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训练;语文教学
作文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结合,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欲饮清水思本源,源头需有活水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任何形式的写作技巧的传授,都不如学生有情要抒,有感要发。言为心声,空洞的大脑自然写不出东西来。
真正决定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素材积累。没有素材积累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脑中空空,无从下笔。于是有的学生为完成作文任务,凭空编造,脱离生活。背离了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是假话不会说”的坏文风。只重写作过程,忽视素材积累,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不足,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是教师的一大任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想要文思泉涌,就要深凿生活之泉。通过观察、阅读和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素材,是常用且实用的办法。
首先,指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使学生积累第一手资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才能写出好作文。同时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书籍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
其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的变化,体验世间的美丑真假,让他们深入家庭、学校,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如:航天科技、生态环境等话题,都应适时安排进写作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假话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带来清新的文思。
阅读,可以使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快速而大量地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采用定向定篇阅读的方式,教师指定阅读的篇目,这些篇目包含了本阶段讲授的技法训练内容。这种阅读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收益明显。但每个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一味地定向阅读容易降低学生阅读兴趣,制约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思维,所以要适当安排学生的自由阅读。教师可以在布置任务前指导学生明确要完成哪些技法训练的任务,分几个环节,怎样完成。同时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
1.广泛涉猎,重视积累
叶圣陶先生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2.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3.面向全体授方法,尊重差异各要求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向学生讲授相应的写作方法,同时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要求。
三、高屋建瓴地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获得高屋建瓴的感悟。初中生年龄尚小,对很多事物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对大部分问题的理解都是带有片面性的,其对事物的直觉理解能力更优于对事物的理性思考。例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一文,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一回邓奶奶又穿上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这句话里作者要用一个“又”字呢?有的学生说“又”字具有第二次的意思,说明邓奶奶不是一次给周总理补睡衣了;还有的学生说“又”字可以看出邓奶奶和周总理的关系很密切;还有的学生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启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和谐相溶的境界,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维的能力。
四、激情洋溢地寫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达到学生自主地、自发地热爱写作。比如,讲授《会摇尾巴的狼》一文,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扮演狼,一位学生扮演小羊,让学生自己体会两个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恰当地运用不同的阅读语气、语调以及相应表情等等。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想象一下狼“怎么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表演给大家欣赏。还可以提示学生狼在“饿极”的情况下,突然看到老山羊来了,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阅读,更喜欢上了写作。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我坚信,我们的学生肯定会积极主动地运用充满强烈思想感情的笔尖,去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参考文献:
[1]赵霭瑄. 初中语文写作评价的策略探究[D].渤海大学,2016.
[2]李丽霞. 初中语文写作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第七中学 334100)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训练;语文教学
作文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结合,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欲饮清水思本源,源头需有活水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任何形式的写作技巧的传授,都不如学生有情要抒,有感要发。言为心声,空洞的大脑自然写不出东西来。
真正决定学生写作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素材积累。没有素材积累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脑中空空,无从下笔。于是有的学生为完成作文任务,凭空编造,脱离生活。背离了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是假话不会说”的坏文风。只重写作过程,忽视素材积累,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不足,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是教师的一大任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想要文思泉涌,就要深凿生活之泉。通过观察、阅读和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素材,是常用且实用的办法。
首先,指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使学生积累第一手资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才能写出好作文。同时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书籍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
其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的变化,体验世间的美丑真假,让他们深入家庭、学校,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如:航天科技、生态环境等话题,都应适时安排进写作中,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假话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有了源头活水自然带来清新的文思。
阅读,可以使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快速而大量地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采用定向定篇阅读的方式,教师指定阅读的篇目,这些篇目包含了本阶段讲授的技法训练内容。这种阅读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收益明显。但每个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一味地定向阅读容易降低学生阅读兴趣,制约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思维,所以要适当安排学生的自由阅读。教师可以在布置任务前指导学生明确要完成哪些技法训练的任务,分几个环节,怎样完成。同时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
1.广泛涉猎,重视积累
叶圣陶先生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2.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3.面向全体授方法,尊重差异各要求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向学生讲授相应的写作方法,同时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要求。
三、高屋建瓴地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获得高屋建瓴的感悟。初中生年龄尚小,对很多事物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对大部分问题的理解都是带有片面性的,其对事物的直觉理解能力更优于对事物的理性思考。例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一文,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一回邓奶奶又穿上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这句话里作者要用一个“又”字呢?有的学生说“又”字具有第二次的意思,说明邓奶奶不是一次给周总理补睡衣了;还有的学生说“又”字可以看出邓奶奶和周总理的关系很密切;还有的学生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启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和谐相溶的境界,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维的能力。
四、激情洋溢地寫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达到学生自主地、自发地热爱写作。比如,讲授《会摇尾巴的狼》一文,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扮演狼,一位学生扮演小羊,让学生自己体会两个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恰当地运用不同的阅读语气、语调以及相应表情等等。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想象一下狼“怎么爬”,可以一边想象一边表演给大家欣赏。还可以提示学生狼在“饿极”的情况下,突然看到老山羊来了,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阅读,更喜欢上了写作。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我坚信,我们的学生肯定会积极主动地运用充满强烈思想感情的笔尖,去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参考文献:
[1]赵霭瑄. 初中语文写作评价的策略探究[D].渤海大学,2016.
[2]李丽霞. 初中语文写作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第七中学 3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