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一生中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毕加索进行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自我反思,经过这次心灵的撼动,她确立和明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立场和身份,为他随后的立体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心理基础。“蓝色时期”是毕加索的自省初期,对生命和人生感到忧郁和痛苦;“粉红色时期”是自省的后期,确立了人生的定位和意义。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自我反思
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绘画的第一个时期是1901—1904年。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蓝色时期”,画风不成熟,绘画内容大都以蓝色为主调,充满冷寂、凄凉和迷惘。对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人们除了说代表忧郁的蓝色是和卡萨格马斯的死有关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毕加索受到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色调以加强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但是,不管怎么说,毕加索的艺术从蓝色中起飞了。
目前,涉及研究毕加索的书籍资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介绍毕加索生平逸事和创作生涯的专著。如[英]罗兰特·潘罗斯的《毕加索:生平与创作》,[英]约翰·伯格的《毕加索的成败》,[美]迈克尔·C·菲茨杰拉德的《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章媛的《毕加索的创造和毁灭》,唐林《毕加索传》。这类书籍详实叙述了毕加索的一生和他创作历程。②毕加索的语录。如杨身源,张弘昕的《西方画论辑要》,迟柯的《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克里斯蒂昂·泽沃的《与泽沃的谈话》。这类资料收集、整理了毕加索谈论艺术的观点。③研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如蒋一谈策划,读图时代: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毕加索画传》,杨斌著:《毕加索传》,紫都、王静著《毕加索:生平与作品鉴赏》,徐芸芸著:《毕加索关键词》等,硕士论文有2篇,期刊共17篇。④研究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如[美]约翰·拉塞尔的《现代艺术的意义》,该书第四章《重构的现实》,论述了立体主义的发展过程;[美]赫伯特·里德的《现代艺术哲学》,该书第八章,分析了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的特点;[德]瓦尔特·比梅尔的《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该书第三部分结合尼采的哲学,分析了立体主义的特征;王天兵的《西方现代艺术批判》,该书第五章《塞尚不知道怎么画了》和第六章《塞尚重新设计空间》,论述了毕加索如何受到塞尚的影响,从而创立立体主义。这类书籍都单列出一个章节,从不同角度系统评论了立体主义。⑤毕加索与女人的关系。如[法]弗朗索瓦兹·吉洛的《巨匠与情人》,[美]亚丽安娜哈芬顿的《毕加索和他的情人们》,这类书籍主要讲述了毕加索与他的妻子、情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⑥零星散落在西方美学史中,如张坚的《西方现代美术史》,易英的《西方20世纪美术》等,这类书籍涉及到对毕加索一部分名作的解析,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变幻多端”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们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家之所以变,正表明他的思想在变。假若一位艺术家改变了他的表现风格,也恰好说明他的观察现实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如果这种转变能和时代思想的改变结合在一起,那么,他的作品就会变得更好,否则,它会变得更糟。”毕加索多年以后说:“抄袭别人是必要的,抄襲自己是可怜的。”
1946年,毕加索对弗朗索瓦说:“绘画就是写诗,以造型艺术的韵律写成诗句,而绝不能写成无韵的散文。”他大胆地将韵律也纳入了绘画的基本质素之一。例如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画出了蓝色时期的最优秀的作品《生活》作于1903,规模相当大构图煞费苦心。此画是毕加索为怀念好友卡萨格马斯所创作的。画面上一共有7个人物,左侧一对裸体的情侣,比喻放纵的爱情,男人的手指向右边,女人循着手指望过去,显得惶惶不安。右边一个抱婴儿的母亲,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看着前面的男生,神色冷峻,目光有责备的意味。背景是两幅素描,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只不过上面一幅的女人是窝在男人怀里,无情地揭示出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必然之路。在画中增加人物形象,这种“拼贴”是不是含有裁缝索累的技法呢。当然,这只是表面。绘画应当走出只能摹写自然的局限,他完全可以表达戏剧化的感情体验。
在毕加索《盲人用膳》(图一)这幅画上,一个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毫无生气,枯瘦如柴的手摸索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即将饱餐一顿,也看不出什么兴奋,面包没长眼睛,它下次会不会飞到盲人的手中呢?另一方面,看与知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不用眼睛,更能探究到艺术的真谛。眼睛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戴着欺骗人的面具。要走进内心,走进人类的本质,必须睁开第三只眼睛,也就是毕加索所说的“内在的眼睛”。
几十年来,关于毕加索研究的论文,专著数量颇为可观,在各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但是研究“蓝色时期”的较少,毕加索在世时作品就已出名,其中不免会出现赝品,加上蓝色时期是他最落寞的时候,其中有很多作品是否完好保存,所以会造成其作品统计有误。蓝色时期的由来描写较少且不是很准确,众说纷纭;除了以上观点外,谈谈在研究过程中自己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①审视材料不够仔细,以至于寻找最具代表性文章时出现错误。②相关书籍文献太少,能用的资源太少。③对外文书籍的掌握能力太差。
参考文献:
[1][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吴新宇:《毕加索》[M],辽海出版社,1998年。
[3]杨斌:《毕加索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4][美]雅瑞安娜·哈芬顿:《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M],金城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李冬梅(1993—),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自我反思
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绘画的第一个时期是1901—1904年。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的“蓝色时期”,画风不成熟,绘画内容大都以蓝色为主调,充满冷寂、凄凉和迷惘。对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人们除了说代表忧郁的蓝色是和卡萨格马斯的死有关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毕加索受到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色调以加强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但是,不管怎么说,毕加索的艺术从蓝色中起飞了。
目前,涉及研究毕加索的书籍资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介绍毕加索生平逸事和创作生涯的专著。如[英]罗兰特·潘罗斯的《毕加索:生平与创作》,[英]约翰·伯格的《毕加索的成败》,[美]迈克尔·C·菲茨杰拉德的《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章媛的《毕加索的创造和毁灭》,唐林《毕加索传》。这类书籍详实叙述了毕加索的一生和他创作历程。②毕加索的语录。如杨身源,张弘昕的《西方画论辑要》,迟柯的《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克里斯蒂昂·泽沃的《与泽沃的谈话》。这类资料收集、整理了毕加索谈论艺术的观点。③研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如蒋一谈策划,读图时代: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毕加索画传》,杨斌著:《毕加索传》,紫都、王静著《毕加索:生平与作品鉴赏》,徐芸芸著:《毕加索关键词》等,硕士论文有2篇,期刊共17篇。④研究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如[美]约翰·拉塞尔的《现代艺术的意义》,该书第四章《重构的现实》,论述了立体主义的发展过程;[美]赫伯特·里德的《现代艺术哲学》,该书第八章,分析了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作品的特点;[德]瓦尔特·比梅尔的《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该书第三部分结合尼采的哲学,分析了立体主义的特征;王天兵的《西方现代艺术批判》,该书第五章《塞尚不知道怎么画了》和第六章《塞尚重新设计空间》,论述了毕加索如何受到塞尚的影响,从而创立立体主义。这类书籍都单列出一个章节,从不同角度系统评论了立体主义。⑤毕加索与女人的关系。如[法]弗朗索瓦兹·吉洛的《巨匠与情人》,[美]亚丽安娜哈芬顿的《毕加索和他的情人们》,这类书籍主要讲述了毕加索与他的妻子、情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⑥零星散落在西方美学史中,如张坚的《西方现代美术史》,易英的《西方20世纪美术》等,这类书籍涉及到对毕加索一部分名作的解析,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变幻多端”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们的思想在变,因此艺术家之所以变,正表明他的思想在变。假若一位艺术家改变了他的表现风格,也恰好说明他的观察现实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如果这种转变能和时代思想的改变结合在一起,那么,他的作品就会变得更好,否则,它会变得更糟。”毕加索多年以后说:“抄袭别人是必要的,抄襲自己是可怜的。”
1946年,毕加索对弗朗索瓦说:“绘画就是写诗,以造型艺术的韵律写成诗句,而绝不能写成无韵的散文。”他大胆地将韵律也纳入了绘画的基本质素之一。例如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画出了蓝色时期的最优秀的作品《生活》作于1903,规模相当大构图煞费苦心。此画是毕加索为怀念好友卡萨格马斯所创作的。画面上一共有7个人物,左侧一对裸体的情侣,比喻放纵的爱情,男人的手指向右边,女人循着手指望过去,显得惶惶不安。右边一个抱婴儿的母亲,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看着前面的男生,神色冷峻,目光有责备的意味。背景是两幅素描,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只不过上面一幅的女人是窝在男人怀里,无情地揭示出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必然之路。在画中增加人物形象,这种“拼贴”是不是含有裁缝索累的技法呢。当然,这只是表面。绘画应当走出只能摹写自然的局限,他完全可以表达戏剧化的感情体验。
在毕加索《盲人用膳》(图一)这幅画上,一个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毫无生气,枯瘦如柴的手摸索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即将饱餐一顿,也看不出什么兴奋,面包没长眼睛,它下次会不会飞到盲人的手中呢?另一方面,看与知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不用眼睛,更能探究到艺术的真谛。眼睛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戴着欺骗人的面具。要走进内心,走进人类的本质,必须睁开第三只眼睛,也就是毕加索所说的“内在的眼睛”。
几十年来,关于毕加索研究的论文,专著数量颇为可观,在各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但是研究“蓝色时期”的较少,毕加索在世时作品就已出名,其中不免会出现赝品,加上蓝色时期是他最落寞的时候,其中有很多作品是否完好保存,所以会造成其作品统计有误。蓝色时期的由来描写较少且不是很准确,众说纷纭;除了以上观点外,谈谈在研究过程中自己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①审视材料不够仔细,以至于寻找最具代表性文章时出现错误。②相关书籍文献太少,能用的资源太少。③对外文书籍的掌握能力太差。
参考文献:
[1][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吴新宇:《毕加索》[M],辽海出版社,1998年。
[3]杨斌:《毕加索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4][美]雅瑞安娜·哈芬顿:《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M],金城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李冬梅(1993—),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