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由于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不能在基础教学阶段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将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阻碍。如今,信息技术走入了课堂,其直观、形象、立体展示等优势解决了由于数学知识特点而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师生走出教学的困境。本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进行了简述,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突破重难点
引言: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教学的手段更加的多元化,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得一些长久以来存在的教学难题被解决。就数学教学来说,信息技术通过多元的技术手段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质效大大提高,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突破由演示到探索的难点
过去,教师讲解一些抽象度较强的知识时只能在黑板上演示,而这样演示的弊端就是学生难以进行动态的联想,局限性较强。利用信息技术不仅相对于在黑板上演示更节省时间,也能够以更为丰富和直观的画面方便学生的理解。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曾利用“几何画板”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正方形小屋一角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拖动羊,从绳子形成的轨迹中直观体会到最大面积的组成部分就是四分之三大圆(绳长为半径)的面积加上两个四分之一小圆(绳长减小屋边长为半径)的面积。学生通过自我操作课件不断调整各线段长度的探究学习后,还相继提出并解决了如果小屋不是正方形、绳子再长一些、拴绳点不在角上……羊吃到草的面积又有什么变化等一系列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各种问题,取得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效果。学生在操作课件自由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既顺利解决了原有问题,又引发他们将问题进行进一步拓展,这就体现了让学生积极思维、自主的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教学理念。
二、突破化静态为动态的难点
在一些图形变幻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在黑板上进行画图演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教师也只能将教学的时间进一步延长,不断的板眼、讲解,教学进度缓慢。对于这一问题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轻松的解决。通过展示动态和立体的图像,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难点问题。
如在解决“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与面积变化了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面积为什么会变小,仅凭空想象难以体会图形变化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可自由操作的学件。学生在拖动B点自由变换图形的操作中发现图形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组成图形的四边的长度不变,因而周长不变,而关系到图形面积大小的高却在不断变化。学生在操作学件自由探究中既培养了观察、猜想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所营造的动态的探究平台[1]。
三、突破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少而形成的难点
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一般都是习惯性的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轻松掌握与原有的知识相通或相近的部分。例如,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时,与之前学过的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步骤基本相同,所以,有时看似学习内容不少,但掌握起来并不难。当所学内容较新,与旧知识联系较少时,学生需要投入精力学习的知识内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增加,难点随之产生。对于这类难点,需要做一个PowerPoint课件,展示一些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来补充相关知识及背景知识,尽可能地创建一个真实合理的生活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接受能力。
四、突破内容繁琐,不便记忆形成的难点
有些知识内容繁多而且枯燥,或是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易产生混淆,如位置与方向,认识钟表等内容,它们理解起来不一定难,但不易记忆。对于这类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制作出FLASH动画课件,课件中用图形图表的对比,以及利用图形、颜色等变化,形象生动的指出它们的异同,突出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在分析比较中辨别正误,增强记忆。例如,位置和方向的学习时,课件中用不同颜色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老师点击“南”字按钮,就会出现红色线条指出这个方向,点击“北”会用蓝色线条来表示,正好“南”的反方向,同样“东”和“西”两个方向也一样,用这种对比方式动态的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比较中辨别理解了知识。
五、突破趣味性不足,理解困难形成的难点
數学的知识内容特点决定了学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的,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这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足,不愿在课上积极的配合教师。这一教学问题如不能解决,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将无济于事。而信息技术通过将多样的元素融入教学中,能够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和乏味。如除法的含义、时间单位、三角形定义、可能性等抽象概念的学习,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这类难点,可以通过使用3D、MAX技术制作3D立体结构图或三维动画等,把原本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轻松突破教学难点[2]。如学除法的含义时,制作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猴王分桃的场景,一只猴王、6个桃子和三只小猴(用甲、乙、丙表示),接着给学生演示了猴王分桃的过程,即先给甲一个,再给乙一个,然后给丙一个;第一轮分完后,依次再分一次正好分完。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6除以3等于2。
六、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它的运用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但在使用时也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加以取舍,扬长避短,努力使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89-95.
[2]杨荣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50-5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突破重难点
引言: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教学的手段更加的多元化,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得一些长久以来存在的教学难题被解决。就数学教学来说,信息技术通过多元的技术手段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质效大大提高,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突破由演示到探索的难点
过去,教师讲解一些抽象度较强的知识时只能在黑板上演示,而这样演示的弊端就是学生难以进行动态的联想,局限性较强。利用信息技术不仅相对于在黑板上演示更节省时间,也能够以更为丰富和直观的画面方便学生的理解。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曾利用“几何画板”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正方形小屋一角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拖动羊,从绳子形成的轨迹中直观体会到最大面积的组成部分就是四分之三大圆(绳长为半径)的面积加上两个四分之一小圆(绳长减小屋边长为半径)的面积。学生通过自我操作课件不断调整各线段长度的探究学习后,还相继提出并解决了如果小屋不是正方形、绳子再长一些、拴绳点不在角上……羊吃到草的面积又有什么变化等一系列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各种问题,取得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效果。学生在操作课件自由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既顺利解决了原有问题,又引发他们将问题进行进一步拓展,这就体现了让学生积极思维、自主的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教学理念。
二、突破化静态为动态的难点
在一些图形变幻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在黑板上进行画图演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教师也只能将教学的时间进一步延长,不断的板眼、讲解,教学进度缓慢。对于这一问题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轻松的解决。通过展示动态和立体的图像,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难点问题。
如在解决“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与面积变化了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面积为什么会变小,仅凭空想象难以体会图形变化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可自由操作的学件。学生在拖动B点自由变换图形的操作中发现图形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组成图形的四边的长度不变,因而周长不变,而关系到图形面积大小的高却在不断变化。学生在操作学件自由探究中既培养了观察、猜想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所营造的动态的探究平台[1]。
三、突破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少而形成的难点
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一般都是习惯性的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轻松掌握与原有的知识相通或相近的部分。例如,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时,与之前学过的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步骤基本相同,所以,有时看似学习内容不少,但掌握起来并不难。当所学内容较新,与旧知识联系较少时,学生需要投入精力学习的知识内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增加,难点随之产生。对于这类难点,需要做一个PowerPoint课件,展示一些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来补充相关知识及背景知识,尽可能地创建一个真实合理的生活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接受能力。
四、突破内容繁琐,不便记忆形成的难点
有些知识内容繁多而且枯燥,或是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易产生混淆,如位置与方向,认识钟表等内容,它们理解起来不一定难,但不易记忆。对于这类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制作出FLASH动画课件,课件中用图形图表的对比,以及利用图形、颜色等变化,形象生动的指出它们的异同,突出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在分析比较中辨别正误,增强记忆。例如,位置和方向的学习时,课件中用不同颜色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老师点击“南”字按钮,就会出现红色线条指出这个方向,点击“北”会用蓝色线条来表示,正好“南”的反方向,同样“东”和“西”两个方向也一样,用这种对比方式动态的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比较中辨别理解了知识。
五、突破趣味性不足,理解困难形成的难点
數学的知识内容特点决定了学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的,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这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足,不愿在课上积极的配合教师。这一教学问题如不能解决,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将无济于事。而信息技术通过将多样的元素融入教学中,能够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和乏味。如除法的含义、时间单位、三角形定义、可能性等抽象概念的学习,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这类难点,可以通过使用3D、MAX技术制作3D立体结构图或三维动画等,把原本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轻松突破教学难点[2]。如学除法的含义时,制作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猴王分桃的场景,一只猴王、6个桃子和三只小猴(用甲、乙、丙表示),接着给学生演示了猴王分桃的过程,即先给甲一个,再给乙一个,然后给丙一个;第一轮分完后,依次再分一次正好分完。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6除以3等于2。
六、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它的运用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但在使用时也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加以取舍,扬长避短,努力使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89-95.
[2]杨荣花.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