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糖尿病这个在都市中越来越高发的疾病,中医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西医则说:因为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因此错过了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期。
中医故事
患者:张先生年龄:58岁职业:退休
30之后病找人
我的胃口一直都很好,且属于那种“喝凉水都长膘”的人。从前每天不少于两顿五花肉,每顿起码五六片;闲暇香烟袅袅,小酒不断;零食、甜食更是多多益善;吃完不是看书小憩,就是呼呼“休眠”。年轻时候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就开始病找人了:早先扛液化气罐上六楼,脸不红,气不喘。后来一点儿东西不拿,却上一层歇一层。有两个多月我在家休假,没黑没白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饿了,随便扒拉几口饭,困到极限倒头便睡,睁开眼睛继续。整天迷迷糊糊,简直“不知今夕是何年”。饮食乱了,睡眠乱了,生物钟乱了,一切全乱了。后来,医院内分泌科的大夫告诉我,我得上了2型糖尿病。
我的中式抗糖经
我在发病之初就服用维生素C、B族维生素、保肾康、丹参片、丹七片、复明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益脉康等药物,以护眼、护肾、疏通经络血管,防止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天晚上,我在检查脚时,发现右脚拇趾红肿发亮(不痛),我分析这是坏疽的前兆,于是,我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内服丹七片、通脉胶囊,外敷云南白药、创可贴等,结果两天消肿,三天痊愈,避免了一场可能要截趾的灾难。糖尿病病人最容易便秘,为了预防这个,我常吃海带、红薯、南瓜、魔芋等高纤维食品,服用怀山药粉,有时服用
子金花丸,为了防止视网膜病变,我经常服用丹七片、复明片,饮杭菊、槐花、决明子茶。
现在我快60岁了,身体仍然硬朗,血糖也比较平稳,大家都夸我年轻,就像还不到退休年龄的人。
中医点评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强调的,这个患者能够及早认识到并身体力行,所以能够控制好血糖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患者服用的中草药,大多是营养神经、疏通血管的药物,这些药物虽然不能够直接降低血糖,但是对于调节整个机体的气血运行,保持整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患者的第二点可取之处。
中医谈病因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说:“五脏柔弱,甚病消灾”,中医是整一个系统来认识一种疾病,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五脏六腑功能都偏虚的情况下,才会得病。糖尿病就是以阴虚为主的,饮食、劳欲、精神和肥胖这些病因会导致体内的“阴虚燥热”,从而让五脏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连带着气血功能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病理的产物:痰、淤、毒三个方面。这是中医糖尿病主要的病机。
高糖的原罪
我很胖了,但是我血糖正常,他也很胖,但是他血糖高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却有如此差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素体的因素,禀赋素亏,就是先天因素。现在对这一点认识得非常清楚:比如不足月的小孩容易得糖尿病,低体重儿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两类都是很明显的先天因素导致的。当然了,这两类人后天调养得比较好,就会调整过来,而中医早早介入,就会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所以,2型糖尿病虽然是百分之百的遗传疾病,却并不是只能听天由命的事情。
除了上述的内因,再就是外因了。古代的医者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形体肥胖,痰湿内生,也是导致糖尿病一个主要的原因。魏晋和唐宋时代,达官贵人追求悠闲的生活,吃得好,不做事情,连审美标准都是参照唐玄宗喜欢的杨贵妃那样。所以那时候人的生活质量高,但是与此成反比的是,寿命普遍不长。倒退三、四十年,我们国家的糖尿病也没有这么多,那时候我们吃什么?一个月限量供应油票、米票、粮票,饮食不节制也得节制。坐一次公共汽车上班都很奢侈,常常都是步行,还美其名曰“坐11路公交车”。现在呢?自己开车上班,一周都走不上几里路。生活节奏加快了,工作、生活都不是那么轻松,所以劳心劳神也损坏了身体的免疫功能,“劳”损坏了我们的神经、内分泌,才会导致胰腺功能的损害。知道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也就能更有的放矢地改变生活方式,将其拒之门外,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句话:管住嘴,迈开腿,好心情。
阶段疗法
当然了,治未病说起来简单,但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这就涉及到治疗了。中医在治疗上,也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能度量到发病三年以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四年以后又发展到什么程度,从而更加有目标地提前干预。根据糖尿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采用辨证治疗。早期的“阴虚热甚”,中期的“气阴两虚”,晚期的“阴阳两虚”,都可采用中医治疗。当然了,具体到个人,还会有所不同。比如糖尿病老人缺血性中风以后,用针灸来康复是非常好的,另外针灸镇痛止疼作用也是非常强的;糖尿病病人总是感觉饥饿,则可以采用耳针埋豆法;失眠、便秘就可以耳朵埋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谨防伪中医
现在市场上卖的假中药非常多,还有很多宣传说是根治糖尿病的药物,也都是打着中医的旗号。实际上,单纯选择中药治疗,降糖作用并不显著,更不能根治糖尿病。这是我们对中医需要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中医讲究的是一种平衡。相对比之下,那些年纪大、肥胖、血脂高,血糖偏高一点的患者,中医起到的作用可能就好过西医的副作用。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能用西药的时候,选择中药是最好的。
西医故事
患者:李杰年龄:40职业/IT公司项目主管
官司输了,身体也输了
2006年,我卷入的一场长达4年的官司以失败告终。四年的奔波毁于一旦,身体防线和精神防线一并崩溃,106公斤的我一下就轻了30公斤。挫败加悲伤,让我身心疲惫,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没有了激情。我一天天地憔悴,身体一天天地垮掉,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我来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一出来,医生就宣布我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
为血糖“录像”
患病后,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早早用上了胰岛素,可即便如此,我的血糖仍然很不稳定,但从饮食、用药里都找不出波动的原因。医生根据我的病情,建议我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刚开始听到医生的建议时,我有些犹豫,以前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效果如何,费用也不低,万一没有效果岂不是白花钱?但连续无缘由的血糖波动又确实让我伤透了脑筋,最终还是接受了医生建议。
为了保证检测的效果,我将整个过程做了记录:监测前,医生给我背上了一个“小背包”,包括血糖探头和记录器。该系统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血糖值,全天共记录288个血糖值,一次监测24~72小时。监测过程中,我每天需要做的是测4次指血血糖,输入主机用于校正。此外,我还要随时输入“事件”标记,即进餐、运动、用药等情况。监测期间,我不能做剧烈运动、洗浴和游泳等。监测结束后,医生将血糖资料从血糖记录器下载到计算机里,并且告诉我,通过数据处理,就可以获知我在监测期间的血糖变化情况。根据我的血糖图谱,医生发现我有两次明显的夜间低血糖现象,这是导致我血糖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医生根据这个情况调整了我晚餐后的胰岛素并制订了详细的降糖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住院规范化治疗,我的病情明显好转,血糖控制平稳,我终于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西医点评
牛津大学Turner教授说:“我们在胰岛素的使用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早期应用,使用过程中也不够积极……”因为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这就错过了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期。而本文的患者能够及时接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领先了一步。另外,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该患者还能不断调整,使用新的检查技术,而不是“从一而终”坚持最初的治疗方案。这两点,是该患者最值得学习的两个地方。
胰岛素早用早获益
西医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精准有效地狙击病症。例如癌症,药物也好化疗也好,都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但扼杀坏细胞的同时,好细胞也会遭受鱼池之殃。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上,遵循了同样的道理,只是因为不需要打击某些细胞,而是需要提高胰岛素。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者利用不足,引起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的疾病。所以,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或迟或早必不可少的。
此外,胰岛素还有降糖以外的益处:超越降糖,保护胰岛细胞、阻断糖尿病病理生理过程、抗炎、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平均动脉压及改善血小板功能、缓解脂毒性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
让监测成为必修课
持续的监测,是保证血糖稳定、变化幅度小的有效手段。主要需要监测以下内容:1.血糖。可分8个监测点: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以及夜间3:00。一般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周要集中监测1天,可查5个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每周集中监测一天,至少2个点;2.腰围、体重。每周1次,根据需要可以加测。标准体重为:身高-105,体重的变化幅度在上下20%之间均为正常。标准腰围:男85cm以下,女80cm以下;3.血压。应每日测量。正常控制目标为:≤130/80mmHg;4.尿蛋白。没有肾病时至少须每年化验一次,如果有微量白蛋白尿出现,应该加查常规白蛋白和肾功能,并遵医嘱3~6个月检查一次并记录。当血糖高于15.0mmol/L、生病期间、出现呕吐或者腹部疼痛、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需要检测尿酮体;5.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化验1次并记录;6.血生化指标。一般包括肝功、肾功、血脂全项、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每半年化验一次。
录像血糖,监控更给力
传统血糖监测多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来检测血糖,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很难发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预先在患者体内置入血糖感受芯片,能自动收集数百个血糖信息,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昼夜血糖变化规律。可以对患者的血糖进行72小时全程监测,全程观察血糖动态变化。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检测的误差、盲点与局限,便于进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疑似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对了解患者血糖变化、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可靠、更准确的依据。所以将传统血糖监测比做家用傻瓜照相机,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DV摄像机,二者的差别由此可见。
中医故事
患者:张先生年龄:58岁职业:退休
30之后病找人
我的胃口一直都很好,且属于那种“喝凉水都长膘”的人。从前每天不少于两顿五花肉,每顿起码五六片;闲暇香烟袅袅,小酒不断;零食、甜食更是多多益善;吃完不是看书小憩,就是呼呼“休眠”。年轻时候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就开始病找人了:早先扛液化气罐上六楼,脸不红,气不喘。后来一点儿东西不拿,却上一层歇一层。有两个多月我在家休假,没黑没白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饿了,随便扒拉几口饭,困到极限倒头便睡,睁开眼睛继续。整天迷迷糊糊,简直“不知今夕是何年”。饮食乱了,睡眠乱了,生物钟乱了,一切全乱了。后来,医院内分泌科的大夫告诉我,我得上了2型糖尿病。
我的中式抗糖经
我在发病之初就服用维生素C、B族维生素、保肾康、丹参片、丹七片、复明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益脉康等药物,以护眼、护肾、疏通经络血管,防止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天晚上,我在检查脚时,发现右脚拇趾红肿发亮(不痛),我分析这是坏疽的前兆,于是,我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内服丹七片、通脉胶囊,外敷云南白药、创可贴等,结果两天消肿,三天痊愈,避免了一场可能要截趾的灾难。糖尿病病人最容易便秘,为了预防这个,我常吃海带、红薯、南瓜、魔芋等高纤维食品,服用怀山药粉,有时服用
子金花丸,为了防止视网膜病变,我经常服用丹七片、复明片,饮杭菊、槐花、决明子茶。
现在我快60岁了,身体仍然硬朗,血糖也比较平稳,大家都夸我年轻,就像还不到退休年龄的人。
中医点评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强调的,这个患者能够及早认识到并身体力行,所以能够控制好血糖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患者服用的中草药,大多是营养神经、疏通血管的药物,这些药物虽然不能够直接降低血糖,但是对于调节整个机体的气血运行,保持整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患者的第二点可取之处。
中医谈病因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说:“五脏柔弱,甚病消灾”,中医是整一个系统来认识一种疾病,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五脏六腑功能都偏虚的情况下,才会得病。糖尿病就是以阴虚为主的,饮食、劳欲、精神和肥胖这些病因会导致体内的“阴虚燥热”,从而让五脏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连带着气血功能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病理的产物:痰、淤、毒三个方面。这是中医糖尿病主要的病机。
高糖的原罪
我很胖了,但是我血糖正常,他也很胖,但是他血糖高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却有如此差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素体的因素,禀赋素亏,就是先天因素。现在对这一点认识得非常清楚:比如不足月的小孩容易得糖尿病,低体重儿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两类都是很明显的先天因素导致的。当然了,这两类人后天调养得比较好,就会调整过来,而中医早早介入,就会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所以,2型糖尿病虽然是百分之百的遗传疾病,却并不是只能听天由命的事情。
除了上述的内因,再就是外因了。古代的医者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精神刺激,形体肥胖,痰湿内生,也是导致糖尿病一个主要的原因。魏晋和唐宋时代,达官贵人追求悠闲的生活,吃得好,不做事情,连审美标准都是参照唐玄宗喜欢的杨贵妃那样。所以那时候人的生活质量高,但是与此成反比的是,寿命普遍不长。倒退三、四十年,我们国家的糖尿病也没有这么多,那时候我们吃什么?一个月限量供应油票、米票、粮票,饮食不节制也得节制。坐一次公共汽车上班都很奢侈,常常都是步行,还美其名曰“坐11路公交车”。现在呢?自己开车上班,一周都走不上几里路。生活节奏加快了,工作、生活都不是那么轻松,所以劳心劳神也损坏了身体的免疫功能,“劳”损坏了我们的神经、内分泌,才会导致胰腺功能的损害。知道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也就能更有的放矢地改变生活方式,将其拒之门外,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句话:管住嘴,迈开腿,好心情。
阶段疗法
当然了,治未病说起来简单,但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这就涉及到治疗了。中医在治疗上,也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能度量到发病三年以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四年以后又发展到什么程度,从而更加有目标地提前干预。根据糖尿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采用辨证治疗。早期的“阴虚热甚”,中期的“气阴两虚”,晚期的“阴阳两虚”,都可采用中医治疗。当然了,具体到个人,还会有所不同。比如糖尿病老人缺血性中风以后,用针灸来康复是非常好的,另外针灸镇痛止疼作用也是非常强的;糖尿病病人总是感觉饥饿,则可以采用耳针埋豆法;失眠、便秘就可以耳朵埋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谨防伪中医
现在市场上卖的假中药非常多,还有很多宣传说是根治糖尿病的药物,也都是打着中医的旗号。实际上,单纯选择中药治疗,降糖作用并不显著,更不能根治糖尿病。这是我们对中医需要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中医讲究的是一种平衡。相对比之下,那些年纪大、肥胖、血脂高,血糖偏高一点的患者,中医起到的作用可能就好过西医的副作用。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能用西药的时候,选择中药是最好的。
西医故事
患者:李杰年龄:40职业/IT公司项目主管
官司输了,身体也输了
2006年,我卷入的一场长达4年的官司以失败告终。四年的奔波毁于一旦,身体防线和精神防线一并崩溃,106公斤的我一下就轻了30公斤。挫败加悲伤,让我身心疲惫,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没有了激情。我一天天地憔悴,身体一天天地垮掉,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我来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一出来,医生就宣布我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
为血糖“录像”
患病后,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早早用上了胰岛素,可即便如此,我的血糖仍然很不稳定,但从饮食、用药里都找不出波动的原因。医生根据我的病情,建议我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刚开始听到医生的建议时,我有些犹豫,以前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效果如何,费用也不低,万一没有效果岂不是白花钱?但连续无缘由的血糖波动又确实让我伤透了脑筋,最终还是接受了医生建议。
为了保证检测的效果,我将整个过程做了记录:监测前,医生给我背上了一个“小背包”,包括血糖探头和记录器。该系统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血糖值,全天共记录288个血糖值,一次监测24~72小时。监测过程中,我每天需要做的是测4次指血血糖,输入主机用于校正。此外,我还要随时输入“事件”标记,即进餐、运动、用药等情况。监测期间,我不能做剧烈运动、洗浴和游泳等。监测结束后,医生将血糖资料从血糖记录器下载到计算机里,并且告诉我,通过数据处理,就可以获知我在监测期间的血糖变化情况。根据我的血糖图谱,医生发现我有两次明显的夜间低血糖现象,这是导致我血糖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医生根据这个情况调整了我晚餐后的胰岛素并制订了详细的降糖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住院规范化治疗,我的病情明显好转,血糖控制平稳,我终于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西医点评
牛津大学Turner教授说:“我们在胰岛素的使用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早期应用,使用过程中也不够积极……”因为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这就错过了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期。而本文的患者能够及时接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领先了一步。另外,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该患者还能不断调整,使用新的检查技术,而不是“从一而终”坚持最初的治疗方案。这两点,是该患者最值得学习的两个地方。
胰岛素早用早获益
西医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精准有效地狙击病症。例如癌症,药物也好化疗也好,都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但扼杀坏细胞的同时,好细胞也会遭受鱼池之殃。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上,遵循了同样的道理,只是因为不需要打击某些细胞,而是需要提高胰岛素。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者利用不足,引起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的疾病。所以,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或迟或早必不可少的。
此外,胰岛素还有降糖以外的益处:超越降糖,保护胰岛细胞、阻断糖尿病病理生理过程、抗炎、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平均动脉压及改善血小板功能、缓解脂毒性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
让监测成为必修课
持续的监测,是保证血糖稳定、变化幅度小的有效手段。主要需要监测以下内容:1.血糖。可分8个监测点: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以及夜间3:00。一般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周要集中监测1天,可查5个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每周集中监测一天,至少2个点;2.腰围、体重。每周1次,根据需要可以加测。标准体重为:身高-105,体重的变化幅度在上下20%之间均为正常。标准腰围:男85cm以下,女80cm以下;3.血压。应每日测量。正常控制目标为:≤130/80mmHg;4.尿蛋白。没有肾病时至少须每年化验一次,如果有微量白蛋白尿出现,应该加查常规白蛋白和肾功能,并遵医嘱3~6个月检查一次并记录。当血糖高于15.0mmol/L、生病期间、出现呕吐或者腹部疼痛、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需要检测尿酮体;5.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化验1次并记录;6.血生化指标。一般包括肝功、肾功、血脂全项、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每半年化验一次。
录像血糖,监控更给力
传统血糖监测多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来检测血糖,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很难发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预先在患者体内置入血糖感受芯片,能自动收集数百个血糖信息,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昼夜血糖变化规律。可以对患者的血糖进行72小时全程监测,全程观察血糖动态变化。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检测的误差、盲点与局限,便于进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疑似糖尿病患者的筛查。对了解患者血糖变化、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可靠、更准确的依据。所以将传统血糖监测比做家用傻瓜照相机,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DV摄像机,二者的差别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