担任国家女篮主力中锋。海霞后来说,当年打篮球惟一的想法就是脱贫。“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明星,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搞体育就意味着有饭吃,有衣服穿。”
1981年,在全国青年联赛上,14岁的郑海霞人生有了一次重大的转机——当时八一青年女篮的主教练陈常凤相中了这位大个子女孩。多年之后,已经威震世界篮坛的郑海霞,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独自品味着失去双亲的剧痛,陈常凤指导的家就成了海霞的娘家。
1983年,16岁的郑海霞展露锋芒,被选入国家队,开始了她篮球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年仅17岁就成为中国女篮的主力中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奥运预选赛第一名的战绩杀入奥运会的中国女篮,最终夺得铜牌,实现了中国篮球历史性的突破。郑海霞的投篮命中率高达
59%,居全队之首,被外国记者称为“中国的长城”。
但在国家队的十七八年里,因为训练、比赛任务重,海霞极少回家,甚至没有在家过春节。写信成了海霞思念亲的途径,别看海霞看上去大大咧咧,却是一个感情细腻、非常细心的姑娘。为了不让双亲牵肠挂肚,海霞每次写家书都不会漏这样一句话:“一切都好,请放心。二老要保重身体。”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海霞失去了最疼爱她也是她最疼爱的亲人。
1990年正在北京备战北京亚运会,训练正紧张之际,海霞突然接到了母亲不幸去世的消息。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几乎击倒了海霞。她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完了,一切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海霞那天勉强坚持到训练结束,但回到宿舍后,她忍不住躲到被窝里大哭起来。
但是第二天,坚强的海霞擦干了眼泪,继续出现在训练场上。不过经历了大悲后的海霞像换了个人似的。她比以前更加刻苦、更加卖劲训练。她说,要将亚运会的女篮金牌作为送给亡母的最后一份礼物。
海霞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日以继夜的刻苦训练使中国女篮在亚运会上如愿以偿地拿下了篮球金牌。比赛一结束,海霞就迫不及待地拿着金牌赶回了家乡。她赶到母亲的坟前,跪下来,哭着把金光闪闪的奖牌挂在母亲的坟上。“妈,女儿看您来了,您看我一眼吧!”海霞痛心地说。
家人是海霞永远的牵挂。父母去世后,两个姐姐仍在河南老家务农,两个哥哥都到了天津。大哥原来是做会计的,现在已经退休了,二哥还在渤海石油公司做行政工作。两个姐姐经常到北京和天津玩,海霞也尽量抽时间到天津去跟家人团聚。
开创“郑海霞时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女篮凭借外线投篮准确、打法灵活多变、反击快速有效等特点在世界篮坛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内线拥有了郑海霞这样无人匹敌的超级中锋后,中国女篮进入“郑海霞时代”。
1992年,中国女篮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篮历史性地闯入决赛。但在决赛中,最终与奥运会金牌失之交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女篮在“郑海霞时代”,曾在1984年奥运会、1986年世界锦标赛、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界锦标赛上,有四次绝好的机会与实力去夺取世界冠军,但最终都未能如愿。这是中国女篮的遗憾,更是郑海霞这位数十年难得一现的篮球天才心中永远的痛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29岁的郑海霞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中国女篮未能进入前八名,最终含恨而归。一个辉煌的“郑海霞时代”,一个中国女篮最强盛的时期,就这样令人感伤地落下了帷幕。
1996年,美国举办首届WNBA赛事,郑海霞应邀加盟洛杉矶火花队。在WNBA,对抗和攻防节奏以及每个球员的战术素养都是世界一流的,首个赛季,郑海霞平均每场取得9.3分并拿下4.4个篮板球,她还以61.8%的投篮命中率居全WNBA之首。并为她赢得了众多的美国球迷。鹤立鸡群的身材、笑容可掬的翩翩风度、百发百中的罚球,使海霞一出现在WNBA赛场就吸引了球迷的目光,洛杉矶的美国球迷把她称为火花队的“大鲨鱼”、“中国长城”,她精准的罚球技术更是备受称赞,连当年刚刚打完NBA总决赛的犹他爵士队前锋“邮差”马龙,也当面向海霞讨教罚球诀窍。 在全部28支参赛球队的四百多名球星中,郑海霞以她爽朗亲切的形象,赢得了首届WNBA惟一的一个最佳体育精神奖。
然而,和很多成功的人一样,海霞也免不了要经受磨难的历练。1998年9月,刚刚打了五场(第二个WNBA赛季)比赛的海霞在训练中受了严重的膝伤和腰伤,连美国的医生也对她的伤也束手无策,给海霞的运动寿命宣判了死刑。伤痕累累的海霞只好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了国内。国内的诊断和美国专家的诊断一样:腰椎间盘突出、骨刺、粉碎性骨折,医生建议她永远停止篮球运动。
被医生判了“死刑”的海霞不死心:“伤病是可以战胜的,只要我不倒下去,我就要继续打球。31岁在WNBA里并不算老,我一定要积极治疗,尽快返回球场。”
本着这样一个信念,海霞又站在了人生一条新的起跑线上。1998年12月1日,海霞出任了八一女篮主教练。一年之后,她又走上了八一女篮中队长的领导岗位。通过在WNBA的磨练,海霞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更自信了。走上教练和领导岗位前所有的荣誉对海霞来说都已成为过去。“如同仰面一座大山,我总想知道山那边的一切,攀登并不苦,我笑着,走向山那边。” 对教练这个新角色,海霞依然像当运动员时一样,要求自己做得尽善尽美。
如今,中国女篮的两名“当家花旦”隋菲菲和苗立杰已经赴美国WNBA君主队打球。“你们要带着一个自信的心态、克服困难的心态来面对将要出现的问题。”作为中国女篮到WNBA打球第一人的郑海霞对两位赴美国打球的小师妹提出自己的建议。
“首先是要提高自信心,”郑海霞强调,“你们能被WNBA选中,就是因为你们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你们比我更有利的一方面就是年轻。” 郑海霞还着重指出,到了美国隋菲菲和苗立杰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在美国,除了比赛时16个队员和4个教练能够见面以外,其他时间大家都是各奔东西,没有任何交流与沟通;尤其在语言不通、对美国国情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两个队员要克服很多困难。”在郑海霞看来,两个人是否能够适应异域生活将直接影响她们在美国的职业生涯。
“我是看着姚明长大的,这孩子很谦虚,很可爱,头脑很灵,也很聪明。”郑海霞对姚明的评价脱口而出。作为第一个到美国打球的中国球员,郑海霞对美国篮球有着深刻体会。郑海霞说:“美国篮球文化跟中国有很大差别。美国强调核心,强调球员个人作用;而中国篮球强调整体,强调团队配合。美国职业篮球发展时间比我们长,我们的CBA联赛也是借鉴NBA的经验。去美国深造篮球,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14个月的感情
成名后的海霞,一直希望自己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但命运偏偏让海霞做个不平凡的人。她虽然获得了常人所得不到的荣耀,但在个人问题上由于过分关注和倾心事业而至今没有着落。但海霞说她更看重缘分而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
但当真的被问起自己的爱情时,郑海霞却收起了那份明朗——因为她也曾经谈过两次恋爱,都无疾而终。
郑海霞的叹息让人知道,其实每个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事。2004年,郑海霞结束了一段恋情,“14个月!”她把两人相处的日子记得那么清楚,在遇到这个男人之前,她对自己和未来没有确定的目标,有人说海霞:你年纪渐渐大了,还是找个男朋友吧!她想过,可是自己一个人过着过着,又觉得有些习惯和麻木了,“不找男朋友,不成家,自己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有工作,有篮球,跟队伍在一起,我很充实!”
可那个男人出现之后,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来了个大转折,“我体会到了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相互扶持彼此珍惜的幸福。”她觉得自己以前所谓的独身主义宣言其实很幼稚,就在她对未来充满甜蜜憧憬的时候,爱情在走过了一年零两个月之后,悄悄驻足。她到现在说起那个人和那段感情,都充满留恋,“跟我在一起,他要承受的太多了!我给了他太多压力。”即便是一段未曾继续延展的幸福,依然给了她关于爱与家的信心。 一场好的恋爱不仅是大团圆的结局,即使在中途分手,仍可以成为一生中的珍藏,“这14个月的经历是永远属于我的!”海霞的眼睛里满是温柔和甜蜜,“这段恋爱让我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更加真诚,我依然期待爱情,而且摒弃了以前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我想会有更好的恋人在前面等着我!”
海霞的第一次恋爱是在1991年到1993年间,她认识了一个武汉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巧合的是,他们的上衣、裤子、鞋的尺寸都完全一样,谁都以为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但渐渐的,海霞开始意识到她带给对方的压力。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成为海霞一生的珍藏。
谈到这三四年的领队工作,她说:“领队的事情比较复杂,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上传下达,对内,对外,同时还有队伍的整体建设,构思,宏观的都要考虑。其实就是个后勤部长,不管大事小情都需要自己亲历亲为,只有把球员们的后勤工作做好了,球员才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打球上。虽然工作很繁琐,但是很有意义。再说我很爱这群年轻的孩子们,和她们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了活力。” 除了领队身份,她还是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科学系的大三学生。
身着唐装是海霞近几年的招牌形象,她的衣橱里有各式各样的唐装,都是她订做的。“我都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穿唐装的,作为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的感觉很特别。一件四五百块钱吧,还能负担得起。”海霞笑着说。她没有太多的衣服,毕竟,正式的场合她必须穿军装或者运动装。“部队里开会,搞三讲呀,先进性教育呀,都需要穿军装。其实运动装我最乐意穿,舒服,得体,最符合我的身份。”
2.04米的郑海霞,依然快乐地游走在篮球、朋友、家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