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塞纳河”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z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苏州河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这倒不是因为苏州河如何如何风景宜人,苏州河如何如何给我带来好运。这种梦境,恰恰是因苏州河带给我的烦恼而引起。
  六年前,我家从幽静的建德路搬到了苏州河畔,烦恼也就开始伴随我家的左右——
  我家那幢大楼紧靠苏州河,我站在窗口就能看见苏州河从窗下流过。但我看到的是苏州河黑臭的河水和两岸杂乱肮脏的棚户、粪站和码头;夏天里夹带着臭味的热风吹进窗口,简直让人窒息。河对岸是一个垃圾山,清晨一车车的垃圾运过来倒在垃圾山上,晚上又从这里把垃圾一车车地运走。但那座垃圾山才少了一个缺口,第二天清晨又有一车车垃圾填满了那个缺口。铲车发动机的鸣叫声和倾倒垃圾的轰响声,搅得你一整夜都睡不安稳。你迷迷糊糊地刚想入睡,冷不丁一声汽笛又把你拉回到那周而复始的轰响中……
  当然,苏州河并不是一开始就黑臭,一开始就肮脏的。苏州河曾经水质清澈,鱼虾成群。
  苏州河古称吴淞江,源于太湖,本是大家闺秀,只不过是城市发展和工业污染,才使苏州河变臭变脏的。
  如果是原来那条苏州河该有多好!
  我从此开始做梦,梦见苏州河变清了,梦见苏州河边的粪站码头没有了,梦见苏州河对岸那个最讨厌的垃圾山也搬走了……
  我晚上做梦,白天也做梦。
  不知道是谁开的头,把苏州河称作上海的塞纳河。对这样的溢美之词,上海人多少有点往心里去了,因为苏州河毕竟是条上海的母亲河;尤其对于生活在苏州河两岸的直接受害者来说,将苏州河和塞纳河联系在一起,实在是一个最理想的梦!因此,当我有幸来到巴黎塞纳河边的时候,我特意将两条河作了一番比较。有人说,世界上的水是相通的。我发现,尽管上海的苏州河要治理得像巴黎的塞纳河那样清洁美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两条河确实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暗暗高兴:看来,梦是可以实现的!
  于是,我开始在两条河边散步,白天散步,晚上在梦里也散步——
  
  两条河上最美丽的风景便是桥。
  
  巴黎塞纳河上的那些桥,大概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美丽最辉煌最艺术的桥了。在塞纳河边散步,我的心常常会受到震撼。那座金碧辉煌的亚历山大桥是为了迎接沙皇而建造的,法国人动用了多少艺术家、工匠和黄金,才留下了这座能让每一个观赏者震撼的桥。据说,趁着巴黎国际时装节,世界著名包扎艺术大师克里斯托曾经用白布把亚历山大桥整个地包扎了起来。他说:“人需要时装,桥同样需要时装。”而那座连接右岸的卢浮宫和左岸的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桥,则以简朴形成风格。它是一座铁木结构的步行桥,有一点弯曲。踩上木桥的人会使自己生出一些艺术家的感觉,因为他要么刚从卢浮宫出来,要么刚从美术学院出来,脑子里还留存着万千名画的艺术联想……
  上海苏州河上也横卧着23座桥,素有“桥梁历史展览馆”之称。蛇年春节过后,这些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桥将接受整治和装饰,以完整展现它们的历史风采。这些桥中最经典的要数四川路桥、乍浦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和外白渡桥,而最能让人感动的却是外白渡桥、浙江路桥和老西站北侧的铁路桥。它们那巨大的工字钢梁和铆钉,使人想起早期工业革命的“泰坦尼克”时代,那是上海都市言情剧的绝佳场所,坚固的钢铁支架像一个舞台,总会有一些传奇故事要在这里发生……
  
  两条河岸边的美丽建筑是烘托这两条河的美丽背景。
  
  巴黎人把好东西都堆在塞纳河边上: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艾菲尔铁塔、人权广场、荣军广场、协和广场、议会大厦、大皇宫、皇家花园、巴黎圣母院、市政厅,还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历史与自然博物馆……等等。
  苏州河两岸同样聚集着许多记录上海百年历史的文化陈迹。只不过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些文化陈迹渐渐被杂乱肮脏埋没了;杂乱肮脏又使人们渐渐忽视了苏州河。现在,上海人已经开始懂得要善待这个城市,已经开始将脏东西从苏州河身边移开。随着脏东西的被移开,苏州河沿岸一些优秀文化陈迹也相继“浮出水面”,并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比如——
  苏州河畔最漂亮的建筑要数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那幢军舰式宫殿:俄罗斯领事馆。
  位于外白渡桥北边的浦江饭店,曾经是远东最著名最豪华的饭店。将来,它可能变成一个上海史博物馆。
  河南路3号的晚清建筑——天后宫戏台,已被列为文物保护点。
  坐落于四川路桥北的邮政局大楼,是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
  河滨大楼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大、设备最齐全的高级公寓。
  宜昌路西苏州河路的消防望台,建于1921年,是上海旧式消防塔中最高的一座。
  建于20年代的气势宏伟的上海造币厂,体现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美感。
  我还在苏州河边看到了造型别致的教堂和华丽的欧陆建筑、考究的石库门弄堂。
  坐条船,向苏州河的上游缓缓驶去,你还会发现,曲折蜿蜒的苏州河有几个极其优美、颇具气势的弯。曹家渡弯所造就的半岛,是圣约翰大学(现在的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上海没有一座大学能占尽这样的自然风光,三面环水,一面面向中山公园。穿过树荫的学堂桥(现在叫大学桥)跟塞纳河上的艺术家桥一样,有点弯曲。它横跨苏州河两岸,把河两岸的校园联系在一起,苏州河的这一段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我走在这座特别的大学桥上,就像走在塞纳河的艺术家桥上,感觉自己是在从左岸的巴黎美术学院走向右岸的卢浮宫,绿树成荫,书香浓郁,半岛的弧线显得分外幽雅流畅。江宁路的那个弯转得更急促,可以说是急转弯。急转弯使它所造就的半岛更突兀;现在,这个突兀的半岛上正在兴建一个亲水的半岛花园。
  苏州河沿河有好几条小马路都可以整修成很有情调的艺术空间,连老上海都很少有人知道的莫干山路就是其中之一。莫干山路上,旧厂房和石库门弄堂同处。它的曲线走向使经常穿过这里的人都看不到莫干山路的真面目。它一会儿一个转弯,一会儿一个弧线,若即若离,没有喧嚣,隐蔽而低调,像一个羞涩的美女把自己的美丽和多情掩藏了起来。它的尽头正好跟苏州河在闹市区的第一个生动的转弯连接。真的,在上海想要找出第二条像莫干山路这样的路,恐怕难了。设计师想像这里的厂房可以改建成居民住房,要不了多久,这里就是明日时尚的焦点。它跟衡山路、茂名路相比,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但它的历史又区别于衡山路和茂名路,它是上海工业文明的见证。
  
  两条河里最生动的便是水。
  
  塞纳河曾经也污染过,但现在的塞纳河,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水面飞,整个水面很难看到废物。
  苏州河水由西向东进入黄浦江,上海的都市化由东溯流向西延伸,勾勒出苏州河都市化的轮廓。苏州河河水既然也曾清澈过,为什么不能恢复原样呢?苏州河曾经是上海最美丽的景致,为什么不能重铸美丽呢?
  上海人已经着手实现自己的梦想。
  计划投资200个亿;第一期工程投资近90个亿,以一种为城市“清肠”的运作方式,使苏州河水变清已经初见成效。苏州河已经不臭了,苏州河已经变清了,苏州河已经萌动了生命迹象。
  苏州河边的垃圾山、粪码头都已经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景观。
  台湾设计师登琨艳捷足先登,利用苏州河边的旧仓库,建起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要不了多久,苏州河畔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仓库,将变成艺术家们的“艺术仓库”。
  苏州河沿岸的许多小马路都已经在改建。要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流行文化的重镇、市民的共享空间。
  2000年11月17日,在变清了的苏州河上,举行了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苏州河光明行”系列公益活动,上海水上运动队和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组成的赛艇队进行了划艇比赛。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苏州河上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公益活动。我相信,美丽的苏州河将来不仅像塞纳河一样是条观光河,还一定是个表演的大舞台;1860年曾在苏州河边建立的划船俱乐部,也许又会出现……
  如今,我常常站在我家窗前,看着越来越漂亮的苏州河感慨:上海人的梦终于实现了!
  但我还在两条河边散步,白天散步,晚上在梦里也散步——
  我仿佛听见人们指着苏州河说,这是上海的“塞纳河”;我又仿佛听见人们指着塞纳河说,这是巴黎的“苏州河”……■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我的创作以幻想和童话为主,《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是为数不多的现实题材小说作品之一。同时,这也是我第一篇正面描写校园生活的作品。  一直以来,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时代,是我不愿触及的题材。因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失败者。本该如宝石一样熠熠生辉的少年时光,在回忆中也蒙着黯淡的尘土。在人生的路上,我的迷惘和虚无感也比别人更多。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折射出的是家庭
期刊
我对女儿说:“今天我要带你到一个霓虹灯洗澡的地方去玩。”  “霓虹灯洗澡的地方?”女儿睁大眼睛,看着我,“那是什么地方?我怎么没听说过?”  “没听说过不等于不存在嘛,”我卖着关子,逗引着她,“那可是大上海最最美丽的地方吆!不过现在暂时保密,反正到时你也就知道了……”  女儿无奈地耸耸肩,对我的故弄玄虚有点忿忿不平。但她很兴奋,眼睛里流露出了迫不及待。一路上,她时不时地使些小计谋,想弄清那个神秘的
期刊
如果有一种分类法——确也常见这样的分类,徐东泽的《追梦人》更像是镜像小说、隐喻小说,或曰象征小说。换一种概括,也可称作“剖析自我的小说”。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影像艺术里经常闪现,既是写作手法,也呼应了小说本身所释放的本质性特征。所以这个小说,我读到三分之一处,大抵已猜出写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为什么还是吸引我看下去?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朝向可能的探索,安排小说里的女孩秋水与自己达成和解的。  概
期刊
这是一部构思精巧,意蕴深远,现实感强的校园生活小说。  小说以“我躺在黑暗的海底,没有光,也没有氧气”这句高一学生微微写在微博上的话开头,瞬间便将读者带入微微的高中生活:教学楼就像罗马斗兽场,天空蓝而硬,“同学们也变得像深海鱼,一个个面目模糊”。还有让人听了陡然紧张的传说:精神失常的女生又哭又笑站在教学楼上扔纸片,考第一的学霸压力过大而休学。所有这些信息的叠加,呈现给读者的是心理失衡的微微。她曾以
期刊
在我为数不多的作品中,这篇《追梦人》是写得最快的一篇。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初稿,不像其他作品要拖拖拉拉好几个月才能收笔。但它只是看起来写得快而已。事实上,从最初有一个模糊意向开始,直到完成构思,我对这个“梦”的追逐至少持续了两年时间,甚至更久。  我有个姐姐,比我大三岁。小时候我们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过着放牧的生活。那时候的草原非常广阔,邻居大多住在几千米之外。牧场上的小孩子很少,他们大多在城
期刊
风  咋咋呼呼的  像坐在窗边  爱尖笑的女生    常把我们的酷发搞乱  比蹩脚的理发师  还糟糕  球赛后立刻送来清凉  比家长  还殷勤    想讨厌也讨厌不起来  我们常常觉得  风  其实挺好    树  操场边的树  最聪明  体育老师根本没教  做起体操来  却跟我们一样  标准    雨  哗啦啦  哗啦啦  唱得既整齐又有气势  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一定是听到  音乐教室里
期刊
下面的故事都是从钟屋里来的。钟屋在瑞士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最初是一个钟店,出售世界上有名的机械钟。可是有一天,钟店里的钟把老板赶走了。他们一同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把老板的耳朵炸掉了。这是一个长胡子的老板。后来,来了一个年轻的光头老板。光头老板知道长胡子老板是被什么声音赶走的,就把店里的所有钟停了。店里的钟不会发出“嘀嗒”声了,却尖利地哧哧叫。钟里的发条,齿轮,从锁住他们的铁壳,木壳,塑料壳
期刊
奶奶,  每天早晨,  练倒着走,  是否,  想走回到  我的年龄?  然后,  吃我爱吃的  冰淇淋,  玩我爱玩的  小风铃。    翘翘板  批评,  头低下;  表扬,  头抬起;  我的头,  像翘翘板。
期刊
在这以前是我的小时候。我的小时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那是一个乡村的学校里,离这里很远很远,离现在也很远很远了。  住在那里的其他人都是老师,我妈妈也是。我不怕老师,因为王爷爷是校长,李婆婆是主任,校长管主任,主任管老师,这我是知道的。王爷爷和李婆婆都喜欢我,这也我是知道的。我和妈妈就住在他们家。    家    我和妈妈住在王爷爷家,他的家就是我的家。  那是一间很大很大的屋子——当然只是平房——每
期刊
登上那列即将北上的火车时,莫名地想到朋友的一句话,他说,在江南浸淫得久了,对北方的风沙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浸淫,我是那么突然地觉出了这个词湿漉漉的质感,是那种缠绵得让人沦陷的梅雨,温吞着弥漫,生的窒息。  就想起余秋雨的推测,说朱棣的迁都北京,也是为了那样野性的风沙,肆虐处漫野的血腥掩埋净尽,不比金陵总是湿嗒嗒的触目惊心。那里,也许天然就是一处疆场,适于帝王将相山贼野寇们宣泄生命。  帝都的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