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让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得扎实有效,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确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统筹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味。于实践中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是课程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准确把握 统筹整合 充分彰显 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已成为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反思。“我思,故我得”,那么,如何让这项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我透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事例进行了探索。
一、准确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立足于综合,这里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其他课程及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自己的课堂目标把握不明确,认为既然是综合性学习,便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糅合在一节课中,教得任意,学得随意,表面看起来一节课内容丰富,学得热闹,实际空洞浮夸,经不起回味。
如学完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过年》,结合语文天地所安排的内容,我设置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年》,意在让学生对中国的“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中国年相关的内容很多,如对联、年的来历、各地习俗、拜年、压岁钱的使用、放烟花的安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年”的资料,并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贴对联、糊窗花、挂灯笼、悬中国结……在张灯结彩的氛围中,再配之以激动人心的新年倒计时,《中国年》拉开序幕,学生上得非常开心,读对联、聊过年,谈起放烟花和收到的压岁钱更是不亦乐乎……下课钟声敲响,师生意犹未尽。“曲终人散”之后,我觉得有点虚、有点空,感觉不是满意的一节课,问题出在哪里呢?终归是旁观者清,听课老师作了如下评论:这节课“年”味十足,但是静下来想想,学生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懂得的是他们原本就知道的,对于“中国年”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验,也谈不上某方面能力的提升。那么,症结出在哪儿——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实则教师被学生牵着走。
反思之后,我进一步分析了学情: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的能力,春节是他们最喜爱、最期待的节日,但他们对春节的认识仍局限于“热闹、欢快”,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和寓意缺乏进一步的认识。于是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及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2)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实施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教学。有了这根“指挥棒”,我在二次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二、统筹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下一步是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该舍弃的就要“忍痛割爱”,如学生百谈不厌的“放烟花”,它更多体现的是欢乐、安全;“年”的来历虽有趣,但通过书本上“开卷有益”的自学即能掌握……这些我都大刀阔斧地剔除了。那么,中国年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如此抽象的“年的含义”呢?
叶圣陶说:“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除了再现生活外,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其进一步探究,在已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在艰难的思考、翻阅资料之后,我把年的含义确定为“吉祥”、“团聚”、“祝福”,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内心中感悟呢?我从他们熟知的一些“年”的现象入手:从过年准备的东西(对联、中国结、窗花、食物……),透过对“年”的重视与忙碌的准备感悟人们心中对吉祥的祈盼;从全民性的回家过年与吃年夜饭的其乐融融感悟团聚的主题;从拜年、压岁钱感悟其间饱含的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于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年的认识不再简单地停留于“热闹”、“开心”,真正有进一步的认识,抽象的“含义”化为真切的感受。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没有“核心”的、过于零散的知识只能使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大杂烩的课堂不是所谓的充实与丰富,而是嚼之无味之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统筹规划、有目的性地整合教学内容。
三、充分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结合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这告诉我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那种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失却了非常重要的“语文味”。
《中国年》一课的语文味我是这样渗透的:我把对联的相关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读对联,在读中除了感受它寄寓着人们对吉祥的祈盼之外,还了解它的对仗格式,贴对联的方法,交流积累背诵对联;在“拜年”这一环节中,再现场景,并引导学生习作……浓浓的语文味充盈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另一节课《生命之源——水》(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中,我让学生在歌词中找“水”,在古诗中找“水”,在现代诗文中找“水”,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写带有“水”的成语,让学生徜徉在“水”中的同时,也徜徉在语文之海中。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自然地、无时无地地散发“语文味”。我在上这节课时毫不吝啬这样的语言:“悠悠碧波上,同学们荡着小船,挥洒着童年的欢乐,在这首歌中,我们找到了清澈的、洒满笑声的水。”“说不尽碧绿的水,清澈的水,唱不够清凉的水、甘甜的水,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水寄托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情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样也应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统筹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彰显语文味,而非单纯追求轰轰烈烈、浮华不实的教学课堂,只有扎实有效、科学合理地开展,方能真正使其成为课程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2]徐剑.教学目标的作用.基础教育论坛,2012.5.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995.
[4]高尔基.高尔基语录.
[5]高红霞.重视语文之美.乔传光的博客,2014.4.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准确把握 统筹整合 充分彰显 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已成为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反思。“我思,故我得”,那么,如何让这项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我透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事例进行了探索。
一、准确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立足于综合,这里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其他课程及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自己的课堂目标把握不明确,认为既然是综合性学习,便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糅合在一节课中,教得任意,学得随意,表面看起来一节课内容丰富,学得热闹,实际空洞浮夸,经不起回味。
如学完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过年》,结合语文天地所安排的内容,我设置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年》,意在让学生对中国的“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中国年相关的内容很多,如对联、年的来历、各地习俗、拜年、压岁钱的使用、放烟花的安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年”的资料,并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贴对联、糊窗花、挂灯笼、悬中国结……在张灯结彩的氛围中,再配之以激动人心的新年倒计时,《中国年》拉开序幕,学生上得非常开心,读对联、聊过年,谈起放烟花和收到的压岁钱更是不亦乐乎……下课钟声敲响,师生意犹未尽。“曲终人散”之后,我觉得有点虚、有点空,感觉不是满意的一节课,问题出在哪里呢?终归是旁观者清,听课老师作了如下评论:这节课“年”味十足,但是静下来想想,学生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懂得的是他们原本就知道的,对于“中国年”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验,也谈不上某方面能力的提升。那么,症结出在哪儿——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实则教师被学生牵着走。
反思之后,我进一步分析了学情: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的能力,春节是他们最喜爱、最期待的节日,但他们对春节的认识仍局限于“热闹、欢快”,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和寓意缺乏进一步的认识。于是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及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2)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实施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教学。有了这根“指挥棒”,我在二次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二、统筹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下一步是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该舍弃的就要“忍痛割爱”,如学生百谈不厌的“放烟花”,它更多体现的是欢乐、安全;“年”的来历虽有趣,但通过书本上“开卷有益”的自学即能掌握……这些我都大刀阔斧地剔除了。那么,中国年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如此抽象的“年的含义”呢?
叶圣陶说:“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除了再现生活外,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其进一步探究,在已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在艰难的思考、翻阅资料之后,我把年的含义确定为“吉祥”、“团聚”、“祝福”,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内心中感悟呢?我从他们熟知的一些“年”的现象入手:从过年准备的东西(对联、中国结、窗花、食物……),透过对“年”的重视与忙碌的准备感悟人们心中对吉祥的祈盼;从全民性的回家过年与吃年夜饭的其乐融融感悟团聚的主题;从拜年、压岁钱感悟其间饱含的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于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年的认识不再简单地停留于“热闹”、“开心”,真正有进一步的认识,抽象的“含义”化为真切的感受。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虽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没有“核心”的、过于零散的知识只能使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大杂烩的课堂不是所谓的充实与丰富,而是嚼之无味之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统筹规划、有目的性地整合教学内容。
三、充分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结合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这告诉我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那种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失却了非常重要的“语文味”。
《中国年》一课的语文味我是这样渗透的:我把对联的相关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读对联,在读中除了感受它寄寓着人们对吉祥的祈盼之外,还了解它的对仗格式,贴对联的方法,交流积累背诵对联;在“拜年”这一环节中,再现场景,并引导学生习作……浓浓的语文味充盈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另一节课《生命之源——水》(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中,我让学生在歌词中找“水”,在古诗中找“水”,在现代诗文中找“水”,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写带有“水”的成语,让学生徜徉在“水”中的同时,也徜徉在语文之海中。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自然地、无时无地地散发“语文味”。我在上这节课时毫不吝啬这样的语言:“悠悠碧波上,同学们荡着小船,挥洒着童年的欢乐,在这首歌中,我们找到了清澈的、洒满笑声的水。”“说不尽碧绿的水,清澈的水,唱不够清凉的水、甘甜的水,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水寄托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情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样也应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统筹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彰显语文味,而非单纯追求轰轰烈烈、浮华不实的教学课堂,只有扎实有效、科学合理地开展,方能真正使其成为课程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
[2]徐剑.教学目标的作用.基础教育论坛,2012.5.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995.
[4]高尔基.高尔基语录.
[5]高红霞.重视语文之美.乔传光的博客,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