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下,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激趣感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读写结合。
[关键词]小学 中段语文 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中段介于高、低段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和思想都处于重要的转折期。他们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逐渐以选择、批评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判断以及审美的能力。中段的阅读教学以默读、表达和语感训练为重点。根据小学中段学生年龄特征、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及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激趣感知
中段的学生,思维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易于从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形式入手。因为生动形象的刺激,往往易激发起他们的一种期望,一种面对新的学习对象而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和期待会使他们内心产生探索与尝试的欲望。使他们渴望更深地了解感知的事物,渴望对事物完整地把握并认识其内在联系。这种期待越强,他们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景性。在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想象,语言描述,图画,简笔画,幻灯,录像,课件,网上发布信息,以及表演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迫切欲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刺激,既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又能为以后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就可以先播放有关天山的动画录像,在学生初步从色、形上大概感知到天山山水的美,体会出天山山水的神奇时,就以“课文中写得更美,你想不想去仔细欣赏欣赏?”的话语过渡,从而激起学生想进一步欣赏 天山美景的期望(也即是学习课文的欲望)。而录像中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形状,又为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想象、体会天山山水的美丽和神奇提供了基础。再如《火烧云》一课,如先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就会让学生亲眼目睹火烧云的美丽,激起学生急迫学习课文的欲望,从而认真学习。
二、理解感悟
理解感悟,即指领悟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意思和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理解感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对象,根据自身已有的情感和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有着明显的个性色彩。要使这一过程真正得以实现,让学生自读自悟是最有效的途径。中段的学生,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好胜心和表现欲强。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并无难于理解的文字,自读自悟有可行之处。
1.默读。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教师教给学生用特定的符号画出生字(○)、生词(▲),重要的句子(┉)、段落(【】),优美的词语(▂)、句子(﹏)。这样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粗略理解词语意思。
2.朗读。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思考。学生带着某些疑问或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自己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勾划,先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独立的见解。
4.讨论。分小组交流、讨论,由此或找到同盟者,或遇到“敌手”,或保留自己的意见,或修改自己的意见,都可以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完善。
5.交流。进行全班的大交流,大讨论,甚至辩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言中,集思广益,从而把握对象世界以至作者的情感。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文,学生带着“从哪些语句看出天山‘水’、‘树’、'花'的特色”的问题,小声通读全文,进行勾划、批注;然后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进行修改,归纳、记下不同的看法及辩驳的理由;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带着仔细阅读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各抒己见,通过补充和争议,加深对词句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出天山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朗读、评价,深刻体会作者对天山的一片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由浅入深以及感情的由浅入深的转变,即贴进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并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味欣赏
真正学好一篇课文,不能仅停留在体会出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是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融会贯通,达到“尔之文为吾之文”,“尔之情为吾之情”的境地。即在反复阅读中欣赏、分析、品味。品什么呢?品语言文字的优美,品写法之妙,构思之巧,品情之真,意之切,在品中陶情,在品中升华。引导学生有效品味,激发学生品味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可以让学生找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感人的段、句自读,互读,评读;也可以借助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作品所描给的对象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缺陷,加以品评、修改等等。如:《七月的天山》一课学完后,即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后,播放了天山优美风景的录像资料,并配以淡雅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唯一的要求是:说一说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想说些什么?在欣赏的过程中,惊讶、赞叹、向往、羡慕、激动的表情出现在一张张小脸上。片子一完,一双双手举了起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表达的欲望。“老师,天山真是太美了!像仙境一样,真是世间少有,我喜欢它!”“老师,我和他的意见差不多。不过,如果有可能,我想现在就去看看美丽的天山!”“老师,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我赞叹它!”“老师,我明白了。课文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还有对大自然的赞叹!”“对,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再细细去读全文,看看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带着要求,学生开始有感情地细读课文。有的自己读,边读边勾画:有的两个一组、四个一组地读着,议着,争着。他们已经进行了品味,已经比较深入地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四、读写结合
学生在对课文阅读、理解、品味后,自然兴趣盎然,有说说写写的欲望,也想试一试。这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后,“同学们,文中语句非常优美,十分感人。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美不美?是不是也想说一说,写一写?”“大家先说一说,看谁说得好。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好。”这样,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优美的词语、句子,甚至好的写作技巧及时进行运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第二完全小学)
[关键词]小学 中段语文 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中段介于高、低段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和思想都处于重要的转折期。他们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逐渐以选择、批评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判断以及审美的能力。中段的阅读教学以默读、表达和语感训练为重点。根据小学中段学生年龄特征、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及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激趣感知
中段的学生,思维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易于从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形式入手。因为生动形象的刺激,往往易激发起他们的一种期望,一种面对新的学习对象而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和期待会使他们内心产生探索与尝试的欲望。使他们渴望更深地了解感知的事物,渴望对事物完整地把握并认识其内在联系。这种期待越强,他们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景性。在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想象,语言描述,图画,简笔画,幻灯,录像,课件,网上发布信息,以及表演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迫切欲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刺激,既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又能为以后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就可以先播放有关天山的动画录像,在学生初步从色、形上大概感知到天山山水的美,体会出天山山水的神奇时,就以“课文中写得更美,你想不想去仔细欣赏欣赏?”的话语过渡,从而激起学生想进一步欣赏 天山美景的期望(也即是学习课文的欲望)。而录像中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形状,又为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想象、体会天山山水的美丽和神奇提供了基础。再如《火烧云》一课,如先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就会让学生亲眼目睹火烧云的美丽,激起学生急迫学习课文的欲望,从而认真学习。
二、理解感悟
理解感悟,即指领悟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意思和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理解感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对象,根据自身已有的情感和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有着明显的个性色彩。要使这一过程真正得以实现,让学生自读自悟是最有效的途径。中段的学生,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好胜心和表现欲强。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并无难于理解的文字,自读自悟有可行之处。
1.默读。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教师教给学生用特定的符号画出生字(○)、生词(▲),重要的句子(┉)、段落(【】),优美的词语(▂)、句子(﹏)。这样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粗略理解词语意思。
2.朗读。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思考。学生带着某些疑问或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自己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勾划,先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独立的见解。
4.讨论。分小组交流、讨论,由此或找到同盟者,或遇到“敌手”,或保留自己的意见,或修改自己的意见,都可以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完善。
5.交流。进行全班的大交流,大讨论,甚至辩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言中,集思广益,从而把握对象世界以至作者的情感。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文,学生带着“从哪些语句看出天山‘水’、‘树’、'花'的特色”的问题,小声通读全文,进行勾划、批注;然后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进行修改,归纳、记下不同的看法及辩驳的理由;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带着仔细阅读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各抒己见,通过补充和争议,加深对词句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出天山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朗读、评价,深刻体会作者对天山的一片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由浅入深以及感情的由浅入深的转变,即贴进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并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味欣赏
真正学好一篇课文,不能仅停留在体会出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是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融会贯通,达到“尔之文为吾之文”,“尔之情为吾之情”的境地。即在反复阅读中欣赏、分析、品味。品什么呢?品语言文字的优美,品写法之妙,构思之巧,品情之真,意之切,在品中陶情,在品中升华。引导学生有效品味,激发学生品味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可以让学生找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感人的段、句自读,互读,评读;也可以借助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作品所描给的对象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缺陷,加以品评、修改等等。如:《七月的天山》一课学完后,即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后,播放了天山优美风景的录像资料,并配以淡雅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唯一的要求是:说一说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想说些什么?在欣赏的过程中,惊讶、赞叹、向往、羡慕、激动的表情出现在一张张小脸上。片子一完,一双双手举了起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表达的欲望。“老师,天山真是太美了!像仙境一样,真是世间少有,我喜欢它!”“老师,我和他的意见差不多。不过,如果有可能,我想现在就去看看美丽的天山!”“老师,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我赞叹它!”“老师,我明白了。课文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还有对大自然的赞叹!”“对,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再细细去读全文,看看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带着要求,学生开始有感情地细读课文。有的自己读,边读边勾画:有的两个一组、四个一组地读着,议着,争着。他们已经进行了品味,已经比较深入地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四、读写结合
学生在对课文阅读、理解、品味后,自然兴趣盎然,有说说写写的欲望,也想试一试。这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后,“同学们,文中语句非常优美,十分感人。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美不美?是不是也想说一说,写一写?”“大家先说一说,看谁说得好。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好。”这样,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优美的词语、句子,甚至好的写作技巧及时进行运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第二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