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也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如何体现的,同时着重探讨了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几条路径选择,本文作者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希望能够为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和新加值体系的引导下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党中央适应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渴望成才,能够主动融入社会,追求创造人生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作好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以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新形势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受到深刻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因此,要有效地整合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就必须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从而使其达到既改正思想倾向的错误,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基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和实施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其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也就等于坚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使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也就等于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精神动力。离开了这些精神,社会主义事业就步履维艰。这两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托的基本素材,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也就等于掌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和实施方式。
荣辱观的本质是在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统一的前提下,个体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荣辱的内在标竿就是道德规范,遵守道德规范则为荣,违背道德规范则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的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弘扬的是基本的道德诉求。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把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作为大学生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知荣明耻,也就意味着把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和反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二)紧紧抓住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协调的个人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本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积极进取,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但应该看到,受现实的影响,在理想问题上他们又存在一定的迷惘,并且不少人有较为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化倾向。为此,要引导他们将自己个人理想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自觉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就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大学生凝聚起来;就必须教育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紧紧抓住现实与共同理想相协调这个实现个人理想的切入点,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使他们明白:只有这样,个人理想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
是否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也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国近百年来之所以能经受住帝国主义列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灾难,克服重重困难建立新中国,并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始终坚持源远流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又要深入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四)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的思维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才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朝气蓬勃、思维敏捷,且最富创新活力和开拓精神的群体,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的思维,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既要鼓励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必须考虑个体差异,高校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是现阶段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最全面系统和最准确通俗的表述。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处于较高层面,但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惑,有的甚至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把荣辱观教育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要加强行为教育,并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座谈会、演讲、辩论赛、理论研讨会、科技节、文艺汇演、升旗仪式、主题小品大赛、专题讲座、帮困结对等活动,来贯穿融会荣辱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为社会、他人服务过程中外化社会的价值要求,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其次,要把荣辱观教育与健全机制结合起来。要建立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特别要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道德法制化是促使道德软约束硬化的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道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完善各类奖励措施,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予以重点宣传,大力表彰,以对全体社会成员起到激励作用。无论惩罚或奖励措施都要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使大学生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又要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此外,还要开展基本国情、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应把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与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
(七)切实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辅导员、班主任,担负着解决大学生中大量的、即时的、经常性的思想问题这一重任,如何通过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政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我们必须通过认真调查,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状况和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党团支部、班委会、宿舍公寓和年级工作;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应将从整体着眼与从细微处入手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等等工作,通过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在新世纪、新阶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
[3]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646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党中央适应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渴望成才,能够主动融入社会,追求创造人生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作好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以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新形势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受到深刻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因此,要有效地整合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就必须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从而使其达到既改正思想倾向的错误,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基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和实施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其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也就等于坚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使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也就等于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精神动力。离开了这些精神,社会主义事业就步履维艰。这两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托的基本素材,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也就等于掌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和实施方式。
荣辱观的本质是在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统一的前提下,个体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荣辱的内在标竿就是道德规范,遵守道德规范则为荣,违背道德规范则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的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弘扬的是基本的道德诉求。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把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作为大学生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知荣明耻,也就意味着把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和反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二)紧紧抓住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协调的个人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本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积极进取,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但应该看到,受现实的影响,在理想问题上他们又存在一定的迷惘,并且不少人有较为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化倾向。为此,要引导他们将自己个人理想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自觉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就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大学生凝聚起来;就必须教育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紧紧抓住现实与共同理想相协调这个实现个人理想的切入点,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使他们明白:只有这样,个人理想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
是否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也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国近百年来之所以能经受住帝国主义列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灾难,克服重重困难建立新中国,并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始终坚持源远流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又要深入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四)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的思维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才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朝气蓬勃、思维敏捷,且最富创新活力和开拓精神的群体,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的思维,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既要鼓励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必须考虑个体差异,高校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是现阶段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最全面系统和最准确通俗的表述。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处于较高层面,但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惑,有的甚至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把荣辱观教育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要加强行为教育,并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座谈会、演讲、辩论赛、理论研讨会、科技节、文艺汇演、升旗仪式、主题小品大赛、专题讲座、帮困结对等活动,来贯穿融会荣辱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为社会、他人服务过程中外化社会的价值要求,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其次,要把荣辱观教育与健全机制结合起来。要建立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特别要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道德法制化是促使道德软约束硬化的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道德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完善各类奖励措施,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予以重点宣传,大力表彰,以对全体社会成员起到激励作用。无论惩罚或奖励措施都要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使大学生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又要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此外,还要开展基本国情、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应把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与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
(七)切实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辅导员、班主任,担负着解决大学生中大量的、即时的、经常性的思想问题这一重任,如何通过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政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我们必须通过认真调查,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状况和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党团支部、班委会、宿舍公寓和年级工作;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应将从整体着眼与从细微处入手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等等工作,通过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在新世纪、新阶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
[3]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6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