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唐·王维《酬严少君徐舍人见过不遇》
读王维(字摩诘)的诗,从字句中可以呼吸飘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气息。可以欣赏清新淡雅的泼墨山水画,可以领略空寂无我的禅境,当然还有浓淡相宜的茶香。这是种衣食无忧的闲适与澹泊。而陶令的诗,虽也不乏田园山林野趣,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醉意,更多的是种贫穷困顿的洒脱与飘逸。他的一生,是诗的一生,画的一生。禅的一生。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甚至连名和字合起来都暗含禅机,是释家长者维摩诘。因此,他还有“诗佛”的别号。王维举家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常年在终南山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过着“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的闲云野鹤生活。即使在京师。也每天宴请十几位名僧吃饭,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一生中,他便是过着这样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禅茶一味。茶本清淡,与禅的结合便赋予了它清净、圆融、祥和的精神躯壳。带了禅味的茶,已不仅仅是片能解渴消暑的叶,它更承载了洗濯人类心灵尘埃的使命,成为一片使人明心见性的叶,也诚如智者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摩诘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他的诗总是会把人带入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境,让人顿悟诗句的奥义。这首诗是摩诘去拜访严少府、徐舍人这两位朋友不遇而作,借茶来规劝为官者的朋友,也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他厌倦官场、追求隐逸平淡生活的心声。诗的首联以“公门”与“穷巷”作对比,公门即官场,穷巷即陋巷,意思是在官场生活中闲暇日子少。而生活在陋巷中连老朋友都很少来访。要说唐朝时的公务员还比较尽职尽责,公务繁忙得没闲日子。不比当今的某些官员,时不时被人曝光在上班时间打牌、睡觉、玩网游,过着“杯水车薪”(每天在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却可以拿到足以买辆车的工资)的生活。而且诗中还说“穷巷故人稀”,如果换是现在,手头稍微有些权力的公务员,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欲行贿,莫说是住在穷巷了,就是住在地底下,也会入地三尺把人给挖出来,哭着喊着到府上送礼。“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篮舆是古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是人力抬着走,类似于后世的轿子;关即关文,是古代官府间用于相互质询的平行公文;白衣是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部门办事员。摩诘虽有心归隐,但他大小还是个官儿,偶尔坐篮舆出门还要躲躲藏藏的,不想看公文,避开办事的小喽哕。这要是换成现在。官员可就不是这样了。不消说,出门肯定有专车,也犯不着“非关避白衣”,公文秘书先看,事情让“白衣”去跑,只要用电话就可以指挥。颈联又进一步表达了摩诘对宁静、平淡生活的无限向往,意思是说不懂独自炊煮黍谷的乐趣,又怎会领会闲来清扫柴门的快乐呢。他内心里流露出来的向往归隐的心情在他的诗作中俯拾皆是,如“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等等。强烈的隐遁愿望促使正值人生大好时光的他弃官隐居在淇上(今河南北部的淇河),过上了“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的生活。那年他才刚刚28岁。在此后的亦官亦隐生涯中,他时常游离于官场与田园之间,这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摩诘在辋川隐居时便创作了大量蕴含佛理哲思的诗歌。
正是出于对这种粗茶淡饭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渴望。他最后写道:不妨畅快淋漓地倾碗饮茶。因为喝茶不会喝醉人,这样你还能神志清醒地骑马回去。实际上,这句诗是摩诘劝诫他的朋友们与其成天沉醉于杯中物,不如多饮茶,要疏远酒肉朋友,亲近高洁之士,这样才不会落马。言外之意,这句诗也带有点发牢骚的口气,我专程去造访伤叫门,你们却不在家外出应酬了,所以我劝你们今后还是少喝点酒多喝点茶,少和酒肉朋友来往,常和益友诤友交流,这样一来,即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还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诚然,贪杯误事伤身,喝茶怡情保健。茶与酒虽然都是文人“七件事”中的一种,但是二者的对立似乎很难调和。唐代乡贡进士王敷就写过一篇妙趣横生、构思奇特的《茶酒论》,它以寓言的形式和拟人的手法,借茶与酒之间的唇枪舌剑,相互褒己贬彼,颇值得玩味。其中,有几句话茶对酒是这样说的:“……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君不见狌狌鸟,为酒丧其身……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可见,酒的危害性有多大,这种危害直至现代社会还从未断绝,比如酒后驾车导致车毁人亡、喝酒斗殴,却从来没有听说茶后驾车被罚、喝茶火并,不过“酒害”多半是由酗酒引起的,凡事要把握个度,如果适量地饮酒,对健康还是有益的。
此外,酒滋腐败,茶以养廉。酒和色从来都是一丘之貉,以高档酒、美女行贿官员,如果官员立场不坚定,美酒一喝,蛮腰一搂,不久就被双规了,乌纱帽丢了不说,连下半辈子都玩完了。茶则不然,它不会让人智昏,喝茶只会越喝越清醒,不过现今有些已成为奢侈品的茶,依然是行贿者的首选。但是,话又要说回来了,酒色在封建的唐朝可算不上什么腐败,政府官员都是些封建文人,喝酒狎妓、声色犬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吃斋念佛的摩诘眼里,酒、荤、色都是佛戒。只有茶才能去昏沉、祛睡提神。因而茶也就备受僧家的推崇,认为茶有“三德”:一日茶有佛德,有助于入禅,通宵达旦诵经;二日茶有医德,有助于消食化积;三曰茶有警德,能醒心不发,有助于抑制情欲。更难能可贵的是。清淡略苦的茶,象征着志趣高洁、淡泊明志的隐士,远离喧嚣尘世,远离庸俗市井。远离功名利禄。而去追求那种寂照空灵、舒卷自如的禅意生活。
茶如君子,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茶如禅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唐·王维《酬严少君徐舍人见过不遇》
读王维(字摩诘)的诗,从字句中可以呼吸飘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气息。可以欣赏清新淡雅的泼墨山水画,可以领略空寂无我的禅境,当然还有浓淡相宜的茶香。这是种衣食无忧的闲适与澹泊。而陶令的诗,虽也不乏田园山林野趣,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醉意,更多的是种贫穷困顿的洒脱与飘逸。他的一生,是诗的一生,画的一生。禅的一生。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甚至连名和字合起来都暗含禅机,是释家长者维摩诘。因此,他还有“诗佛”的别号。王维举家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常年在终南山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过着“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的闲云野鹤生活。即使在京师。也每天宴请十几位名僧吃饭,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一生中,他便是过着这样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禅茶一味。茶本清淡,与禅的结合便赋予了它清净、圆融、祥和的精神躯壳。带了禅味的茶,已不仅仅是片能解渴消暑的叶,它更承载了洗濯人类心灵尘埃的使命,成为一片使人明心见性的叶,也诚如智者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摩诘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他的诗总是会把人带入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境,让人顿悟诗句的奥义。这首诗是摩诘去拜访严少府、徐舍人这两位朋友不遇而作,借茶来规劝为官者的朋友,也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他厌倦官场、追求隐逸平淡生活的心声。诗的首联以“公门”与“穷巷”作对比,公门即官场,穷巷即陋巷,意思是在官场生活中闲暇日子少。而生活在陋巷中连老朋友都很少来访。要说唐朝时的公务员还比较尽职尽责,公务繁忙得没闲日子。不比当今的某些官员,时不时被人曝光在上班时间打牌、睡觉、玩网游,过着“杯水车薪”(每天在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却可以拿到足以买辆车的工资)的生活。而且诗中还说“穷巷故人稀”,如果换是现在,手头稍微有些权力的公务员,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欲行贿,莫说是住在穷巷了,就是住在地底下,也会入地三尺把人给挖出来,哭着喊着到府上送礼。“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篮舆是古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是人力抬着走,类似于后世的轿子;关即关文,是古代官府间用于相互质询的平行公文;白衣是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部门办事员。摩诘虽有心归隐,但他大小还是个官儿,偶尔坐篮舆出门还要躲躲藏藏的,不想看公文,避开办事的小喽哕。这要是换成现在。官员可就不是这样了。不消说,出门肯定有专车,也犯不着“非关避白衣”,公文秘书先看,事情让“白衣”去跑,只要用电话就可以指挥。颈联又进一步表达了摩诘对宁静、平淡生活的无限向往,意思是说不懂独自炊煮黍谷的乐趣,又怎会领会闲来清扫柴门的快乐呢。他内心里流露出来的向往归隐的心情在他的诗作中俯拾皆是,如“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等等。强烈的隐遁愿望促使正值人生大好时光的他弃官隐居在淇上(今河南北部的淇河),过上了“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的生活。那年他才刚刚28岁。在此后的亦官亦隐生涯中,他时常游离于官场与田园之间,这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摩诘在辋川隐居时便创作了大量蕴含佛理哲思的诗歌。
正是出于对这种粗茶淡饭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渴望。他最后写道:不妨畅快淋漓地倾碗饮茶。因为喝茶不会喝醉人,这样你还能神志清醒地骑马回去。实际上,这句诗是摩诘劝诫他的朋友们与其成天沉醉于杯中物,不如多饮茶,要疏远酒肉朋友,亲近高洁之士,这样才不会落马。言外之意,这句诗也带有点发牢骚的口气,我专程去造访伤叫门,你们却不在家外出应酬了,所以我劝你们今后还是少喝点酒多喝点茶,少和酒肉朋友来往,常和益友诤友交流,这样一来,即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还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诚然,贪杯误事伤身,喝茶怡情保健。茶与酒虽然都是文人“七件事”中的一种,但是二者的对立似乎很难调和。唐代乡贡进士王敷就写过一篇妙趣横生、构思奇特的《茶酒论》,它以寓言的形式和拟人的手法,借茶与酒之间的唇枪舌剑,相互褒己贬彼,颇值得玩味。其中,有几句话茶对酒是这样说的:“……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君不见狌狌鸟,为酒丧其身……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可见,酒的危害性有多大,这种危害直至现代社会还从未断绝,比如酒后驾车导致车毁人亡、喝酒斗殴,却从来没有听说茶后驾车被罚、喝茶火并,不过“酒害”多半是由酗酒引起的,凡事要把握个度,如果适量地饮酒,对健康还是有益的。
此外,酒滋腐败,茶以养廉。酒和色从来都是一丘之貉,以高档酒、美女行贿官员,如果官员立场不坚定,美酒一喝,蛮腰一搂,不久就被双规了,乌纱帽丢了不说,连下半辈子都玩完了。茶则不然,它不会让人智昏,喝茶只会越喝越清醒,不过现今有些已成为奢侈品的茶,依然是行贿者的首选。但是,话又要说回来了,酒色在封建的唐朝可算不上什么腐败,政府官员都是些封建文人,喝酒狎妓、声色犬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吃斋念佛的摩诘眼里,酒、荤、色都是佛戒。只有茶才能去昏沉、祛睡提神。因而茶也就备受僧家的推崇,认为茶有“三德”:一日茶有佛德,有助于入禅,通宵达旦诵经;二日茶有医德,有助于消食化积;三曰茶有警德,能醒心不发,有助于抑制情欲。更难能可贵的是。清淡略苦的茶,象征着志趣高洁、淡泊明志的隐士,远离喧嚣尘世,远离庸俗市井。远离功名利禄。而去追求那种寂照空灵、舒卷自如的禅意生活。
茶如君子,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茶如禅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