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 2012 年 9月 ~ 2013年3月新生儿病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喂养不耐受新生儿38例,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儿给予相关护理后,除2 例家属自动放弃外,36例治愈出院。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和窒息新生儿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人群,应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182-01
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护理问题。主要病因是由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窒息新生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等。我院新生儿病房2012 年9月~2013年3月收治38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窒息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喂养不耐受,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38例,患儿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早产儿,适宜胎龄儿。(2)出生后2h内入科。(3)出生体重700-3000g,平均1900g。胎龄28-37周。(4)需经胃管间断喂养和静脉营养。(5)出生后5minApgar评分≥8分。(6)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1.2 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
(1)呕吐≥3次/d。(2)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d 以上。(3)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 1/3。(4)腹胀,排便不畅。喂养耐受情况判定时间在出生1周内。
1.3 治疗
入院后给予入暖箱保暖,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加强体位护理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配合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促胃肠动力药物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本组38例患儿中有7例患儿在首次开奶24h内出现胃内滞留奶液,滞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2,滞留次数3~4次/d,伴有轻度腹胀;25例患儿在开奶48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胃内滞留,需要减量喂养;4例患儿在开奶4d 后出现呕吐奶液,并伴有腹胀,呕吐次数>3次/d;2例患儿胃管内抽出咖啡或胆汁样胃液。
2 结果分析
38例患儿经上述综合治疗后,除2例家属自动放弃外,36例治愈出院。36例患儿中,恢复出生体重最短时间5d,最长时间11d,平均8d;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最短4d,最长8d,平均6d;总住院天数最短5d,最长15d,平均 12d。
3 护理体会
3.1 喂养
3.1.1 早开奶,进行微量喂养
早期微量喂养是指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以10~20ml/(kg?d)的奶量进行喂养的方法。早期微量喂养进入肠腔的奶类可以直接营养肠道细胞,促进肠道黏膜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胃肠激素分泌,有利于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本组38例患儿中,最早喂养是在入院后4h,最迟开始喂养在入院后60h,以1~2ml/次开始,每6h 1次,24h后如果患儿能够耐受,缩短间隔时间至每2~3h 1次。以后根据患儿消化情况,每天加奶1次,每次加奶1~2ml;当患儿喂奶量达到160~180ml/(kg?d) 时,停止静脉营养。
3.1.2 缓慢增加喂奶量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初期胃 肠道能耐受的喂养量很低,缓慢增加喂奶量可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本组4例患儿在出生4d内病情稳定,耐受喂养,因加奶过快而出现呕吐奶液,并伴有腹胀。对于胎龄>32周,体重<1.5kg 的患儿,经口喂养,如吸吮有力,吞咽动作协调,喂奶后无呛咳,可逐渐增加经口喂养奶量,并保留胃管;如经口喂养不足,再给予胃管喂养,保证患儿正常需求。
3.1.3 谨慎禁食,并缩短禁食时间
在胃肠道喂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喂养不耐受,包括腹胀、呕吐等症状,常规应禁食。但禁食时间应尽可能缩短,保持微量喂养。食物刺激口腔及吞咽过程改变调节胃肠道动力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食管及胃肠蠕动,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激素可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本组25例患儿在开奶48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胃内滞留,我们给予禁食1~2次后采取减量喂养,提高了患儿喂养耐受度。
3.2 体位干预
适当的体位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预防喂养不耐受的方法。喂奶30min后给患儿取右侧 卧位或俯卧位,抬高头肩部15°~30°。俯卧位能促进胃的排空,降低反流的频率,减少反流物的吸入,俯卧位头部抬高 15°不仅改善早产儿肺功能,也是改善早产儿消化功能的适宜体位。
3.3 促进排便
低出生体重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少而形成粪便少,常发生胎便排出延迟或)不畅,大便不畅可加重喂养不耐受。胎粪尽早排尽,可促进胃肠蠕动,避免或减轻新生儿腹胀,腹胀时间明显缩短。本组病例中22例患儿给予开塞露2~3ml灌肠,1~2次/d。使用5 ml注射器抽取开塞露2~3ml, 去掉针头,经石蜡油润滑后,将开塞露缓慢注入肛门,10min 后更换尿布。如第2天仍没有排便,则再进行灌肠,直至恢复自行排便为止。
3.4 新生儿抚触与穴位按摩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各个穴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通过腹部、足三里、补脾经等穴位的按摩可增强胃肠运动,增加食欲,使大便次数增多。本组30例患儿在出生24h后给予每日2次新生儿抚触与穴位按摩,5~7d后患儿肠道适应,增奶顺利。
根据临床实践证明,给婴儿进行系统的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同时,抚触可以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3.5 合理用药
本组有20例患儿予红霉素3~5mg/(kg?d),加入 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 次/d,疗程5~7d。许多实验均证明红霉素能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病情。本组20例患儿有15例在应用红霉素第3天后,胃滞留次数明显减少,增奶顺利。
总之,新生儿开奶的第1周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发时期。临床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筛选出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人群,及早发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对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腹部按摩、促进排便等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预防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进行监测,并给予早期采取渐进式加奶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可促进胃肠蠕动,刺激胎便尽快排出,且能顺利加奶,提前拔出胃管和脱离静脉营养,使其提前1周左右出院,从而减少了费用。
参考文献
[1] 常艳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5) .
[2] 雷晋莉.微量喂养及机械通气对早产儿血促胃液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7).
[3] 王维琼.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新疗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
[4] 廖敬忠.危重新生儿胃肠喂养方式与胃肠损害发生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1).
【关键词】 新生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182-01
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护理问题。主要病因是由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窒息新生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等。我院新生儿病房2012 年9月~2013年3月收治38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窒息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喂养不耐受,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38例,患儿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早产儿,适宜胎龄儿。(2)出生后2h内入科。(3)出生体重700-3000g,平均1900g。胎龄28-37周。(4)需经胃管间断喂养和静脉营养。(5)出生后5minApgar评分≥8分。(6)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1.2 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
(1)呕吐≥3次/d。(2)奶量不增加或减少,持续3d 以上。(3)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 1/3。(4)腹胀,排便不畅。喂养耐受情况判定时间在出生1周内。
1.3 治疗
入院后给予入暖箱保暖,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加强体位护理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配合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促胃肠动力药物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本组38例患儿中有7例患儿在首次开奶24h内出现胃内滞留奶液,滞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2,滞留次数3~4次/d,伴有轻度腹胀;25例患儿在开奶48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胃内滞留,需要减量喂养;4例患儿在开奶4d 后出现呕吐奶液,并伴有腹胀,呕吐次数>3次/d;2例患儿胃管内抽出咖啡或胆汁样胃液。
2 结果分析
38例患儿经上述综合治疗后,除2例家属自动放弃外,36例治愈出院。36例患儿中,恢复出生体重最短时间5d,最长时间11d,平均8d;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最短4d,最长8d,平均6d;总住院天数最短5d,最长15d,平均 12d。
3 护理体会
3.1 喂养
3.1.1 早开奶,进行微量喂养
早期微量喂养是指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以10~20ml/(kg?d)的奶量进行喂养的方法。早期微量喂养进入肠腔的奶类可以直接营养肠道细胞,促进肠道黏膜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胃肠激素分泌,有利于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本组38例患儿中,最早喂养是在入院后4h,最迟开始喂养在入院后60h,以1~2ml/次开始,每6h 1次,24h后如果患儿能够耐受,缩短间隔时间至每2~3h 1次。以后根据患儿消化情况,每天加奶1次,每次加奶1~2ml;当患儿喂奶量达到160~180ml/(kg?d) 时,停止静脉营养。
3.1.2 缓慢增加喂奶量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初期胃 肠道能耐受的喂养量很低,缓慢增加喂奶量可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本组4例患儿在出生4d内病情稳定,耐受喂养,因加奶过快而出现呕吐奶液,并伴有腹胀。对于胎龄>32周,体重<1.5kg 的患儿,经口喂养,如吸吮有力,吞咽动作协调,喂奶后无呛咳,可逐渐增加经口喂养奶量,并保留胃管;如经口喂养不足,再给予胃管喂养,保证患儿正常需求。
3.1.3 谨慎禁食,并缩短禁食时间
在胃肠道喂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喂养不耐受,包括腹胀、呕吐等症状,常规应禁食。但禁食时间应尽可能缩短,保持微量喂养。食物刺激口腔及吞咽过程改变调节胃肠道动力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食管及胃肠蠕动,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激素可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本组25例患儿在开奶48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胃内滞留,我们给予禁食1~2次后采取减量喂养,提高了患儿喂养耐受度。
3.2 体位干预
适当的体位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预防喂养不耐受的方法。喂奶30min后给患儿取右侧 卧位或俯卧位,抬高头肩部15°~30°。俯卧位能促进胃的排空,降低反流的频率,减少反流物的吸入,俯卧位头部抬高 15°不仅改善早产儿肺功能,也是改善早产儿消化功能的适宜体位。
3.3 促进排便
低出生体重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少而形成粪便少,常发生胎便排出延迟或)不畅,大便不畅可加重喂养不耐受。胎粪尽早排尽,可促进胃肠蠕动,避免或减轻新生儿腹胀,腹胀时间明显缩短。本组病例中22例患儿给予开塞露2~3ml灌肠,1~2次/d。使用5 ml注射器抽取开塞露2~3ml, 去掉针头,经石蜡油润滑后,将开塞露缓慢注入肛门,10min 后更换尿布。如第2天仍没有排便,则再进行灌肠,直至恢复自行排便为止。
3.4 新生儿抚触与穴位按摩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各个穴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调节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通过腹部、足三里、补脾经等穴位的按摩可增强胃肠运动,增加食欲,使大便次数增多。本组30例患儿在出生24h后给予每日2次新生儿抚触与穴位按摩,5~7d后患儿肠道适应,增奶顺利。
根据临床实践证明,给婴儿进行系统的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哭闹,增加睡眠;同时,抚触可以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3.5 合理用药
本组有20例患儿予红霉素3~5mg/(kg?d),加入 5%葡萄糖液中,以微泵静脉输入,1 次/d,疗程5~7d。许多实验均证明红霉素能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病情。本组20例患儿有15例在应用红霉素第3天后,胃滞留次数明显减少,增奶顺利。
总之,新生儿开奶的第1周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发时期。临床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筛选出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人群,及早发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对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谨慎禁食,腹部按摩、促进排便等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预防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现象进行监测,并给予早期采取渐进式加奶配合多潘立酮治疗,可促进胃肠蠕动,刺激胎便尽快排出,且能顺利加奶,提前拔出胃管和脱离静脉营养,使其提前1周左右出院,从而减少了费用。
参考文献
[1] 常艳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5) .
[2] 雷晋莉.微量喂养及机械通气对早产儿血促胃液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7).
[3] 王维琼.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新疗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
[4] 廖敬忠.危重新生儿胃肠喂养方式与胃肠损害发生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