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底,《转山:边境流浪者》在大陆出版,台湾作者谢旺霖来北京做了讲座。讲述自己作此书的历程,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于丹为它“灵魂战栗”,林怀民称其为“最撼动自己的本土书写”,到底它拥有着何等的魔力,可以“召唤整代人”?
缘起于失恋的流浪
每个人都曾经失恋,有的人痛哭流涕死去活来,有的人表面上安然淡定实则内心狂风大作。但这之后,大部分人选择遗忘,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普通的大三男孩谢旺霖失恋后,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走。
谢旺霖,1980年生于台湾,东吴大学政治、法律双学士,现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曾获选2 004年“云门舞集”“流浪者计划”,因为流浪开始文字创作的生涯。曾获桃园文艺创作奖、 “文建会”“寻找心中的圣山”散文首奖。——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间,我们无法看清这个80后的小伙子是如何有勇气从丽江骑行至拉萨的,而“流浪者计划”又是何方神圣,怎么偏偏选中他?
在谢旺霖读大三时,相恋多年的女友因去日本而与他分手,相对于没有太多人生经历的他而言,这是一个无法迈过去的“坎儿”。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后,谢旺霖决定放逐自己到遥远的西藏,寻找一个可以忘掉爱人、“再也没有思念的地方”。跋涉了数千公里的路途,他还是找不到那所谓“没有思念的地方”。在一次独自散步在拉萨的街道时,他突然想起学校即将开学,这时才发觉脑中关于校园景物的记忆,早已融于不知不觉中。他豁然明了,人原来是可以“忘掉”自己的,即刻结束了三个月的旅程回到学校。大学毕业后,谢旺霖希望自己能够再次去到西藏,而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
幸运的他在一位学弟的口中得知第一届“流浪者计划”的举办。 “流浪者计划”由台湾现代舞蹈团“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创办。2004年林怀民获得“行政院”文化奖,其后他将60万台币奖金捐给“云门舞集”文教基金并成立了“流浪者计划”,向社会各界募款,以期帮助年轻艺术家到海外从事为期两个月自助式的“贫穷旅行”,扩大年轻人的视野,使他们学会从海外来看台湾、看自己,并最终坚定个人的艺术创作之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谢旺霖随手写下“从丽江骑行至拉萨”的旅行计划,经过初选和面试,沉默而内向的他被林怀民选中。
旅行被定于2004年10月出发,而他得知被“流浪者计划”选中的消息已经是9月。仅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谢旺霖除了每天骑车锻炼身体,还咨询了骑车旅行的相关专家,但他们都给了他“找死”的警告。然而,谢旺霖依旧出发了——“我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失败,但至少我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第一次跨界
在《转山:边境流浪者》的封皮上,有四行小字写着: “当跨过这一步,你或许就不是你,而是另一个真正正可去冒险和犯难的人。”
从丽江到德钦、左贡、日多最终到达圣城拉萨,全程1 800公里,谢旺霖一路骑行翻越了玉龙、梅里、南迦巴瓦雪山,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在他身旁的峭壁悬崖下奔涌流过。如果说边界的设定在政治上是为了划分国家或者省市,那么在现实的人生中同样有着一方方界碑,人们惯于蜷缩在其后,像躲在围城中力求安然。然而,如果国土的边界为了划分和隔离,那么人生的界碑则更像是为了成就人们无数次的跨越,以及跨越之后的百转千回。
在旅行的最初骑车翻越白马雪山时,谢旺霖望见了十三座梅里雪山连绵的群峦: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倘若有人进入德钦县城前的第一眼,能望见梅里雪山完整的身影,此人必将幸运一整年。”然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就在谢旺霖骑车攀爬进这座圣山时,他遭遇到了旅途中的第一次“跨界”。
时间倒转回当初谢旺霖连夜骑车下山的场景中:一边是高耸的雪山峭壁。一边是万丈悬崖谷底,全然寂静的山谷中一丝风吹草动都被放大,紧张与恐惧让他一路不敢回头。在飘忽不定的声音追随他一段路程后,他用头灯照了照旁边的草丛,几双绿莹莹的狼眼让他倒抽了一口凉气。尽管下跨已经磨到出血结痂,他还是登上了车。骑行过一道弯口。山径突然从平坦转为颠簸,原来在几块石头前面竟是赫然断掉的悬崖。紧急刹车后他与车一同俯冲甩了出去,最终因车前轮卡死在岩缝,他与车才没有完全冲下悬崖。意识散乱于黑暗中不知多久。谢旺霖终于在树丛的缝隙中看到了德钦县城隐约的灯火,他放声大哭。随后整整三天,谢旺霖不敢再碰这辆与他生死与共的自行车,直至他参透所谓“幸运一年”的说法真正的含义: “我想这是上天在提醒我注意安全,做好准备,如果开始就一路顺风,反而容易麻痹了思想。导致更严重的危险。”此后,他重新踏上征程。
类似于这样的困苦在谢旺霖旅程中经常发生;与藏獒搏斗、食物中毒上吐下泻、被不友善的藏民围堵或者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难道他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吗?描述旅途经历时,谢旺霖一直低着头,缓缓地将自己的软弱、妥协、无奈和羞耻不经伪饰地悉数呈现出来: “我是一个普通男孩,平时不太喜欢运动,没有结实的身体,更不用说什么坚强的意志。在出发前我做的最坏的设想是会死在路上,但设想只能让我裹足不前,起码我要看到自己是怎么死的。每天8小时的骑行,最难的是上车,上了车最难的是下车,下了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爬起来。其实每时每刻我都在想放弃,但一转念就又想出各种理由哄自己继续。我不知道前方是什么,后面的路已经走过,如果终归要死,还是死在前面比较好。每次我欺骗自己骑过了这个弯道就休息,然而骑过去后又骗自己说再转过这个弯道就休息。就这样在反复挣扎中一直坚持下去,虽然现在回想当初也怀疑是怎么骑过去的。但如果每次遇到难事就放弃,那么我要放弃到什么时候?”独自面对凶险的旅行不是谢旺霖描述的重点,如何面对自身的脆弱才是他最大的收获。
转山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
对于藏民匍匐而行的宗教仪式,谢旺霖说:“我不相信宗教,但是感动于转山者对生命的虔诚。”转山,也许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回到台湾后,依“流浪者计划”的要求,谢旺霖将旅程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与资助者等分享,并最终应远流出版社之邀著书《转山:边境流浪者》。2008年1月此书在台湾问世后,销量超过5万,一些人把它当做“单车圣经”,一些人把它看做“疗伤读物”,每个人都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阐释。对于谢旺霖,则是记述自己心灵流浪的文字,他希望《转山:边境流浪者》在被放入书店的时候,可以归类于“文学书籍”。而书的题目“转山”,这个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在谢旺霖的心中已然变成一种心灵洗礼:“据说朝圣者来到神山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我不相信宗教,但是感动于转山者对生命的虔诚。西藏人相信,遭遇苦难的人借此能够得到罪孽的洗脱和身心的净化。转山者,必须舍却自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
旅行结束后,谢旺霖放弃了更容易挣钱的法律专业,转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开始更深更远的路途:“选择文学,也许会辛苦,但不会痛苦!”如果每个人给自己一次归零的机会,也许,我们会活出另一种人生,而我们缺乏的,只是将一切归零的勇气。然而,在谢旺霖看来,“所有设下的边界都是为了跨越”。
缘起于失恋的流浪
每个人都曾经失恋,有的人痛哭流涕死去活来,有的人表面上安然淡定实则内心狂风大作。但这之后,大部分人选择遗忘,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普通的大三男孩谢旺霖失恋后,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走。
谢旺霖,1980年生于台湾,东吴大学政治、法律双学士,现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曾获选2 004年“云门舞集”“流浪者计划”,因为流浪开始文字创作的生涯。曾获桃园文艺创作奖、 “文建会”“寻找心中的圣山”散文首奖。——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间,我们无法看清这个80后的小伙子是如何有勇气从丽江骑行至拉萨的,而“流浪者计划”又是何方神圣,怎么偏偏选中他?
在谢旺霖读大三时,相恋多年的女友因去日本而与他分手,相对于没有太多人生经历的他而言,这是一个无法迈过去的“坎儿”。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后,谢旺霖决定放逐自己到遥远的西藏,寻找一个可以忘掉爱人、“再也没有思念的地方”。跋涉了数千公里的路途,他还是找不到那所谓“没有思念的地方”。在一次独自散步在拉萨的街道时,他突然想起学校即将开学,这时才发觉脑中关于校园景物的记忆,早已融于不知不觉中。他豁然明了,人原来是可以“忘掉”自己的,即刻结束了三个月的旅程回到学校。大学毕业后,谢旺霖希望自己能够再次去到西藏,而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
幸运的他在一位学弟的口中得知第一届“流浪者计划”的举办。 “流浪者计划”由台湾现代舞蹈团“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创办。2004年林怀民获得“行政院”文化奖,其后他将60万台币奖金捐给“云门舞集”文教基金并成立了“流浪者计划”,向社会各界募款,以期帮助年轻艺术家到海外从事为期两个月自助式的“贫穷旅行”,扩大年轻人的视野,使他们学会从海外来看台湾、看自己,并最终坚定个人的艺术创作之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谢旺霖随手写下“从丽江骑行至拉萨”的旅行计划,经过初选和面试,沉默而内向的他被林怀民选中。
旅行被定于2004年10月出发,而他得知被“流浪者计划”选中的消息已经是9月。仅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谢旺霖除了每天骑车锻炼身体,还咨询了骑车旅行的相关专家,但他们都给了他“找死”的警告。然而,谢旺霖依旧出发了——“我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失败,但至少我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第一次跨界
在《转山:边境流浪者》的封皮上,有四行小字写着: “当跨过这一步,你或许就不是你,而是另一个真正正可去冒险和犯难的人。”
从丽江到德钦、左贡、日多最终到达圣城拉萨,全程1 800公里,谢旺霖一路骑行翻越了玉龙、梅里、南迦巴瓦雪山,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在他身旁的峭壁悬崖下奔涌流过。如果说边界的设定在政治上是为了划分国家或者省市,那么在现实的人生中同样有着一方方界碑,人们惯于蜷缩在其后,像躲在围城中力求安然。然而,如果国土的边界为了划分和隔离,那么人生的界碑则更像是为了成就人们无数次的跨越,以及跨越之后的百转千回。
在旅行的最初骑车翻越白马雪山时,谢旺霖望见了十三座梅里雪山连绵的群峦: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倘若有人进入德钦县城前的第一眼,能望见梅里雪山完整的身影,此人必将幸运一整年。”然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就在谢旺霖骑车攀爬进这座圣山时,他遭遇到了旅途中的第一次“跨界”。
时间倒转回当初谢旺霖连夜骑车下山的场景中:一边是高耸的雪山峭壁。一边是万丈悬崖谷底,全然寂静的山谷中一丝风吹草动都被放大,紧张与恐惧让他一路不敢回头。在飘忽不定的声音追随他一段路程后,他用头灯照了照旁边的草丛,几双绿莹莹的狼眼让他倒抽了一口凉气。尽管下跨已经磨到出血结痂,他还是登上了车。骑行过一道弯口。山径突然从平坦转为颠簸,原来在几块石头前面竟是赫然断掉的悬崖。紧急刹车后他与车一同俯冲甩了出去,最终因车前轮卡死在岩缝,他与车才没有完全冲下悬崖。意识散乱于黑暗中不知多久。谢旺霖终于在树丛的缝隙中看到了德钦县城隐约的灯火,他放声大哭。随后整整三天,谢旺霖不敢再碰这辆与他生死与共的自行车,直至他参透所谓“幸运一年”的说法真正的含义: “我想这是上天在提醒我注意安全,做好准备,如果开始就一路顺风,反而容易麻痹了思想。导致更严重的危险。”此后,他重新踏上征程。
类似于这样的困苦在谢旺霖旅程中经常发生;与藏獒搏斗、食物中毒上吐下泻、被不友善的藏民围堵或者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难道他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吗?描述旅途经历时,谢旺霖一直低着头,缓缓地将自己的软弱、妥协、无奈和羞耻不经伪饰地悉数呈现出来: “我是一个普通男孩,平时不太喜欢运动,没有结实的身体,更不用说什么坚强的意志。在出发前我做的最坏的设想是会死在路上,但设想只能让我裹足不前,起码我要看到自己是怎么死的。每天8小时的骑行,最难的是上车,上了车最难的是下车,下了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爬起来。其实每时每刻我都在想放弃,但一转念就又想出各种理由哄自己继续。我不知道前方是什么,后面的路已经走过,如果终归要死,还是死在前面比较好。每次我欺骗自己骑过了这个弯道就休息,然而骑过去后又骗自己说再转过这个弯道就休息。就这样在反复挣扎中一直坚持下去,虽然现在回想当初也怀疑是怎么骑过去的。但如果每次遇到难事就放弃,那么我要放弃到什么时候?”独自面对凶险的旅行不是谢旺霖描述的重点,如何面对自身的脆弱才是他最大的收获。
转山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
对于藏民匍匐而行的宗教仪式,谢旺霖说:“我不相信宗教,但是感动于转山者对生命的虔诚。”转山,也许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回到台湾后,依“流浪者计划”的要求,谢旺霖将旅程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与资助者等分享,并最终应远流出版社之邀著书《转山:边境流浪者》。2008年1月此书在台湾问世后,销量超过5万,一些人把它当做“单车圣经”,一些人把它看做“疗伤读物”,每个人都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阐释。对于谢旺霖,则是记述自己心灵流浪的文字,他希望《转山:边境流浪者》在被放入书店的时候,可以归类于“文学书籍”。而书的题目“转山”,这个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在谢旺霖的心中已然变成一种心灵洗礼:“据说朝圣者来到神山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我不相信宗教,但是感动于转山者对生命的虔诚。西藏人相信,遭遇苦难的人借此能够得到罪孽的洗脱和身心的净化。转山者,必须舍却自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
旅行结束后,谢旺霖放弃了更容易挣钱的法律专业,转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开始更深更远的路途:“选择文学,也许会辛苦,但不会痛苦!”如果每个人给自己一次归零的机会,也许,我们会活出另一种人生,而我们缺乏的,只是将一切归零的勇气。然而,在谢旺霖看来,“所有设下的边界都是为了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