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上)Fox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nyu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狐狸,因为它自身的嗳昧不明而获得另眼相待。它不能被驯养,其肉也不能食用,它拥有人一样的智慧并且猎食的方法也跟人类相近。因此它成为游走在边缘的半合法的族群的象征。
  对于狐仙的崇拜传统已经深深植根于跨度千年之久的中国历史中。在中国古代文献里,狐狸常常被用作预兆的符号。记载为数众多的大荒之山、远陌之海、奇异的动植物种群和传说般生物的《山海经》就介引了大量有关狐狸和像狐狸一样动物的记录。它们的出现预兆着战争与灾祸。特别是,它在几个地方提到九尾狐:“又东三百里,日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在六朝《道论·抱朴子》中说:“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在六朝的小说和文稿中有大量关于狐狸变为人妖的记载,这与当时志怪小说的盛行有一定的关系。六朝的人喜欢把事物和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而由于狐狸长得既漂亮又狡猾,人们便把狐狸想象为可以变成人。但这里的狐狸,从词义上来说还是属于动物。直到北宋以后,狐狸才开始产生象征意义。狐狸不再单指一种犬科动物,人们逐渐从六朝的志怪小说中提取了具有狐狸特性用在人身上。首先,在北宋小说《太平广记》中述到:“狐狸者,接人矣,一中其媚,祸必能及。”这里是指狐狸化做人的样子去狐媚别人,使人遭受祸害。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基本上就是说狐狸怎样成为妲己并把汤朝断送掉。如《封神演》的判词到:“正是:狐狸听旨施妖术,断送成汤六百年。”此时的狐狸,不仅是人化了,而且在词义的感性色彩上加深了,贬义程度更加大,从先秦的豺狼似的凶残,到现在的祸国殃民。其次,狐狸的性别也开始转变。在多神崇拜时期,狐狸的神性被定为中性(即可男可女),但是到了魏晋时候,狐狸开始以女性的性别出现了,而到了元代,这种趋势不断的扩展。
其他文献
当都市成为一部庞大的商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机器时,它不仅意味着人的个体存在的失落,也预示了这个庞大的封闭空间与自然的疏远,这种疏远是人的自然本质的疏远。这种影响同样切实地发生在画家身上。在20世纪末乡土现实主义风格盛行之后,新生代艺术家(特指“文革”后,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画家)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以个人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和记录生活,新生代艺术家往往通过个人叙事以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来追求自我价值的
期刊
2011年泓盛春季拍卖会将在2011年6月17日至27日于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四楼云石堂)举行。此次舂拍共分为邮品钱币杂项、中国书画、中国顶级奢侈品、当代艺术、油画雕塑、葡萄酒、铜镜紫砂壶等7大部分。    当代艺术板块延续“东方哲思”大专题    2011年泓盛春季拍卖会推出与延续“东方哲思”大专题——这将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脉络之一,以艺术创作为轴线,解构中国绘画体系的人文精神,阅读新
期刊
20世纪的西方艺坛大师毕加索92年的生活和创作旅程,堪称是一部绚丽而绵长的艺术传奇。他开创了立体主义艺术流派的先河,拥有众多女人,又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活着见证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身材矮小的他,却是个精力旺盛的多产艺术家,一生累计作品多达3.7万件,如此算来,毕加索在有限的生命中,平均每天就创作出3、4件作品。相比毕加索那些充满情欲的油画和素描作品,晚年的陶瓷艺术其实是最能完整体现出他那与
期刊
陈曦油画中的形象是历史的,它们也许是她个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回忆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并不是她脑海中对那个时代的形象的代表。尽管艺术家用科学般精确的手法,用颜料矿物质制造出空间的幻觉,重塑了当时的媒体场面,但这一切并不代表艺术家本人对毛泽东时代以后历史转折的回忆,而仅仅代表了她已经忘掉的“官方回忆”——回忆和历史不同之处正是在此——公共回忆中的形象,悬浮在国家媒体系统的静态烟雾中,似乎变成一个模糊的
期刊
此次展览由国博与徐其明先生联合举办,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与私人藏家合作办展。展览分为青瓷、颜色釉瓷、青花瓷和彩绘瓷四个部分。青瓷是颜色釉瓷中最早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瓷器;彩绘瓷中的青花瓷,直到今天仍是产量最大、最为有名的瓷器品种,所以展览将青瓷和青花瓷设计为独立单元。在8D0平方米的展厅中,136件展品让观众较全面地欣赏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个瓷器品种的演变过程,
期刊
根植于贝尔维迪尔华美的宫殿中绽放艳丽光彩的世纪末艺术之花    19世纪末,当哈普斯堡王朝640年的历史即将结束的时候,维也纳文化也正走向成熟的时期。克林姆特、席勒、柯克西卡等人所创作的绘画,传神地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怪异氛围。至今,他们仍在贝尔维迪尔华美的宫殿,散发耀眼的光芒。    贝尔维迪尔宫的古往今昔    在维也纳南部徐缓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优雅的宫殿一贝尔维迪尔宫。它原是在土耳其军队的
期刊
时光荏苒,穿梭千年。2011年5月21日,由国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艺术生活杂志《收藏-拍卖》举办的“雕刻时光续写传奇——欧洲古董自鸣钟艺术赏鉴会”在广州五星级酒店圣丰索菲特如期举行。此次赏鉴会由《收藏-拍卖》举办,“钟文化的推动者”天籁钟行以及嘉德文化艺术中心共同协办,活动当天,嘉宾们在青葱郁郁的午后时分,汇聚一堂,与一批18、19世纪的欧洲古董自鸣钟相遇,领略它们所承载的流金岁月,尊享一场雕琢光阴的
期刊
2010春拍已落下帷幕,延续去年秋拍的热度,今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升温。本刊特邀请6家各具代表性的拍卖行对2010春拍进行解析,这些拍卖行分别来自香港、北京、杭州以及广州,涵盖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几个重要基地。今春最值得关注的趋势或者特点是什么?在后金  融危机时期,艺术市场中资金来自何处?是否与股市的不景气、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有关?今年春拍是否涌现新买家群体?这些群体又有怎样的特点和喜
期刊
逐渐远去的辛亥年,距离今天已有三万六千多个昼夜,不多,也不算少。  那一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当历经风云变幻的那些时代人物的足迹已消失在历史时空中,今天也许不少人约略知道,恰好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细节与真实,都已逐渐模糊,或被尘封,或被淡忘。  去年以来,借势辛亥百年之际,辛亥时期名人书画、信札不仅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焦点,也一再
期刊
在所见黄宾虹诸多作品中,他的小幅作品比如册页、成扇之类,因为所绘富含人文内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黄宾虹作画向来不泛泛落笔,也不以宏篇巨制来哗众取宠,而是以得内涵为上。曾经上手一把他86岁那年所绘山水成扇,老人当时站在西湖孤山一侧的西泠桥上看风景,忽然想起了1923年老友黄节(晦闻)初任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时,来杭州与之晤面的往事,心潮澎湃,转身回到家里绘成一帧湖光山水图,然后一则长题叙述与黄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