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更应该有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东西的存在。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散文,我们应当让每一堂语文课体现出“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来。
所谓的“形散而神聚”的语文课堂指的是语文教师调用全部所知,充分开创并利用多种知识传授方式,多种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的手段和多种探究获取知识的组织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既欢快又严而有序且极具文采的课堂氛围中充分体会语文之美。其“形”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其“神”指每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样的课堂应当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理想课堂。
一、“形散神聚”的语文课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包含着丰蕴的情感。这些情感或是对人生、对社会,或是对自然、对爱情,或是对亲情、对友情。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和散文是一样的。课文是组成语文课堂的基本材料,而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无一不是情韵丰富的美文。正因为这些情韵丰厚的课文,才使得语文课堂必然地呈现出散文般的主情色彩。
其次,这样的课堂是灵活的。散文的作者为了充分地展示自身内心的情感与思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方法的使用使散文显示出灵活的特点。以上这些“形散”的方式方法也同样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上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讲明一个问题,要运用到“比方说”、“比如说”等语句,这便是举例子了。老师也同样会运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地去思考。这些方法更是多样的,如音乐导入、分组讨论、课堂表演、竞赛对抗等。这就更使得语文课堂具备了外观上的“形散”特征了。
最后,这样的课堂是凝聚的。散文的“形散”是其外观,其“形散”的目的也无非是想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种方法地去表现一个中心,去抒发一种感情,去表明一种思考。语文课堂也是这样。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其目的也同样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引导。发散的思维必将归结凝聚到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来。因此在这一点上,语文课堂便具备了散文的“神聚”的特点。
二、既然一节语文课就是一篇散文,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这篇课堂散文体现出其自身的美呢?
“形散神聚”的语文课,就是在课堂的形式上体现“形散”,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还学生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在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方面力求“神聚”,目标明确,使得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赞可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当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是否坐得整齐;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语文课应处于一种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学习目标的有序和学习过程的无序),一个教师,五六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身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的权利。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地讲解,机智幽默地旁逸,开合自如地迁移。语文课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课堂。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并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从而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精彩而又真实的境界。
三、“形散神聚”的语文教学课堂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博闻广识,丰富自己,做到“胸中有丘壑”。“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曾被奉为经典的教育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明显地显示出它的不足。现今的执教者面对的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沾染上了新时代的气息,或者夸张点说,他们从降生那天起就不再是无知的了。因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更何况还是一桶“死水”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成为有源之水,读书学习对语文老师而言变得重要起来。经常读书的老师,课堂语言是鲜活流畅的,课堂思路是清晰的,而且善于捕捉课堂上瞬间产生的灵感;相反,那些平日里疏于阅读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便深深刻上了照本宣科的烙印,课堂模式化,缺少灵活变通。有这么一种说法:所谓的老师也就是代替学生阅读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阅读的人。因此,只有把阅读变成教师自身的习惯,博闻广识,才能有汩汩清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其次,抛却功利思想,保持一颗年轻敏感的心。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人性灵上的一种关爱。很多人却只把教育单单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只盯着分数,盯着升学率,盯着各种荣誉称号。一个教师一旦被这些表面的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利益蒙蔽了心灵,他的心灵便会麻木起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必须要有一点与麻木、沉沦相抗争的勇气的。为什么一篇足以令人感动的散文,在一些人读来没有丝毫的感触,而另外一些人则会热泪盈眶呢?动己者方能动人。正因为这些人是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所以才捕捉到了打动他们自己的东西。当他们把这份感动传给学生时,又是用真情传送的,学生也自然会被文章打动。语文老师只有保持一颗年轻敏感的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更能产生共鸣。这样,语文课堂的“神”自然也就不会散了。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获得者王玺玉老师曾在k12教育教学论坛上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而‘跳出来’就是要收集丰富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支歌,这需要我们这些做语文教师的倾情讲授。只要我们调用自己已有的丰富学识和见闻,以一颗年轻敏感的心去对待语文,对待教学,就一定能创造出充满魅力的课堂。
所谓的“形散而神聚”的语文课堂指的是语文教师调用全部所知,充分开创并利用多种知识传授方式,多种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的手段和多种探究获取知识的组织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既欢快又严而有序且极具文采的课堂氛围中充分体会语文之美。其“形”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其“神”指每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样的课堂应当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理想课堂。
一、“形散神聚”的语文课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包含着丰蕴的情感。这些情感或是对人生、对社会,或是对自然、对爱情,或是对亲情、对友情。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一点上和散文是一样的。课文是组成语文课堂的基本材料,而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无一不是情韵丰富的美文。正因为这些情韵丰厚的课文,才使得语文课堂必然地呈现出散文般的主情色彩。
其次,这样的课堂是灵活的。散文的作者为了充分地展示自身内心的情感与思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方法的使用使散文显示出灵活的特点。以上这些“形散”的方式方法也同样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上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讲明一个问题,要运用到“比方说”、“比如说”等语句,这便是举例子了。老师也同样会运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地去思考。这些方法更是多样的,如音乐导入、分组讨论、课堂表演、竞赛对抗等。这就更使得语文课堂具备了外观上的“形散”特征了。
最后,这样的课堂是凝聚的。散文的“形散”是其外观,其“形散”的目的也无非是想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种方法地去表现一个中心,去抒发一种感情,去表明一种思考。语文课堂也是这样。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其目的也同样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引导。发散的思维必将归结凝聚到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来。因此在这一点上,语文课堂便具备了散文的“神聚”的特点。
二、既然一节语文课就是一篇散文,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这篇课堂散文体现出其自身的美呢?
“形散神聚”的语文课,就是在课堂的形式上体现“形散”,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还学生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在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方面力求“神聚”,目标明确,使得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赞可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当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动起来,不在乎是否坐得整齐;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起来,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语文课应处于一种有序和无序的中间地带(学习目标的有序和学习过程的无序),一个教师,五六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在一起,忘记了身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语文课堂追求的就是这种“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的权利。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别开生面地提问,妙语连珠地讲解,机智幽默地旁逸,开合自如地迁移。语文课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课堂。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并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从而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精彩而又真实的境界。
三、“形散神聚”的语文教学课堂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博闻广识,丰富自己,做到“胸中有丘壑”。“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曾被奉为经典的教育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明显地显示出它的不足。现今的执教者面对的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沾染上了新时代的气息,或者夸张点说,他们从降生那天起就不再是无知的了。因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更何况还是一桶“死水”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成为有源之水,读书学习对语文老师而言变得重要起来。经常读书的老师,课堂语言是鲜活流畅的,课堂思路是清晰的,而且善于捕捉课堂上瞬间产生的灵感;相反,那些平日里疏于阅读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便深深刻上了照本宣科的烙印,课堂模式化,缺少灵活变通。有这么一种说法:所谓的老师也就是代替学生阅读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阅读的人。因此,只有把阅读变成教师自身的习惯,博闻广识,才能有汩汩清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其次,抛却功利思想,保持一颗年轻敏感的心。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人性灵上的一种关爱。很多人却只把教育单单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只盯着分数,盯着升学率,盯着各种荣誉称号。一个教师一旦被这些表面的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利益蒙蔽了心灵,他的心灵便会麻木起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必须要有一点与麻木、沉沦相抗争的勇气的。为什么一篇足以令人感动的散文,在一些人读来没有丝毫的感触,而另外一些人则会热泪盈眶呢?动己者方能动人。正因为这些人是怀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所以才捕捉到了打动他们自己的东西。当他们把这份感动传给学生时,又是用真情传送的,学生也自然会被文章打动。语文老师只有保持一颗年轻敏感的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更能产生共鸣。这样,语文课堂的“神”自然也就不会散了。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获得者王玺玉老师曾在k12教育教学论坛上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而‘跳出来’就是要收集丰富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每一堂课都是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支歌,这需要我们这些做语文教师的倾情讲授。只要我们调用自己已有的丰富学识和见闻,以一颗年轻敏感的心去对待语文,对待教学,就一定能创造出充满魅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