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科学调度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最后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质疑提问:“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热烈讨论,在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了木板,只剩十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红军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链。从而说明夺桥的困难,突出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里,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起深入探索的兴趣。 我觉得孩子们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真是难能可贵。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四、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学生的能动性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北垣小学 内蒙古】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特别是网络,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广阔空间,反过来又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信息技术的普及,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个已经成为德育教育一个新的阵地,如何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必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要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氛围,就需要从激发儿童兴趣入手,必须探索能够活跃课堂让学生愉快学习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产生一种积极情感,还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体验,从而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编造易记易诵的儿歌,让小学生心口相应  1、儿歌容易让小学生记住音乐知识。  大家都知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学习方
一、引言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目前,隐喻研究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中。但是隐喻研究应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隐喻与高中作文教学做些探讨。    二、隐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隐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表达功能  隐喻的使用与其它修辞手段一样,是为了增加语言表达的效果。高中生在写作中为了使语言不落俗套,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因此,发挥学生评价功能,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已是当前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评价;优化;兴趣;参与;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自信,学生自信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这句话是我工作多年来总结出来的。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小学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以往,教师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这种不恰当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如何在美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呢?通过我的
课间十分钟时,班上有好几个学生到我这儿来告状:老师,高XX下课时又来打我;老师,高XX上课把我的笔弄坏了;老师,高XX把XXX弄哭了……唉!接这个班以来,我最常听到的就是班级学生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