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让农村学生享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我校一方面在硬件建设上力求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其现实意义可从活动目的、活动效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活动能力等方面彰显出来。
[关键词]教育现状;社团活动;现代语文教学;实效性;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71-02
当前,本地区农村教育中潜藏着一股暗流,即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不求上进,忽略平时学习过程的积累,自律性差,缺乏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与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甚至有些学生每天到校后茫然不知所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这种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长此以往,还导致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效果的严重滑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力求多方位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3年的尝试,学校创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在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农村学校乡村少年宫的专项资金和我校的有效资源,建立了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26个社团组织。学校社团分为专业型与非专业型两种。一种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社团,用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例如,“化学与生活”“身边的物理”“晨曦文学”等社团。另一种是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社团,用来突出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专长,例如,“球类”“棋艺”“舞蹈”等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教务处的有效监督和引导下,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涵盖所有在校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活动,弥补由于课堂有限的时间与范围导致的仅有少数人参与课程实践的不足。使每名学生都可以在他选择的那个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调动起每个人的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改变以往学生在校课余时间盲目涣散、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情感激荡起来,手脚忙碌起来,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一、能够达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目的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找到兴趣的共同点,激发起学生探索某一领域的激情,兴趣高昂的学生就如同被引进一個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自由翱翔,深入探索,往往能够爆发出令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取得我们难以想象的学习效果。比如,以班或兴趣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办校刊(《晨曦文学》)、校园广播站等,锻炼他们自觉学习时事的积极性,在剪辑选取材料中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在渐进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分析判断力。通过班级和团体之间的竞赛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以此类推,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育竞技之美,在科技实验活动中把课堂上接受的文化知识加以消化和吸收,在书法绘画、艺术表演时领悟境界之美,展示各自的青春风采。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令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良好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和协作能力。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新时期校园风貌
放而不乱的教学机制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着“教”和“学”同步成长,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教与学培养模式,显示了新时期知识形态的蓬勃朝气。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提供多样平台,亲自带领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情谊,缩短师生的距离,减少课堂矛盾,形成民主和谐、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新的教育体系下,更应倾力营造“亲其师”的渠道,在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传达知识信息,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成熟的魅力。在生动的活动实践中,贯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德育原则,形成民主和谐、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创设优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
全方位、多信息的社会环境,要求教师把知识的触角不断延伸到课堂以外,学生思维方式与对知识的需求也已经被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外压型”书本教学方式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内诱型”综合教学方式所取代。所谓“内诱型”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外界良性信息的直接刺激,引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动机与追求,从根本上把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我要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投入精力,把功夫下在开展好各种社团活动上。例如,语文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朗读活动,利用朗读使学生做到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在朗读课文时,逐一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启发他们注意音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速度适中,高低和谐,进而有意识地教给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发音方式,让男生的发音具有磁性而不震耳,使女生的发音甜美、悦耳。朗读训练既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主人。通过这种课堂内外的衔接与互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还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互为补充,彼此激励,积极拓展各自的优点,培养和提高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四、促进课程结构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手段
建立规范化的多种社团,形成一整套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活动体系,教师还必须从优化学校管理、改善课程结构等方面入手加以保障和实施。
1.坚持“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人人参加、学做结合、任其表现、鼓励创新”的原则,保证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内容有效实施。组织发动、指导帮助、收集素材、展评表彰,都必须做到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实实在在抓落实,将活动质量一步步提高。
2.针对教学需求,大胆创立新型教学模式,学校筹建高标准的航模室、机器人室等,保证学生每周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学校定期举行社团成果展示、评比和竞赛,推动各类活动的蓬勃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德育人者,必先以德育己,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将参与和指导学生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教师要自觉提高知识层次,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积极做到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增强自身的凝聚力。通过共同实践,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对学生“倾之以爱,导之以行,规之以范”,诱发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爱,从而热爱教师所教的科目,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取得好成绩,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奋斗目标。需要所有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潜心钻研,努力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贴近时代发展的脉搏,摆脱关起门来进行死板教育的旧模式,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学校教育特点的新路子。这是解决当前学校活动单一,校园文化单调,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所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手脑并重”的学校社团活动,是农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长久之计。
(特约编辑 斯 陌)
[关键词]教育现状;社团活动;现代语文教学;实效性;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71-02
当前,本地区农村教育中潜藏着一股暗流,即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不求上进,忽略平时学习过程的积累,自律性差,缺乏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与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甚至有些学生每天到校后茫然不知所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这种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长此以往,还导致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效果的严重滑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力求多方位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3年的尝试,学校创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在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农村学校乡村少年宫的专项资金和我校的有效资源,建立了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26个社团组织。学校社团分为专业型与非专业型两种。一种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社团,用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例如,“化学与生活”“身边的物理”“晨曦文学”等社团。另一种是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社团,用来突出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专长,例如,“球类”“棋艺”“舞蹈”等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教务处的有效监督和引导下,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涵盖所有在校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活动,弥补由于课堂有限的时间与范围导致的仅有少数人参与课程实践的不足。使每名学生都可以在他选择的那个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调动起每个人的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改变以往学生在校课余时间盲目涣散、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情感激荡起来,手脚忙碌起来,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一、能够达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目的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找到兴趣的共同点,激发起学生探索某一领域的激情,兴趣高昂的学生就如同被引进一個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自由翱翔,深入探索,往往能够爆发出令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取得我们难以想象的学习效果。比如,以班或兴趣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办校刊(《晨曦文学》)、校园广播站等,锻炼他们自觉学习时事的积极性,在剪辑选取材料中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在渐进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分析判断力。通过班级和团体之间的竞赛评比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以此类推,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育竞技之美,在科技实验活动中把课堂上接受的文化知识加以消化和吸收,在书法绘画、艺术表演时领悟境界之美,展示各自的青春风采。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令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良好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和协作能力。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新时期校园风貌
放而不乱的教学机制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着“教”和“学”同步成长,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教与学培养模式,显示了新时期知识形态的蓬勃朝气。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提供多样平台,亲自带领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情谊,缩短师生的距离,减少课堂矛盾,形成民主和谐、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新的教育体系下,更应倾力营造“亲其师”的渠道,在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传达知识信息,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成熟的魅力。在生动的活动实践中,贯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德育原则,形成民主和谐、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创设优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
全方位、多信息的社会环境,要求教师把知识的触角不断延伸到课堂以外,学生思维方式与对知识的需求也已经被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外压型”书本教学方式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内诱型”综合教学方式所取代。所谓“内诱型”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外界良性信息的直接刺激,引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动机与追求,从根本上把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我要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投入精力,把功夫下在开展好各种社团活动上。例如,语文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朗读活动,利用朗读使学生做到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在朗读课文时,逐一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启发他们注意音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速度适中,高低和谐,进而有意识地教给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发音方式,让男生的发音具有磁性而不震耳,使女生的发音甜美、悦耳。朗读训练既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主人。通过这种课堂内外的衔接与互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还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互为补充,彼此激励,积极拓展各自的优点,培养和提高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四、促进课程结构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手段
建立规范化的多种社团,形成一整套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活动体系,教师还必须从优化学校管理、改善课程结构等方面入手加以保障和实施。
1.坚持“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人人参加、学做结合、任其表现、鼓励创新”的原则,保证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内容有效实施。组织发动、指导帮助、收集素材、展评表彰,都必须做到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实实在在抓落实,将活动质量一步步提高。
2.针对教学需求,大胆创立新型教学模式,学校筹建高标准的航模室、机器人室等,保证学生每周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学校定期举行社团成果展示、评比和竞赛,推动各类活动的蓬勃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德育人者,必先以德育己,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将参与和指导学生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教师要自觉提高知识层次,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积极做到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增强自身的凝聚力。通过共同实践,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对学生“倾之以爱,导之以行,规之以范”,诱发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爱,从而热爱教师所教的科目,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取得好成绩,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奋斗目标。需要所有教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潜心钻研,努力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贴近时代发展的脉搏,摆脱关起门来进行死板教育的旧模式,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学校教育特点的新路子。这是解决当前学校活动单一,校园文化单调,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所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手脑并重”的学校社团活动,是农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长久之计。
(特约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