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艺术学科,也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对音乐欣赏的理解不深刻和中职生自身没有夯实的音乐基础,导致学生会进入音乐欣赏的误区,对音乐敬而远之,课堂学习效率不佳。本文将具体阐述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走出音乐欣赏误区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公共基础教育的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里音乐课教学是以音乐欣赏的形式与学生接触,学生在初中大都不上音乐课,所以音乐基础知识都很贫乏。学生平时只是简单地听一些流行音乐,也只能是听听热闹,对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所知不多,并对其敬而远之,认为自己欣赏不了这样“高雅”的音乐,也听不懂如此高深的乐曲。其实所谓音乐,是音响,不是语言文字,根本不存在所谓“听得懂”的问题。“听懂”音乐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座大山挡在听众的耳朵与音乐之间。这座大山就是人们要力图在音乐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来、讲得明白的文学性、美学性的内容,不打破这种审美观念,就难以真正走入音乐艺术的世界。
首先,“听懂”音乐要走出音乐欣赏中的误区。古典音乐被贯以“高雅”、“严肃”的帽子,而“高雅”、“严肃”的音乐是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这种音乐必须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能理解,这些概念构成了音乐欣赏中的一个巨大的误区。在这一误区中,音乐艺术成为神秘、高深莫测、拒人千里之外、高高在上的艺术。在这一认识的误区中,一部分人,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没有成为爱好者;另一部分人喜欢音乐,但也常常不自信地说:“我很喜欢音乐,但我不懂。”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使得古典音乐难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艺术享受,使许多听众远离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音乐作品,而只能停留在欣赏简单、平直的轻音乐阶段。没有能力欣赏人类最伟大的音乐艺术,无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而这个障碍仅仅是一个概念——“听懂”。打破这个障碍、跨出音乐审美的误区仅仅是一个念头的转换——就像听声音一样用我们的耳朵去接受音乐。迈出这一步,后面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地听。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先用“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渐渐学生就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了。其实,这种“引导”的实际结果是:从个人来看,很多学生只欣赏几首被成功地解说了内容的作品;整个曲目局限在有乐曲解说的部分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品上,音乐曲目范围严重狭小就是这种“引导”的必然结果。
只有打破这个音乐审美的误区,让我们的耳朵而不是思想首先面对音乐,让我们放下一切对音乐的成见,自由地倾听,充分地感受,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领略音乐艺术的伟大。当用耳朵去领略音乐时,你就会发现古典音乐之所以成為经典,就在于它们那种无法言传的音乐自身的美,它们是如此的亲切、感人至深,它们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令人无限回味。这时你一定会同意,如果仅仅按某种唯一正确的解说来理解音乐,我们就终生不能欣赏这种音乐,那么我们失去的就太多了。
其次,要培养中职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多听、多接触、多欣赏音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会引发音乐鉴赏力。一般来说,音乐作品作为艺术,总是由音乐材料所构成的。其实,所谓听得懂音乐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是一个音乐作品与接受者之间信息网络传递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是一种比较蒙胧的感觉,如果再继续听下去,就能够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比如辨别节奏、节拍、乐律以及表达的感情。多听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给学生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的欣赏面。光听一种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也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各种没有欣赏过的音乐都要进行聆听,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受好,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来不断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
最后,从音乐教师层面来讲,教师首先要学会欣赏理解音乐,并学习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一些大型的音乐,如交响乐、协奏曲、歌剧等,或多或少都要对音乐的知识进行了解才可以进行引导学生全面欣赏。音乐的知识很广泛,对于我们中职学生这样的欣赏者来说,只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比如对音乐的节奏、曲式、织体等知识的了解。还有,对创作背景的了解,也是欣赏一部作品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非常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本质的体验和领会。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截取生活片段来领略音乐的魅力。
走出音乐欣赏的误区,需要我们慢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音乐素养,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鼓励学生在音乐视听实践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听懂”音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普及音乐知识的目的。同时,我们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从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开拓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生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公共基础教育的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里音乐课教学是以音乐欣赏的形式与学生接触,学生在初中大都不上音乐课,所以音乐基础知识都很贫乏。学生平时只是简单地听一些流行音乐,也只能是听听热闹,对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所知不多,并对其敬而远之,认为自己欣赏不了这样“高雅”的音乐,也听不懂如此高深的乐曲。其实所谓音乐,是音响,不是语言文字,根本不存在所谓“听得懂”的问题。“听懂”音乐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座大山挡在听众的耳朵与音乐之间。这座大山就是人们要力图在音乐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来、讲得明白的文学性、美学性的内容,不打破这种审美观念,就难以真正走入音乐艺术的世界。
首先,“听懂”音乐要走出音乐欣赏中的误区。古典音乐被贯以“高雅”、“严肃”的帽子,而“高雅”、“严肃”的音乐是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这种音乐必须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能理解,这些概念构成了音乐欣赏中的一个巨大的误区。在这一误区中,音乐艺术成为神秘、高深莫测、拒人千里之外、高高在上的艺术。在这一认识的误区中,一部分人,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没有成为爱好者;另一部分人喜欢音乐,但也常常不自信地说:“我很喜欢音乐,但我不懂。”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使得古典音乐难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艺术享受,使许多听众远离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音乐作品,而只能停留在欣赏简单、平直的轻音乐阶段。没有能力欣赏人类最伟大的音乐艺术,无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而这个障碍仅仅是一个概念——“听懂”。打破这个障碍、跨出音乐审美的误区仅仅是一个念头的转换——就像听声音一样用我们的耳朵去接受音乐。迈出这一步,后面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地听。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先用“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渐渐学生就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了。其实,这种“引导”的实际结果是:从个人来看,很多学生只欣赏几首被成功地解说了内容的作品;整个曲目局限在有乐曲解说的部分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品上,音乐曲目范围严重狭小就是这种“引导”的必然结果。
只有打破这个音乐审美的误区,让我们的耳朵而不是思想首先面对音乐,让我们放下一切对音乐的成见,自由地倾听,充分地感受,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领略音乐艺术的伟大。当用耳朵去领略音乐时,你就会发现古典音乐之所以成為经典,就在于它们那种无法言传的音乐自身的美,它们是如此的亲切、感人至深,它们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令人无限回味。这时你一定会同意,如果仅仅按某种唯一正确的解说来理解音乐,我们就终生不能欣赏这种音乐,那么我们失去的就太多了。
其次,要培养中职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多听、多接触、多欣赏音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会引发音乐鉴赏力。一般来说,音乐作品作为艺术,总是由音乐材料所构成的。其实,所谓听得懂音乐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是一个音乐作品与接受者之间信息网络传递的过程,最初可能只是一种比较蒙胧的感觉,如果再继续听下去,就能够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比如辨别节奏、节拍、乐律以及表达的感情。多听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给学生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的欣赏面。光听一种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也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对于各种没有欣赏过的音乐都要进行聆听,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受好,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来不断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
最后,从音乐教师层面来讲,教师首先要学会欣赏理解音乐,并学习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一些大型的音乐,如交响乐、协奏曲、歌剧等,或多或少都要对音乐的知识进行了解才可以进行引导学生全面欣赏。音乐的知识很广泛,对于我们中职学生这样的欣赏者来说,只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比如对音乐的节奏、曲式、织体等知识的了解。还有,对创作背景的了解,也是欣赏一部作品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非常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本质的体验和领会。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截取生活片段来领略音乐的魅力。
走出音乐欣赏的误区,需要我们慢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音乐素养,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鼓励学生在音乐视听实践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听懂”音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普及音乐知识的目的。同时,我们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从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开拓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