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在世界经济总体向好和国际航运业的扶持火爆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迈进世界造船大国的第一方阵,船舶工业在一片叫好声中度过。在这一年中,国家对于船舶制造业的第一个行业标准出台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造船业新的时代的到来。浙江省台州市船舶制造业与其它行业相比,也显示出勃勃生机,一跃进入台州市的主导产业行列。
一、概况
台州市海岸线绵延曲折,大陆海岸线长度占浙江省1/3,海湾、岛屿星罗棋布,发展造船工业的资源优势突出。2007年,全市从事船舶修造企业73家,造船能力在400万载重吨以上,为全省第一,民营企业造船能力居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完工船舶463艘,完工量147万综合吨,同比增长34%,计204万载重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全市有32家企业制造万吨以上船舶。全市目前有8座船坞,其中5000吨级及以上的船坞5座,最大8万吨;有263个船台(含船排),其中万吨级船台130个,5000吨级船台54个。随着造船设施的不断完善,造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最大单船建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技术较复杂船型的建造种类也不断增加。
为了展示台州市船舶工业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台州市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由台州市政府和浙江省船舶工业学会于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台州市联合举办了“2007浙江(台州)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暨第三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浙江省的重点造船企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船舶配套企业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台州市船舶产业服务中心和台州市船舶产业研发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二、台州船舶工业的特点
台州市船舶建造朝着大吨位、大马力、多用途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散货船为主,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辅的四大船舶体系。
1、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年产值上亿元企业28家,其中宏信、海丰、天时、振兴等4家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全市从事船舶制造从业人员计3万多人。全市各地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企业,如椒江的沿海、五洲,黄岩的宏信,临海的宏冠、枫叶,温岭的天时、合兴、振兴、金港,玉环的海盛,三门的皓友、九洲、金茂等行业龙头企业。
2、船舶建造吨位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建造万吨以上船舶有72艘,其中3万吨以上有9艘。新承接万吨以上41艘,现已建成的最大船舶是33300载重吨的散货船和10000立方米液化气船,以及6800载重吨的挖泥船。
3、船舶制造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台州市基本上能建造各种性能要求的民用船舶,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建造难度较大的化学品船、油船、集装箱船、耙吸船等比重不断增加。五洲船业的液化气船、方圆船厂的工程船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建船舶中,除散货船33艘外,化学品船31艘,集装箱船3艘,挖泥船5艘。
4、船舶出口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国内船舶需求量的减少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台州市有10多家企业从事出口船舶制造,分别出口挪威、新加坡、瑞典、英格兰、美国、希腊等国家,正在建造出口船舶23艘。黄岩的浙江宏信船厂、浙江宏冠造船有限公司、椒江的台州五洲船厂和国营海东船厂、温岭的浙江合兴造船厂、三门的浙江皓友船厂等已成为台州市出口船舶建造的主力军,年出口额1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台州市船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优势也相当明显,特别是船舶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相当突出。
1、 企业用地相当紧张。目前船舶生产企业用地以租用土地为主,少部分办理海域使用证,完成征地的企业在10%以下。由于用地紧张,船舶建造业务饱满,因此许多企业未批先建,也有许多从事造船的投资者到山东、江苏等外省发展。
2、企业无序发展现象普遍。目前新办造船企业的积极性高,全市准备上马的还有20多家企业,三门、临海、温岭、路桥、玉环都有,仅三门将上马的企业就有10家。根据国防科工委出台《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的评价方法》(船舶行业标准),由于下水条件、舾装设施等限制,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二级范围。
3、成本优势减弱。价格低是台州市船舶产品在国际国内船舶市场竞争中的主要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依靠台州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低科技投入取得。目前,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加上台州市在全省率先提高船舶生产的税收,将对台州市造船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4、船用配套设备本地化率不高。随着近年来船舶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船舶品种的增加和优化,配套设备的品种、质量和性能越来越难以满足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本地船用设备的实际装船率不断下降。如大型船用发动机、齿轮箱、导航设备依靠进口外,国内陕柴、潍柴的发动机已订到2009年以后。台州市配套的船用产品主要是锚机、舵机等小型产品,以及机加工产品。与汽车、摩托车等行业的本地配套的差距很大。
5、安全生产形势严峻。2007年,全市船舶生产企业发生生产事故24起,死亡27人,是工业企业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船舶制造业是高危行业,触电、高空坠落、爆炸等安全事故易发。
四、发展目标与布局规划
建设具有中小型现代造船总装厂模式的生产基地,培育具有企业集聚效应的有特色的船舶配套业、船舶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力争把台州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修造基地。到2010年,船舶建造能力500万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 200 亿元,出口创汇 6亿美元。
到2010年,形成“三个基地、三条产业带、一个服务中心”的船舶工业新格局。“三个基地”:临海、温岭和三门建成分别具年造船总量100万载重吨以上的主要造船基地;“三条产业带”:整合建成椒(灵)江造船产业带、金清港产业带、开发大麦屿造船产业带;“一个服务中心”:把椒江发展成为全市船舶工业的技术、设计、
服务中心,为全市船舶工业企业提供技术、设计和物流服务。
五、下阶段重点工作
1、做好船舶生产许可证发放前企业的准备工作。国家将对船舶生产企业进行许可证制度,已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此前,台州市船舶生产企业应做好准备,特别是土地落实、岸线审批、技术人员到位、制度完善、企业认证等方面,要求企业抓紧落实。对岸线管理工作,市经委与港航部门已联合发文提出要求,企业对船舶行业标准也已比较清楚,但下水方式、舾装设施等难度较大。
2、进一步做好企业的整合。台州市是国家重点关注的低质量船舶重点整治地区,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造船行业的面貌改观较大,但一些小企业的不规范生产行为仍然存在,如采用非船用钢板、改变原设计图纸、焊接工艺不符合要求等,要继续加强管理,提高全市总体造船水平。要整合中小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3、大力鼓励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延伸船舶制造的产业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品,特别是引进世界知名的船用发动机品牌,将敲定今后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重点,有必要时制定政策进行鼓励。
4、重视船舶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开展安全培训教育。重点做好椒(灵)江椒江大桥上游造船企业的安全通航管理,做好布局定点,严格控制该区域新上船舶生产企业,严格控制建造通航困难的船只,对已建造的船舶做好监管工作。
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和市外台州的“三个台州”的口号,坚持“陆上抓汽车、水上抓船舶”的工业发展重点战略,力争将台州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基地。(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经委、徐维度系台州市经委副主任)
一、概况
台州市海岸线绵延曲折,大陆海岸线长度占浙江省1/3,海湾、岛屿星罗棋布,发展造船工业的资源优势突出。2007年,全市从事船舶修造企业73家,造船能力在400万载重吨以上,为全省第一,民营企业造船能力居全国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完工船舶463艘,完工量147万综合吨,同比增长34%,计204万载重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全市有32家企业制造万吨以上船舶。全市目前有8座船坞,其中5000吨级及以上的船坞5座,最大8万吨;有263个船台(含船排),其中万吨级船台130个,5000吨级船台54个。随着造船设施的不断完善,造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最大单船建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技术较复杂船型的建造种类也不断增加。
为了展示台州市船舶工业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台州市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由台州市政府和浙江省船舶工业学会于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台州市联合举办了“2007浙江(台州)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暨第三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浙江省的重点造船企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船舶配套企业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台州市船舶产业服务中心和台州市船舶产业研发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二、台州船舶工业的特点
台州市船舶建造朝着大吨位、大马力、多用途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散货船为主,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辅的四大船舶体系。
1、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年产值上亿元企业28家,其中宏信、海丰、天时、振兴等4家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全市从事船舶制造从业人员计3万多人。全市各地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企业,如椒江的沿海、五洲,黄岩的宏信,临海的宏冠、枫叶,温岭的天时、合兴、振兴、金港,玉环的海盛,三门的皓友、九洲、金茂等行业龙头企业。
2、船舶建造吨位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建造万吨以上船舶有72艘,其中3万吨以上有9艘。新承接万吨以上41艘,现已建成的最大船舶是33300载重吨的散货船和10000立方米液化气船,以及6800载重吨的挖泥船。
3、船舶制造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台州市基本上能建造各种性能要求的民用船舶,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建造难度较大的化学品船、油船、集装箱船、耙吸船等比重不断增加。五洲船业的液化气船、方圆船厂的工程船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建船舶中,除散货船33艘外,化学品船31艘,集装箱船3艘,挖泥船5艘。
4、船舶出口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国内船舶需求量的减少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台州市有10多家企业从事出口船舶制造,分别出口挪威、新加坡、瑞典、英格兰、美国、希腊等国家,正在建造出口船舶23艘。黄岩的浙江宏信船厂、浙江宏冠造船有限公司、椒江的台州五洲船厂和国营海东船厂、温岭的浙江合兴造船厂、三门的浙江皓友船厂等已成为台州市出口船舶建造的主力军,年出口额15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台州市船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优势也相当明显,特别是船舶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相当突出。
1、 企业用地相当紧张。目前船舶生产企业用地以租用土地为主,少部分办理海域使用证,完成征地的企业在10%以下。由于用地紧张,船舶建造业务饱满,因此许多企业未批先建,也有许多从事造船的投资者到山东、江苏等外省发展。
2、企业无序发展现象普遍。目前新办造船企业的积极性高,全市准备上马的还有20多家企业,三门、临海、温岭、路桥、玉环都有,仅三门将上马的企业就有10家。根据国防科工委出台《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的评价方法》(船舶行业标准),由于下水条件、舾装设施等限制,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二级范围。
3、成本优势减弱。价格低是台州市船舶产品在国际国内船舶市场竞争中的主要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依靠台州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低科技投入取得。目前,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加上台州市在全省率先提高船舶生产的税收,将对台州市造船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4、船用配套设备本地化率不高。随着近年来船舶工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船舶品种的增加和优化,配套设备的品种、质量和性能越来越难以满足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本地船用设备的实际装船率不断下降。如大型船用发动机、齿轮箱、导航设备依靠进口外,国内陕柴、潍柴的发动机已订到2009年以后。台州市配套的船用产品主要是锚机、舵机等小型产品,以及机加工产品。与汽车、摩托车等行业的本地配套的差距很大。
5、安全生产形势严峻。2007年,全市船舶生产企业发生生产事故24起,死亡27人,是工业企业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船舶制造业是高危行业,触电、高空坠落、爆炸等安全事故易发。
四、发展目标与布局规划
建设具有中小型现代造船总装厂模式的生产基地,培育具有企业集聚效应的有特色的船舶配套业、船舶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力争把台州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修造基地。到2010年,船舶建造能力500万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 200 亿元,出口创汇 6亿美元。
到2010年,形成“三个基地、三条产业带、一个服务中心”的船舶工业新格局。“三个基地”:临海、温岭和三门建成分别具年造船总量100万载重吨以上的主要造船基地;“三条产业带”:整合建成椒(灵)江造船产业带、金清港产业带、开发大麦屿造船产业带;“一个服务中心”:把椒江发展成为全市船舶工业的技术、设计、
服务中心,为全市船舶工业企业提供技术、设计和物流服务。
五、下阶段重点工作
1、做好船舶生产许可证发放前企业的准备工作。国家将对船舶生产企业进行许可证制度,已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此前,台州市船舶生产企业应做好准备,特别是土地落实、岸线审批、技术人员到位、制度完善、企业认证等方面,要求企业抓紧落实。对岸线管理工作,市经委与港航部门已联合发文提出要求,企业对船舶行业标准也已比较清楚,但下水方式、舾装设施等难度较大。
2、进一步做好企业的整合。台州市是国家重点关注的低质量船舶重点整治地区,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造船行业的面貌改观较大,但一些小企业的不规范生产行为仍然存在,如采用非船用钢板、改变原设计图纸、焊接工艺不符合要求等,要继续加强管理,提高全市总体造船水平。要整合中小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3、大力鼓励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延伸船舶制造的产业链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品,特别是引进世界知名的船用发动机品牌,将敲定今后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重点,有必要时制定政策进行鼓励。
4、重视船舶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开展安全培训教育。重点做好椒(灵)江椒江大桥上游造船企业的安全通航管理,做好布局定点,严格控制该区域新上船舶生产企业,严格控制建造通航困难的船只,对已建造的船舶做好监管工作。
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和市外台州的“三个台州”的口号,坚持“陆上抓汽车、水上抓船舶”的工业发展重点战略,力争将台州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基地。(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经委、徐维度系台州市经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