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思想之光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刻值得被永远铭记——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置身天安门广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云南镇沅县的拉祜族干部王迎斌心潮澎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他激动地说。
全面小康是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成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荣光。行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审视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不断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
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此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
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京参加国庆活动。会见代表们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历史的巧合蕴含着历史的必然。66年前的同一天——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6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言辞表达着对新中国的衷心认同与期待:“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56个民族凝聚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不断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56个民族56朵花”;去广西,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到青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赴西藏,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长安街北侧,民族文化宫里,收藏着一件珍贵展品。这是一件大型银雕屏风,屏风用古老的雕刻技法,刻画出56个民族1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天安门前手挽手、肩并肩,四周是巍峨耸立的珠峰昆仑、云蒸霞蔚的三山五岳、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展现出中華民族大团结的壮美景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的主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
大道之行
在治国理政的大棋局中,民族工作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开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展开了密集调研,反复倾听、认真思考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赴内蒙古、新疆等地同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这条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
这条正确道路,标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以前城区非常小,没走多远就到了菜地。现在路上很多现代化高楼,越来越有大城市范儿了。”今年回国探亲的一名华侨,对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变化赞叹不已。这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变化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也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命力。
社会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曾出现不同声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动力。 这条正确道路,有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边疆安宁——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授勋台,习近平总书记为她颁授“七一勋章”。
33年前,年轻的卓嘎扛起玉麦乡乡长的担子,行走在为国巡边的路上。走累了,卓嘎会仰望雪山,想起爸爸捧着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麥,国是中国。”如今,玉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一乡两村的小康乡镇,居民们在边境生活劳作、守护国土,继续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我国边疆地区多为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对于边疆安宁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近年来,兴边富民行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实施,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这条正确道路,凝聚着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只有语言通,才能文化通;只有文化通,心灵才相通。”这是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中的一员,今年,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各民族同胞一起,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活动。
多年前,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积蓄,在南疆农村创办了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开设国学课堂,传播中华文化。“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我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坚定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培育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行,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承载着56个民族的中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实践之力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对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的民族地区来说,胜利的喜悦更让人心潮澎湃。
走上领奖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激动地对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卡沙沙!”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应,并鼓励道,“三河村很典型,脱贫不容易。”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这个彝族贫困村看望群众。今天的三河村,一栋栋具有彝家特色的新房替代了简陋低矮的土坯房,百姓生活大变样。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亲自谋划部署、指导脱贫攻坚。如今,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省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知重负重、奋力攻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历史性成就。
谋定思路、奋起直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国西南喀斯特群山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刻“注视”苍穹。而它所在的云贵高原,正悄然经历着沧桑巨变。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云”企业超2万家,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民族地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出色的成绩单:“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全国同期0.9个百分点;民族地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283万人,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水乳交融、血浓于水,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走进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社区民族之家,居民们正用简易织机制作壮锦。“社区每月都会举办绣球制作、剪纸等活动,我在这里生活了8年,早把社区各民族同胞当家人。”壮族居民谭艳春说。在这个聚居着壮、瑶、彝、苗、侗等20个民族的社区,一幅多民族共居共乐的画面跃然呈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靓丽名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
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展现新活力——
带有浓郁民族风格与鲜明地域特色的歌舞剧、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佳作频出,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艺的传承发展与时代风貌。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民生福祉迎来新飞跃——
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都有了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今年8月,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建设更加美丽富饶家乡的坚定决心。
大凉山间,坚固的钢梯铺就悬崖村的“神奇天路”;彩云之南,民族地区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民族地区着眼民生福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永续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绘就新画卷——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今年3月,青海省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拿出两张照片,请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一张照片,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近年来,民族地区不断绘就“生态画卷”,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天蓝、山青、水碧、土净的环境中实现安居乐业。
从苍山洱海到辽阔草原,从天山南北到沿海渔村,56个民族正共同唱起响彻四方的幸福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