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在会计实务的过程中,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将资产减值作为核算对象,并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的一些列会计处理的过程。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全面的反应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也有利于企业对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资产的质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资产减值会计的的实质
根据传统的会计理论,利润是整个会计工作的重心,资产负债表则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它所强调的是,会计在本质上指的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资产负债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全面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会计学上,资产指的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就是在实践中,将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这种定义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在实践中,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是从理论上来讲的话,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时候,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记录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想确认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资产信息不完善,价格机制不健全,这样一来,在实际工作中,就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也就难以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另一方面,当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之后,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更新、市场下跌等,往往会发生价值贬值的现象,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比较困难,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所难以胜任的,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专业评估才能对此进行认定。
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复杂。众所周知,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与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并不是完全依靠计算和计量所得,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使得结果中掺杂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不同,结果往往会有相应的差异。在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往往需要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现金的流入量和贴现率,而在贴现率中,往往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样就容易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3、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主要是指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来反映有关的资产。而在利润表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所确认的损失,并没有被清楚的反应出来。由此可见,在新准则中,对有关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不健全、不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比而言,显得过于简单,存在很多的差距。
4、准备提取操作困难。在实务中,资产减值准备提取面临很多的困难。要想对计量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恰当的计量,首先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计量标准,因为计量标准会直接影响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然而,理论上的合理性并不能代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是因为,正确的估计和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在实务中,往往还需要采用其它的标准来进行辅助,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标准、公允价值、销售净值、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等,运用这些标准,有利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实务操作。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策略
为了应对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提高会计质量,为资产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做好评估减值工作。评估减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事实上,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受到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共同制约。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需要对交易或者是相关事项的重要性进行区别对待。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有可能影响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事项,比如对资产、负债、损益有较大影响的事项,在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相对于没有那么重要的事项,也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并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误导使用者,不能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要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所以,在评估价值工作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谨慎性原则。
2、统一计量标准。统一计量标准,能够减少人员的判断和评估,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比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信息市场不完备等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这样企业在会计准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发生。所以,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试用范围作进一步详细的规定,尽量缩小会计人员评估和判断的范围,避免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主观随意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进行规范和统一,对于同类业务的处理,应该尽量减少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现阶段,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在实践中,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证券管理机构等都难以获得各种投资、存货合理的市场价格,这就导致计提工作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和制约手段。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完善资产的评估体系,使得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反应,让企业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都有相关的规定可以遵循,保证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4、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将各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以前只注重结果,却忽视对过程进行评价的做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利润操作的严重问题,保证企业会计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综合采取各种策略,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创建健全与完善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在会计实务的过程中,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将资产减值作为核算对象,并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的一些列会计处理的过程。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全面的反应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也有利于企业对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资产的质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资产减值会计的的实质
根据传统的会计理论,利润是整个会计工作的重心,资产负债表则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它所强调的是,会计在本质上指的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资产负债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全面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会计学上,资产指的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就是在实践中,将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这种定义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在实践中,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是从理论上来讲的话,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时候,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记录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想确认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资产信息不完善,价格机制不健全,这样一来,在实际工作中,就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也就难以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另一方面,当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之后,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更新、市场下跌等,往往会发生价值贬值的现象,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比较困难,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所难以胜任的,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专业评估才能对此进行认定。
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复杂。众所周知,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前提与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并不是完全依靠计算和计量所得,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使得结果中掺杂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不同,结果往往会有相应的差异。在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往往需要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现金的流入量和贴现率,而在贴现率中,往往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样就容易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3、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主要是指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来反映有关的资产。而在利润表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所确认的损失,并没有被清楚的反应出来。由此可见,在新准则中,对有关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不健全、不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比而言,显得过于简单,存在很多的差距。
4、准备提取操作困难。在实务中,资产减值准备提取面临很多的困难。要想对计量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恰当的计量,首先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计量标准,因为计量标准会直接影响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然而,理论上的合理性并不能代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是因为,正确的估计和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在实务中,往往还需要采用其它的标准来进行辅助,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标准、公允价值、销售净值、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等,运用这些标准,有利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实务操作。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策略
为了应对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提高会计质量,为资产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做好评估减值工作。评估减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事实上,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受到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共同制约。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需要对交易或者是相关事项的重要性进行区别对待。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有可能影响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事项,比如对资产、负债、损益有较大影响的事项,在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相对于没有那么重要的事项,也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并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误导使用者,不能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要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所以,在评估价值工作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谨慎性原则。
2、统一计量标准。统一计量标准,能够减少人员的判断和评估,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比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信息市场不完备等等,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这样企业在会计准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发生。所以,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试用范围作进一步详细的规定,尽量缩小会计人员评估和判断的范围,避免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主观随意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进行规范和统一,对于同类业务的处理,应该尽量减少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现阶段,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在实践中,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证券管理机构等都难以获得各种投资、存货合理的市场价格,这就导致计提工作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和制约手段。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完善资产的评估体系,使得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反应,让企业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都有相关的规定可以遵循,保证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4、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将各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以前只注重结果,却忽视对过程进行评价的做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利润操作的严重问题,保证企业会计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综合采取各种策略,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创建健全与完善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