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教学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说,语文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思想。而在教学实践中,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体制等因素影响,教师依然狭义地将语文素养定位于考试能力,教学中还是以文本阅读、写作教学为主,口语教学几乎是“可有可无”,教师多是“一笔带过”。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来看,一些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分数,而真正在实际交际情境中常常出现“不知所云”、“言不达意”等现象。不得不说,当下的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失。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得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因素分析说起。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学生学生在课间和同学交谈时可谓无话不谈,而在课堂中却常常表现得“默默无闻”,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是其畏惧心理所致。其次,尽管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因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表达材料不够丰富,学生也找不到话说,加之在“说”的方法上缺失,不知道怎么说,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变成空白。最后,因语文教学中课后练习一般以练习册、教辅等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没有机会说,口语表达也就成为空谈。结合以上实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需让学生在敢说的基础上想说,掌握方法后会说,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能说,这样才会更加有效。
  一、创设和谐情境,让学生敢说
  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怕说,其实更多是有心理障碍,因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讲的模式,要让他们开口说,首先需要他们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而要让学生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和谐的交际情境就不可或缺。
  1以鼓励为主
  要创设和谐的交际情境,教师首先要懂得鼓励学生,让学生能突破心理防线,敢开口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打断。以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以“谈谈你心中的文学”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对文学的理解。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文学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故而学生表达起来也只能是三言两语。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可以问问学生“喜欢哪些文章,为什么喜欢”,以此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去感受文学,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话匣子。
  2引入生活情境
  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开口说。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这不仅可顺利地引入新文章的阅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以七年级下魏巍《我的老师》的教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先以“说说你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在表达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想说
  学生敢说了,但如果缺少口语表达的材料,学生依然“找不到话说”。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为学生口语表达奠定基础。应该说,语文是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丰富语言交际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改变教学方法
  要注重改革口语教学方法,由此来丰富材料。就传统口语交际教学而言,教师基本延续了“照本宣科”的模式,多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了解口语表达核心知识点,然后就以“自由活动”来代替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所获得的材料只有教材,枯燥而单调。相反,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来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从丰富的材料或活动中汲取表达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以《话须形象才动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以“你比我猜”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话说形象的作用,然后以“连词成句”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在表达中渗透“话形象动人”的巧门,接着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最后再以“介绍家乡的一种小吃”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达材料,交流起来也会“如鱼得水”。
  2注重实际运用
  要注重在口语教学中拓展应用来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以七年级下《劝告》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基础上采用讨论法初步理解劝告的技巧后,通过网络材料来呈现“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和“使用不规范汉字”等现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这些现象,提出劝告的意见。然后组织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对此,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表演后的总结,较好地掌握了劝告的技巧,促进了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说
  “会”实质上是一种方法,即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根据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调节好语速、语调、语序等。要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在课堂中还要注重多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1合作探究式
  注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以十一国庆节学校的活动为情境,引导学生来设计开场白,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然后就小组间的开场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优劣,总结出开场白的要领。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能力。接着教师呈现出节目单,引导学生根据节目单来编串联词,并引导学生模拟主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技能培养。应该说,提倡探究式的口语交际教学,可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口语表达方法。
  2实际代入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学生向老师告状要说,怎么说,让学生说清楚谁在哪怎么样。学生捡了东西,交给老师时,该怎么说,也是要说清楚谁在哪儿捡了什么东西。尤其是量词要用对,还要说出这个东西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等。与此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每日新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而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针对班级中上网现象严重而组织开展“上网利弊”辩论活动等。
  语文是语言文字学科,语言自然是用于交流的,新课标中强度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理念上将口语教学从“边缘地带”拉入“中心环节”,要注重从方法上进行革新,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文本的想象之美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意义非凡;对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也意义非凡。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想象类文本尤其是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开展语文教学呢?  一、细读文本,巧妙创设,引领课堂诗意氛围形成  要让诗歌文本的美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让他们马上能够感受到
期刊
李舵的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极具感染力、极富想象力和极富创造力等美学特质和艺术张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作者在这篇散文中以高超的语言技巧对艺术形象——美丽的西双版纳进行了精心描绘,将其对西双版纳无比向往、无比热爱、无比赞美的主观情思与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客观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集神奇、美丽、欢快、戏谑、庄严等美学特质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使之蕴涵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审美特质,让读者由此产
期刊
对话之中有“乾坤”  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即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简易对话体作文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文形式。采用简易对话体作文的方式,可写明说话的人物,也可不写明,仅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用对话的形式,也以语言为描写重点来塑造人物形象;可用一人主要诉说,另一人在幕后的形式;可用两人直接对话,也可写多人对话。  总之,简易对话体作文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但是
期刊
在学习人教版八上第三课《蜡烛》一文的过程中,有关“如何理解文中出现的11次对炮火的描写”这一问题,教参中如是说:“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这些描写是为了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从而表现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诚然,分析文中如“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等直接描写炮火猛烈的句子,的确能
期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莫泊桑的作品重视结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莫泊桑小学的情节特色,笔者将它与莫泊桑的另一名篇《项琏》作比较并画出了它们的情节曲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象的曲线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三次态度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每个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舞台。为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最大效益,教师需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思维产生碰撞,从而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所得。为此,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发自己的观点。  现以本人执教的七年级语文《了不起的粉刷工》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话语争锋,并尊重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同时
期刊
写作很重要,但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因学生生活面狭窄、素材单调,写不出好的文章而无奈。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愁眉不展,往往搜肠刮肚而不得。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蹲下身来,明察秋毫之末,细观过往现在,倾听身外万物,定能让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浮生笔记”。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把眼睛凝望在生活的心口上,触及过去与现实,把心灵放在生活的天平上,掂量万物存在的意义。对司空见惯的生活
期刊
在准备教学《春》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先试着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然后描绘某一自然景物或某一季节。结果发现,他们笔下的景物往往要比笔者想象的更富有情趣。在学生的描绘中,大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主观情感,他们运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景物,使文章生动有味。这样的结果让笔者发现,在平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加进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创造出最真诚、最动人的形象。  一、注入主观感受的原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对学生生命价值作正确引导。语言文字具备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所以语文老师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
期刊
语文是对生活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是对生活的认识。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化思维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对唤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初中语文由小学的基础性知识,逐渐向技巧性、技能性知识学习的方向转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其对学生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