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使他们感受到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到化学就在每个人身边,我们都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解决现实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化学家,而是怎样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使每个公民都懂得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使他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化学;化学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知识能为自己的生活做些什么?
实施情况
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让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能解几道难题就行了,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除注重课本知识外,更应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来学习化学,让化学更好为人类服务,为此,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探讨。
1、从生活中化学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化学是一门新开的学科,学生感到很好奇,但不知从何入门。
例如:请同学们思考下列现象
(1)煤和石油除作燃料外,还有哪些主要用途?
(2)盛水的铁制容器,时间长了在水面一圈的地方最易生锈?
(3)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什么?
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紧扣课程内容,组织参观学习课本知识给人一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感觉,要学好化学,在认真作好实验的同时,更重的是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在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我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有实际代表的意义的参观对象,带学生到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异常”的空间去学习,巩固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很有必要。
例如:在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中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结束之后,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一些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存在不少困难。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家黄磷厂去参观。
同学们在进入生产车间前,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先给他们讲了磷的基本性质和安全知识,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磷并不是纯净的,这和实验室的情况不一样。要得到纯净的产品,还必须除去里面的杂质,怎样除去呢?这就需要利用磷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完成。其具体方法是:由于黄磷极毒!密度(1.82)比水大,熔点低(44.1C0),着火点低(40 C0)几乎不溶于水,60 C0时在空气中自燃生成白烟(P2O5)等等,在生产上综合运用它的这些物理、化学知识,在温度高于熔点的情况下用水隔绝空气,静置一段时间,磷就沉在下面,杂质在上面,这样来实现分离。同学们还观察到:磷在常温下是固体,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易冒白烟而自行燃烧起来,通常保存在水中隔绝氧气,包装桶上有易燃品标志等等。回来后引导大家对本章知识进行回顾,每位同学交了参观报告(见闻)。通过这次参观,使同学们掌握了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使用易燃品、有毒品要注意的安全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学生对这一章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概括,使学生思维有了发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完CaCO3与C a(HCO3)2的相互转化及溶洞中石笋、石柱的形成等,针对本地溶洞多的特点,周末带领学生到溶洞中参观、取样,并检验其成份,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便于学生转松掌握该节内容,又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3、紧密联系实际、培养经济效益观念
在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般正业化学品与实验室的化学品的区别、价格上的差异,实验时应注意节约药品,避免浪费现象,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在学习“二氧化碳實验室制法”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选用“Na2CO3 稀HCl”,而选取用“石灰石 稀HCl”呢?我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1)Na2CO3 稀HCl反应速度很快(2)Na2CO3的市场价格高于石灰石的价格。用这两种物质制取CO2各有哪些优缺点呢?
虽然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经济价值观念。
4、注重信息的积累,开拓学生视野
如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在活动课上,寻找许多相关的科普文章和科技资料介绍给学生,诸如:纳米技术、克隆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化学,了解和认识化学,使学生感到处处是化学之所,时时是化学之机,同时还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交流平台。
实施情况
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让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能解几道难题就行了,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除注重课本知识外,更应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来学习化学,让化学更好为人类服务,为此,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探讨。
1、从生活中化学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化学是一门新开的学科,学生感到很好奇,但不知从何入门。
例如:请同学们思考下列现象
(1)煤和石油除作燃料外,还有哪些主要用途?
(2)盛水的铁制容器,时间长了在水面一圈的地方最易生锈?
(3)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什么?
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紧扣课程内容,组织参观学习课本知识给人一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感觉,要学好化学,在认真作好实验的同时,更重的是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在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我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有实际代表的意义的参观对象,带学生到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异常”的空间去学习,巩固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很有必要。
例如:在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中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结束之后,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一些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存在不少困难。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家黄磷厂去参观。
同学们在进入生产车间前,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先给他们讲了磷的基本性质和安全知识,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磷并不是纯净的,这和实验室的情况不一样。要得到纯净的产品,还必须除去里面的杂质,怎样除去呢?这就需要利用磷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完成。其具体方法是:由于黄磷极毒!密度(1.82)比水大,熔点低(44.1C0),着火点低(40 C0)几乎不溶于水,60 C0时在空气中自燃生成白烟(P2O5)等等,在生产上综合运用它的这些物理、化学知识,在温度高于熔点的情况下用水隔绝空气,静置一段时间,磷就沉在下面,杂质在上面,这样来实现分离。同学们还观察到:磷在常温下是固体,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易冒白烟而自行燃烧起来,通常保存在水中隔绝氧气,包装桶上有易燃品标志等等。回来后引导大家对本章知识进行回顾,每位同学交了参观报告(见闻)。通过这次参观,使同学们掌握了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使用易燃品、有毒品要注意的安全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学生对这一章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概括,使学生思维有了发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完CaCO3与C a(HCO3)2的相互转化及溶洞中石笋、石柱的形成等,针对本地溶洞多的特点,周末带领学生到溶洞中参观、取样,并检验其成份,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便于学生转松掌握该节内容,又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3、紧密联系实际、培养经济效益观念
在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般正业化学品与实验室的化学品的区别、价格上的差异,实验时应注意节约药品,避免浪费现象,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在学习“二氧化碳實验室制法”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选用“Na2CO3 稀HCl”,而选取用“石灰石 稀HCl”呢?我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1)Na2CO3 稀HCl反应速度很快(2)Na2CO3的市场价格高于石灰石的价格。用这两种物质制取CO2各有哪些优缺点呢?
虽然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经济价值观念。
4、注重信息的积累,开拓学生视野
如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在活动课上,寻找许多相关的科普文章和科技资料介绍给学生,诸如:纳米技术、克隆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化学,了解和认识化学,使学生感到处处是化学之所,时时是化学之机,同时还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广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