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点,也是国家和人民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的结晶,在整个文明史上所占有的地位十分突出,发挥的教育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此,本文也将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为宏观视角,从小学阶段入手,分析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必要性,并列举出推动传统文化有效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引言:
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特点,而语文这一门学科本身也富含人文精神。所以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成为学生了解历史,获得思想情感熏陶的窗口。再加上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本身也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相关教师也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分析它与语文课堂融合的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我党在会议中已经数次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文化深为民族凝聚力源泉的地位,并且也分析了文化之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推动价值。而学校作为传播思想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其自身也肩负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有着十分坚定的政治依据。
其次,教育部早在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历史继承性,分析了语文课程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价值,旨在通过语文课堂的建设,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语文课堂从理论上也能够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有着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保障。
最后,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提升,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上的虚拟信息和文化,由此也逐渐淡忘了本土文化。这对于我国的民族振兴战略而言,是严重的危机和挑战。所以,推动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帮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有效措施,是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和有害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也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基础[1]。
二、推动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
(一)深入剖析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中收编的课文大多较为经典,并且语言较为优美,传递着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意境,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内涵。并且,语文课文也传递着诸多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包括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等等。所以,教师也应当以教材为核心,深度剖析教材中所收编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与传统文化展开对话。例如,学生在学习与孔子有关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对孔子的生平进行介绍,分析孔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为学生讲解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让学生了解传统的礼仪文化。在讲解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与礼仪有关的古代文化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古诗词。
(二)感受文化内涵熏陶
语言是个体沟通和交流的核心工具,它被赋予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气息。特别是就汉字的书写来讲,无一不体现了古人在发展时所表达出来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点。对此,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带领学生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汉字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例如,教师可以把“人”把汉字作为例子,为学生讲解这一汉字代表的是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然后可以把人作为起点,继续为学生讲解“从”“众”这两个汉字的内涵,指的是单个的人,把自己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而结成特定的队伍,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范和规律,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汉字所传递出来的精神韵味[2]。
(三)推动经典诵读
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众多文学瑰宝,许多经典名著,不能被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所埋没。对此,教师应当在班级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诵读的内容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古文。诵读的选材应当以积极向上的主题为核心,可以是描写家国情怀的,可以是歌颂友情的,也可以是赞扬精神气节的。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差距,为他们安排相对应的朗诵任务,朗诵的难度应当由浅入深,确保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朗读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另外,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推荐经典的课外读物,可以是四大名著,也可以是人物传记,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结束语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顺应现代化素质教育要求的应有之策,其自身也是应对西方外来有害意识入侵的重要武器,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当从书本入手,从课堂入手,从课外入手为学生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方法。并立足于现代社会,摒弃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内容,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中有益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辩证否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佰军.传统文化背景下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探討[J].读写算,2019(25):133.
[2]柯丽春.弘扬传统文化 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名师在线,2019(25):16-17.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引言:
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特点,而语文这一门学科本身也富含人文精神。所以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成为学生了解历史,获得思想情感熏陶的窗口。再加上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本身也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性,认真总结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相关教师也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分析它与语文课堂融合的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我党在会议中已经数次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文化深为民族凝聚力源泉的地位,并且也分析了文化之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推动价值。而学校作为传播思想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其自身也肩负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有着十分坚定的政治依据。
其次,教育部早在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历史继承性,分析了语文课程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价值,旨在通过语文课堂的建设,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语文课堂从理论上也能够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有着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保障。
最后,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提升,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上的虚拟信息和文化,由此也逐渐淡忘了本土文化。这对于我国的民族振兴战略而言,是严重的危机和挑战。所以,推动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帮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有效措施,是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和有害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也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基础[1]。
二、推动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方法
(一)深入剖析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中收编的课文大多较为经典,并且语言较为优美,传递着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意境,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内涵。并且,语文课文也传递着诸多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包括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等等。所以,教师也应当以教材为核心,深度剖析教材中所收编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与传统文化展开对话。例如,学生在学习与孔子有关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对孔子的生平进行介绍,分析孔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为学生讲解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让学生了解传统的礼仪文化。在讲解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与礼仪有关的古代文化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古诗词。
(二)感受文化内涵熏陶
语言是个体沟通和交流的核心工具,它被赋予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气息。特别是就汉字的书写来讲,无一不体现了古人在发展时所表达出来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点。对此,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带领学生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汉字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例如,教师可以把“人”把汉字作为例子,为学生讲解这一汉字代表的是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然后可以把人作为起点,继续为学生讲解“从”“众”这两个汉字的内涵,指的是单个的人,把自己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从而结成特定的队伍,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范和规律,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汉字所传递出来的精神韵味[2]。
(三)推动经典诵读
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众多文学瑰宝,许多经典名著,不能被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所埋没。对此,教师应当在班级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诵读的内容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古文。诵读的选材应当以积极向上的主题为核心,可以是描写家国情怀的,可以是歌颂友情的,也可以是赞扬精神气节的。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差距,为他们安排相对应的朗诵任务,朗诵的难度应当由浅入深,确保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朗读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另外,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推荐经典的课外读物,可以是四大名著,也可以是人物传记,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结束语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顺应现代化素质教育要求的应有之策,其自身也是应对西方外来有害意识入侵的重要武器,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当从书本入手,从课堂入手,从课外入手为学生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方法。并立足于现代社会,摒弃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内容,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中有益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辩证否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佰军.传统文化背景下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探討[J].读写算,2019(25):133.
[2]柯丽春.弘扬传统文化 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名师在线,2019(2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