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正在重读陈萍老师35万字的著作《教师专业发展之道》。之所以重读,是因为唯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每一次翻阅《教师专业发展之道》,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最初打开这本书,我和不少读者一样,被陈萍老师优美的文笔、真实的教育故事所吸引,即使是理论阐述,她也没有板着面孔,很快引起我情感与理性的共鸣,让我时而欢欣鼓舞,时而黯然落泪,时而掩卷长思。四川宜宾一位老师拿到这本书后手不释卷,夜不能寐,花了一天一夜,一口气读完,并写了5000字的书评《爱与勤——成功的两翼》,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登载。
再读时,我逐渐领悟到教育叙事的特殊魅力,那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情境背后都涌動着深厚的情感力量,那一段段理论阐述都有着实践的支撑,那一则则凝练的题记仿佛是格言警句,让教育理论不再那么佶屈聱牙,不知不觉就走入心扉。这是有主张的教育叙事,也是有温度的生命感悟。打开这本书,就仿佛在聆听陈老师用她那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特有的婉转动听的声音,讲述她年少时光里出现的重要人物,倾诉她初为人师时满腔的热忱与全身心的付出,抒发她担任教研员后的种种探索与坚持。与其说陈萍老师在用文笔描述她的过往与经历,不如说她在用质朴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用最深的情怀书写关于教育的美丽传说,用亲身的探索叙述一名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之道。
《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被纳入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系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做总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原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达教授做序。2009年,《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都为之颁发过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目前已经重印8次。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大篇章,陈萍老师采用教育叙事的笔法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好像是一个结伴同行的朋友,在对你津津乐道教育人的艰辛与快乐。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发表书评,赞誉陈萍是“‘伟大的故事’的创造者”。这本书文字清新朴素,但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背后,却藏着最真实的教育情怀与最有力量的教育思想。品读陈老师的文字,相信我们能从书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之道,也能领略到专业发展之道背后的生命成长之道。
班主任:真爱之道
遇见陈萍的人都会感叹:如此娇小的身材,内心却蕴藏着一个广袤的世界。从她明亮的眼神中,你会看出她很享受教育生活,因为她真心热爱教育。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但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陈萍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真诚付出爱心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第八章“追求教育的感动——班主任的角色境界”中她写道:“因为孩子,我们与学生家长结缘。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也许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短暂相逢,我们相逢是为了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之间应该是‘用真心换真情’。”在她看来,班主任的真情不仅体现在如何对待学优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家境贫寒、学习不佳、相貌平平的孩子。班主任对学生“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炭更为可贵”。
因为陈老师所带班级是省重点课题“情景教学法”实验班,学生J刚入学测试就被学校要求转培智学校就读,陈老师说服校长把她留在了自己的班上。陈老师经常把她带到自己的宿舍手把手教她写作业,给她讲故事,做饭给她吃;为了锻炼她的胆量,让她做小组长……在陈老师的特殊关爱之下,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成绩也渐渐提高。后来,陈老师不再是J的班主任,可依然关注着J的成长,不计任何回报。20多年来,陈老师一直担任着J的“校外班主任”,在孩子的重要发展阶段,给予合理的建议与扶持。 J如愿读了大学,找到工作,生活幸福。
陈老师曾教过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忙不过来时就会把孩子托付给陈老师照顾。一天下班后,陈老师匆忙回到宿舍,煮饭给学生吃,不慎酒精汽化炉失火,烧着了整个脸部。当她被同事送到医院后,医生在诊断书上写道:“身体表面积5% II度烧伤……”学生家长把她接回家疗伤,在扬州治疗两个多月后,家人才得知消息,把她接回老家养伤。在那面目全非的日子里,她努力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医生的精心治疗,男友的悉心呵护,家人的温暖照料,同事和学生家长的热情鼓励,学生的殷殷呼唤……陪伴我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日落,驱走我一个又一个消极的念头。上百个白天与黑夜,我静静地思索生命的珍贵与脆弱,苦苦地追问人生的价值与本质,默默地咀嚼生与死、荣与辱、得与失的滋味,细细地品味亲情、爱情、友情对生命之花的浇灌,自己变得豁达了许多……”当她重新站到讲台前,她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因为她又可以和心爱的学生们朝夕相处了,她又可以当一名小小的班主任了。陈老师一路播洒真爱,热爱班主任工作,研究班主任工作,扶持班主任发展,带出的班级和团队总是令人称赞。2014年,她不负众望,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人师:实践之道
1987年,17岁的陈萍走出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的大门,成为省实验小学扬州育才小学的一名教师。工作一个月就承担了学校对外开放活动的公开课任务,接下来,便是接二连三的公开教学、研讨发言,对于这些,陈老师都欣然接受。她认为,用“积累”的心态理解“奉献”,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多劳”,“劳者”必定“多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节一节的公开课,一次一次的公开讲学,让她的教学技艺日趋成熟,让她对教育的理解更有深度,让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有眼光。陈老师在题记中说:“参与各种研讨活动是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前进的助推器。这个时期的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也往往会遭遇各种评论。用感激的心情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批评的声音,更有利于自己的警醒。”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是教材建设的根本,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是提高教材创作针对性的基础,科学的运作方法是教材建设的保证,结构合理、富有激情的创作群体是教材建设的关键。创作国标本教材时我们注重遵循生活的逻辑,找寻儿童视角,把‘宏大叙事化为生命叙事’,把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显现其中,用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自1995年陈萍老师成为省编教材作者,她主编、参编过80多本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编写。其间的种种探索与努力,让陈萍老师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促进主体发展。 她不仅编写教材,也常常自己执教教材。1995年,她为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上课,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教授评课时,说她的课“全国一流”,惊喜地说“国内竟然有老师在实践国际最前沿的多元价值取向的理念”。陈萍坦率告诉吴老师,自己没听说过“多元价值取向”,在场的教材组专家也没听说过。吴老师给予了指点。陈萍在题记中写道:“教师从职业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离不开专家的点化。专家引领我从无意识的实践走向了有意识的理性探索。”
即使在担任教研员后,她还重返讲台。2003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会上,她执教了自己编写的国标本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2004年赴新疆、山西等地支教时上语文课;2007年代表江苏名师在“江浙沪三地名师课堂”活动中执教五年级《月光启蒙》。笔者至今还记得陈萍老师执教的那节《月光启蒙》,她身着一袭白色衣裙,巧妙创设情境,专门为文中的歌谣谱曲,低吟浅唱,无痕点拨,带着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诵读童谣,架起孩子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真正地入情入境,学有所得。
探索实践,敢为人先;教材编写,视野开阔;勤于笔耕,厚积薄发,她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悄然释放着美丽的芬芳:18岁在区级赛课中获奖,20岁在扬州市13个区县市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后来在省、全国大赛中夺得大奖;35岁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36岁成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岁成为全国首批以小学教师身份获评的正高级教师,46岁成为三级教授。如今的陈萍老师是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主任,还先后被教育部聘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专家、国家级校长教师培训专家,成为苏州大学客座教授、扬州大学硕导、《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主编……
追寻她的成长足迹,再来阅读本书中篇,或许您可以逐渐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迅速度过适应期”,如何找到“知识与智慧的原点”,又如何去“追寻教育的暖意”,以及“探寻教学的理性”。
领跑者:研究之道
“教而研则优,教而优则研。”陈老师的这句话是她个体的经验,也是教学研究的普遍真理。由于上课获得好评,1988年她就成为省重点课题李吉林老师情景教学实验班的教师,1990年成为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兼职教研员,1992年开始和李吉林老师同台作报告,1998年正式调到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兼思想品德教研员,兼管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一系列角色的变化,让她“在自觉自悟中探索”,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
在第三篇章中她写道:“教研员的一头挑着理论,一头挑着实践;一头挑着国家课程标准,一头挑着一线教师。”她既讲述着教师成长的路径,也阐述着她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思考。“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标准的诠释者进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教研员生命力量的源泉,来自于‘知行合一’。”她系统化地阐述作为教师、作为研究人员如何“保持反思状态”“凸显教育哲理”“锁定学生主体”“透视学生评价”,讲究“听课评课的艺术”“变革教研方式”“创新教研机制”“领跑教师专业成长”。她不仅做课改第一现场的指挥员、评说者,还成为运动员,领跑自己的同行们。在她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50多位教师获得了省级乃至全国大赛的特等奖、一等奖。她主持的5个省部级重点课题不仅领跑了扬州同行,而且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港澳地区。
乔恩·弗兰克林说,故事就像雪花,看上去差不多,但是每一片都不一样。也许,陈萍老师所讲述的教育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细细品读这些点点滴滴,却都熠熠生辉。有人说,你走得远不远,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要求高不高。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陈萍老师所代表的一批名师的专业发展之道:作为一名班主任,她用真心付出,赢来所带班级的出类拔萃;作为语文兼品德老师,她不断丰富实践的智慧,走向全国展示的舞台;作为课题主持人,她聚焦前瞻问题,抓实过程管理,带出一流团队;作为教研员,她与时俱进定位角色,成为教师成长的领跑者。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陈萍老师承担着多重专业角色,但她没有使这些角色割裂开来,而是在相互融合中互动、促进。她的追求只有一個——促进师生的主体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她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专业发展之道其实也是生命成长之道。希望你也来读读《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她会像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最初打开这本书,我和不少读者一样,被陈萍老师优美的文笔、真实的教育故事所吸引,即使是理论阐述,她也没有板着面孔,很快引起我情感与理性的共鸣,让我时而欢欣鼓舞,时而黯然落泪,时而掩卷长思。四川宜宾一位老师拿到这本书后手不释卷,夜不能寐,花了一天一夜,一口气读完,并写了5000字的书评《爱与勤——成功的两翼》,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登载。
再读时,我逐渐领悟到教育叙事的特殊魅力,那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情境背后都涌動着深厚的情感力量,那一段段理论阐述都有着实践的支撑,那一则则凝练的题记仿佛是格言警句,让教育理论不再那么佶屈聱牙,不知不觉就走入心扉。这是有主张的教育叙事,也是有温度的生命感悟。打开这本书,就仿佛在聆听陈老师用她那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特有的婉转动听的声音,讲述她年少时光里出现的重要人物,倾诉她初为人师时满腔的热忱与全身心的付出,抒发她担任教研员后的种种探索与坚持。与其说陈萍老师在用文笔描述她的过往与经历,不如说她在用质朴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用最深的情怀书写关于教育的美丽传说,用亲身的探索叙述一名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的必经之道。
《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被纳入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系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做总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原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达教授做序。2009年,《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都为之颁发过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目前已经重印8次。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大篇章,陈萍老师采用教育叙事的笔法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好像是一个结伴同行的朋友,在对你津津乐道教育人的艰辛与快乐。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发表书评,赞誉陈萍是“‘伟大的故事’的创造者”。这本书文字清新朴素,但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背后,却藏着最真实的教育情怀与最有力量的教育思想。品读陈老师的文字,相信我们能从书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之道,也能领略到专业发展之道背后的生命成长之道。
班主任:真爱之道
遇见陈萍的人都会感叹:如此娇小的身材,内心却蕴藏着一个广袤的世界。从她明亮的眼神中,你会看出她很享受教育生活,因为她真心热爱教育。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但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陈萍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真诚付出爱心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第八章“追求教育的感动——班主任的角色境界”中她写道:“因为孩子,我们与学生家长结缘。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也许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短暂相逢,我们相逢是为了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之间应该是‘用真心换真情’。”在她看来,班主任的真情不仅体现在如何对待学优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家境贫寒、学习不佳、相貌平平的孩子。班主任对学生“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炭更为可贵”。
因为陈老师所带班级是省重点课题“情景教学法”实验班,学生J刚入学测试就被学校要求转培智学校就读,陈老师说服校长把她留在了自己的班上。陈老师经常把她带到自己的宿舍手把手教她写作业,给她讲故事,做饭给她吃;为了锻炼她的胆量,让她做小组长……在陈老师的特殊关爱之下,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成绩也渐渐提高。后来,陈老师不再是J的班主任,可依然关注着J的成长,不计任何回报。20多年来,陈老师一直担任着J的“校外班主任”,在孩子的重要发展阶段,给予合理的建议与扶持。 J如愿读了大学,找到工作,生活幸福。
陈老师曾教过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忙不过来时就会把孩子托付给陈老师照顾。一天下班后,陈老师匆忙回到宿舍,煮饭给学生吃,不慎酒精汽化炉失火,烧着了整个脸部。当她被同事送到医院后,医生在诊断书上写道:“身体表面积5% II度烧伤……”学生家长把她接回家疗伤,在扬州治疗两个多月后,家人才得知消息,把她接回老家养伤。在那面目全非的日子里,她努力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医生的精心治疗,男友的悉心呵护,家人的温暖照料,同事和学生家长的热情鼓励,学生的殷殷呼唤……陪伴我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日落,驱走我一个又一个消极的念头。上百个白天与黑夜,我静静地思索生命的珍贵与脆弱,苦苦地追问人生的价值与本质,默默地咀嚼生与死、荣与辱、得与失的滋味,细细地品味亲情、爱情、友情对生命之花的浇灌,自己变得豁达了许多……”当她重新站到讲台前,她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因为她又可以和心爱的学生们朝夕相处了,她又可以当一名小小的班主任了。陈老师一路播洒真爱,热爱班主任工作,研究班主任工作,扶持班主任发展,带出的班级和团队总是令人称赞。2014年,她不负众望,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人师:实践之道
1987年,17岁的陈萍走出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的大门,成为省实验小学扬州育才小学的一名教师。工作一个月就承担了学校对外开放活动的公开课任务,接下来,便是接二连三的公开教学、研讨发言,对于这些,陈老师都欣然接受。她认为,用“积累”的心态理解“奉献”,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多劳”,“劳者”必定“多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节一节的公开课,一次一次的公开讲学,让她的教学技艺日趋成熟,让她对教育的理解更有深度,让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有眼光。陈老师在题记中说:“参与各种研讨活动是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前进的助推器。这个时期的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也往往会遭遇各种评论。用感激的心情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批评的声音,更有利于自己的警醒。”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是教材建设的根本,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是提高教材创作针对性的基础,科学的运作方法是教材建设的保证,结构合理、富有激情的创作群体是教材建设的关键。创作国标本教材时我们注重遵循生活的逻辑,找寻儿童视角,把‘宏大叙事化为生命叙事’,把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显现其中,用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自1995年陈萍老师成为省编教材作者,她主编、参编过80多本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编写。其间的种种探索与努力,让陈萍老师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促进主体发展。 她不仅编写教材,也常常自己执教教材。1995年,她为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上课,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教授评课时,说她的课“全国一流”,惊喜地说“国内竟然有老师在实践国际最前沿的多元价值取向的理念”。陈萍坦率告诉吴老师,自己没听说过“多元价值取向”,在场的教材组专家也没听说过。吴老师给予了指点。陈萍在题记中写道:“教师从职业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离不开专家的点化。专家引领我从无意识的实践走向了有意识的理性探索。”
即使在担任教研员后,她还重返讲台。2003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会上,她执教了自己编写的国标本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2004年赴新疆、山西等地支教时上语文课;2007年代表江苏名师在“江浙沪三地名师课堂”活动中执教五年级《月光启蒙》。笔者至今还记得陈萍老师执教的那节《月光启蒙》,她身着一袭白色衣裙,巧妙创设情境,专门为文中的歌谣谱曲,低吟浅唱,无痕点拨,带着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诵读童谣,架起孩子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真正地入情入境,学有所得。
探索实践,敢为人先;教材编写,视野开阔;勤于笔耕,厚积薄发,她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悄然释放着美丽的芬芳:18岁在区级赛课中获奖,20岁在扬州市13个区县市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后来在省、全国大赛中夺得大奖;35岁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36岁成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2岁成为全国首批以小学教师身份获评的正高级教师,46岁成为三级教授。如今的陈萍老师是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主任,还先后被教育部聘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专家、国家级校长教师培训专家,成为苏州大学客座教授、扬州大学硕导、《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主编……
追寻她的成长足迹,再来阅读本书中篇,或许您可以逐渐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迅速度过适应期”,如何找到“知识与智慧的原点”,又如何去“追寻教育的暖意”,以及“探寻教学的理性”。
领跑者:研究之道
“教而研则优,教而优则研。”陈老师的这句话是她个体的经验,也是教学研究的普遍真理。由于上课获得好评,1988年她就成为省重点课题李吉林老师情景教学实验班的教师,1990年成为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兼职教研员,1992年开始和李吉林老师同台作报告,1998年正式调到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兼思想品德教研员,兼管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一系列角色的变化,让她“在自觉自悟中探索”,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
在第三篇章中她写道:“教研员的一头挑着理论,一头挑着实践;一头挑着国家课程标准,一头挑着一线教师。”她既讲述着教师成长的路径,也阐述着她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思考。“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标准的诠释者进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教研员生命力量的源泉,来自于‘知行合一’。”她系统化地阐述作为教师、作为研究人员如何“保持反思状态”“凸显教育哲理”“锁定学生主体”“透视学生评价”,讲究“听课评课的艺术”“变革教研方式”“创新教研机制”“领跑教师专业成长”。她不仅做课改第一现场的指挥员、评说者,还成为运动员,领跑自己的同行们。在她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50多位教师获得了省级乃至全国大赛的特等奖、一等奖。她主持的5个省部级重点课题不仅领跑了扬州同行,而且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港澳地区。
乔恩·弗兰克林说,故事就像雪花,看上去差不多,但是每一片都不一样。也许,陈萍老师所讲述的教育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细细品读这些点点滴滴,却都熠熠生辉。有人说,你走得远不远,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要求高不高。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陈萍老师所代表的一批名师的专业发展之道:作为一名班主任,她用真心付出,赢来所带班级的出类拔萃;作为语文兼品德老师,她不断丰富实践的智慧,走向全国展示的舞台;作为课题主持人,她聚焦前瞻问题,抓实过程管理,带出一流团队;作为教研员,她与时俱进定位角色,成为教师成长的领跑者。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陈萍老师承担着多重专业角色,但她没有使这些角色割裂开来,而是在相互融合中互动、促进。她的追求只有一個——促进师生的主体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她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专业发展之道其实也是生命成长之道。希望你也来读读《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她会像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