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的难点是抽象出单位“1”。对单位“1”的认识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数意义由直观层面发展到抽象层面的体现之一。同样的课例,不同的设问,其结果却是迥然不同的。
[片段一]
教师出示(教材61页上三个学生图)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的意义并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师出示(教材61页上香蕉和蛋糕图)两张图片,引导讲解,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香蕉和蛋糕图中的的意义,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以上图例都是把什么平均分?
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有一个整体。
师:对,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叫它单位“1”。
(师板书:单位“1”)
师:这个1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l:因为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因为它有特殊的意义。
师:对,它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引号。你能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吗?(生答略)
[片段二]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数量能用“1”来表示?
生1:一个苹果。
生2:一张纸。
生3:一个班的学生。
……
教师归纳小结: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品等都可看作一个整体,通常叫做单位“1”,由于这个1比较特别,我们把它加上双引号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这个“1”和我们一年级学的“1”有什么不同?
生1:一年级学的“1”表示一个物体。
生2:今天学的“1”表示一些物体。
生3:今天学的“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
师小结:一年级学的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今天学的单位“1”不但能表示一个物体,而且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设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优化了的设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片段一教师在抽象单位“1”时,设问:“1为什么要加引号?”目的想引导学生比较单位“1”与以前学的1的不同。但由于教师的设问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目的不明确,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能用学生的回答“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它有特殊的意义”而肤浅带过,缺乏针对性,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未能突破教学难点。
片段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提出设问:单位“1”与一年级学习的“1”有什么不同?此“1”非彼“1”的巧妙设问,促使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单位“1”这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的内涵,突出概念的本质特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看似简单的设问,却是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找出分数中新知单位“1”与旧知自然数“1”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概念的台阶,较好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概念扩展的规则,充分感受分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看似信手拈来的有效设问,创造出精彩的课堂。(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片段一]
教师出示(教材61页上三个学生图)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的意义并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师出示(教材61页上香蕉和蛋糕图)两张图片,引导讲解,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香蕉和蛋糕图中的的意义,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以上图例都是把什么平均分?
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有一个整体。
师:对,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叫它单位“1”。
(师板书:单位“1”)
师:这个1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l:因为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因为它有特殊的意义。
师:对,它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引号。你能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吗?(生答略)
[片段二]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数量能用“1”来表示?
生1:一个苹果。
生2:一张纸。
生3:一个班的学生。
……
教师归纳小结: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品等都可看作一个整体,通常叫做单位“1”,由于这个1比较特别,我们把它加上双引号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这个“1”和我们一年级学的“1”有什么不同?
生1:一年级学的“1”表示一个物体。
生2:今天学的“1”表示一些物体。
生3:今天学的“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
师小结:一年级学的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今天学的单位“1”不但能表示一个物体,而且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设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优化了的设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片段一教师在抽象单位“1”时,设问:“1为什么要加引号?”目的想引导学生比较单位“1”与以前学的1的不同。但由于教师的设问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目的不明确,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只能用学生的回答“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它有特殊的意义”而肤浅带过,缺乏针对性,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未能突破教学难点。
片段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提出设问:单位“1”与一年级学习的“1”有什么不同?此“1”非彼“1”的巧妙设问,促使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单位“1”这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的内涵,突出概念的本质特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看似简单的设问,却是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找出分数中新知单位“1”与旧知自然数“1”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概念的台阶,较好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概念扩展的规则,充分感受分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看似信手拈来的有效设问,创造出精彩的课堂。(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