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功能性阅读是把阅读作为有效的学习手段,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四个方面。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仅靠语文课堂上的些微指导与训练已无法满足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与发展的需求。本文作者从丰富实用性文本的数量、改变课堂教学的学习倾向、充分发掘阅读指导课的作用、利用课外阅读的良性影响、巧妙利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探究了小学阶段提高功能性閱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阶段 功能性阅读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09-02
一、功能性阅读的定义
美国哈里斯把阅读技能技巧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和功能性阅读。
发展性阅读是以学会阅读、发展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基本技能为目的的阅读;消遣性阅读是指阅读行为不带有目的,纯粹只是因为兴趣爱好或是消磨时间;而功能性阅读是把阅读作为有效的学习手段,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四个方面。
二、功能性阅读的意义
在如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功能性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PISA中以获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为指标测评阅读能力;PIRLS以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为评价指标。可见,都倾向于阅读的实用价值。而我国传统阅读能力要素一般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主要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在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散落了一些对于阅读能力的描述和要求,但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阅读能力发展的指标,其中涉及功能性阅读能力的只有6条。显然,仅靠语文课堂上的些微指导与训练已无法满足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功能性阅读能力的策略
小学阶段,如何在课堂内外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并不是给语文课“增负”,而恰恰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职能。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丰富实用性文本的数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本无疑是培养与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抓手。而“实用性文本”,主要包括新闻、人物传记、科普文章等,是培养学生功能性阅读能力的最佳选材。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实用性文本所占选文的比例很低。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实用性文本只有第20课《金字塔》以及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相关阅读材料。选文类型的单一会影响到学生某种阅读经验的缺失,而阅读经验的缺失将可能带来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均衡发展。
然而,近两年,区统考试卷中多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和说明性文章的考查,可见对学生功能性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视。因而,我们不能单单只是依靠教材,而应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实用性文本的数量供学生阅读。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习作策略单元“学写说明文”中,可以增加一至两篇说明植物的说明文,在习作例文中可以增加包含图片、图表等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时设计如下的表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通过小组汇报来表达,切实提高学生提取、概括、理解信息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学习倾向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的公开课,执教篇目是《太阳》,这是一篇说明文。执教老师在课上不断强调哪些句子包含了哪些说明方法是常考点,甚至在赏析句子时,不断要求学生按照答题的“模板”去复述“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怎么样地写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说明文语言文字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然而学生可能记住了标准答案,能在考试时从容面对相似题型,但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有得到提高吗?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只懂得“按题索骥”地去提取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与语文老师对待实用性文本“没什么内容可挖掘的、考得不多、会答题就行”的态度有关系,因而语文老师必须改变对实用性文本和功能性阅读能力的认知,改变课堂教学的学习倾向。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少一些讲授,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把课堂还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利于发展学生提取、概括、理解、评价信息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读,充分地说。
(三)充分发掘阅读指导课的作用
我们将一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分为读前导读、读中指导、读后交流几个课型,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落实对功能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比如读前导读课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要阅读的书籍的资料,整理成书籍介绍单;读中指导课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书籍的内容,可以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书中情节,可以针对所读内容质疑,将问题汇总成阅读单进行讨论等;读后交流课可以引导交流认识、理解、体会,可以就某个人物形象或写作背景或故事情节或写作手法等进行评价,可以写读后感或制作书评、海报进行展示等。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提高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也将非常有帮助。
(四)利用课外阅读的良性影响
卓有成效的阅读一定是课内与课外的相互配合的结果,有了阅读指导课的引导,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把学生的阅读指向更广阔的空间,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导课一周一节,时间短,频率低,只能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引,而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这个劣势。首先,我们要多向学生推荐科普类、传记类等以实用性文本为文体的书籍,不能只是阅读文学类书籍;其次,课外阅读也要有指导,可以通过设计阅读作业或整本书阅读手册来实现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阅读质量的把握;再次,课外阅读要长期坚持。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要让学生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最后,课外阅读也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比如“阅读之星”的评比、“书香家庭”的评比,还可以定期召开“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之类的活动鼓励分享,形成人人爱阅读的氛围。学生最终会在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相应地,功能性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五)巧妙利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计并安排丰富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有些活动就可以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搜集广告宣传单找错字”“搜集整理资料,学写研究性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自己的所需并加以整理,如何按照研究性报告的格式进行仿写;在《扁鹊治病》一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样给蔡桓公开具一份诊断说明书?又会给他开一张什么样的药方?学生要完成这项实践活动就必须先去探究,弄明白诊断说明书和药方的格式、内容、写法;还比如读完四大名著,请学生按照《史记》的写法给四大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写一份自传等。这样的活动,设计初衷就是指向功能性阅读能力的,因此,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与理解和评价信息的能力都将有所提升。
小学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于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新策略、新方法,建立新的阅读观、阅读理念,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由飞翔。
[ 参 考 文 献 ]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127-2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5.
[3]何海龙.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2013,04:113.
【关键词】 小学阶段 功能性阅读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09-02
一、功能性阅读的定义
美国哈里斯把阅读技能技巧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和功能性阅读。
发展性阅读是以学会阅读、发展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基本技能为目的的阅读;消遣性阅读是指阅读行为不带有目的,纯粹只是因为兴趣爱好或是消磨时间;而功能性阅读是把阅读作为有效的学习手段,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四个方面。
二、功能性阅读的意义
在如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功能性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PISA中以获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为指标测评阅读能力;PIRLS以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为评价指标。可见,都倾向于阅读的实用价值。而我国传统阅读能力要素一般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主要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在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散落了一些对于阅读能力的描述和要求,但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阅读能力发展的指标,其中涉及功能性阅读能力的只有6条。显然,仅靠语文课堂上的些微指导与训练已无法满足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功能性阅读能力的策略
小学阶段,如何在课堂内外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并不是给语文课“增负”,而恰恰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职能。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丰富实用性文本的数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本无疑是培养与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抓手。而“实用性文本”,主要包括新闻、人物传记、科普文章等,是培养学生功能性阅读能力的最佳选材。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实用性文本所占选文的比例很低。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实用性文本只有第20课《金字塔》以及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相关阅读材料。选文类型的单一会影响到学生某种阅读经验的缺失,而阅读经验的缺失将可能带来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均衡发展。
然而,近两年,区统考试卷中多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和说明性文章的考查,可见对学生功能性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视。因而,我们不能单单只是依靠教材,而应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实用性文本的数量供学生阅读。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习作策略单元“学写说明文”中,可以增加一至两篇说明植物的说明文,在习作例文中可以增加包含图片、图表等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时设计如下的表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通过小组汇报来表达,切实提高学生提取、概括、理解信息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学习倾向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的公开课,执教篇目是《太阳》,这是一篇说明文。执教老师在课上不断强调哪些句子包含了哪些说明方法是常考点,甚至在赏析句子时,不断要求学生按照答题的“模板”去复述“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怎么样地写出了太阳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说明文语言文字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然而学生可能记住了标准答案,能在考试时从容面对相似题型,但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有得到提高吗?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只懂得“按题索骥”地去提取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与语文老师对待实用性文本“没什么内容可挖掘的、考得不多、会答题就行”的态度有关系,因而语文老师必须改变对实用性文本和功能性阅读能力的认知,改变课堂教学的学习倾向。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少一些讲授,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把课堂还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利于发展学生提取、概括、理解、评价信息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读,充分地说。
(三)充分发掘阅读指导课的作用
我们将一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分为读前导读、读中指导、读后交流几个课型,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落实对功能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比如读前导读课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要阅读的书籍的资料,整理成书籍介绍单;读中指导课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书籍的内容,可以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书中情节,可以针对所读内容质疑,将问题汇总成阅读单进行讨论等;读后交流课可以引导交流认识、理解、体会,可以就某个人物形象或写作背景或故事情节或写作手法等进行评价,可以写读后感或制作书评、海报进行展示等。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提高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也将非常有帮助。
(四)利用课外阅读的良性影响
卓有成效的阅读一定是课内与课外的相互配合的结果,有了阅读指导课的引导,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把学生的阅读指向更广阔的空间,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导课一周一节,时间短,频率低,只能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引,而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这个劣势。首先,我们要多向学生推荐科普类、传记类等以实用性文本为文体的书籍,不能只是阅读文学类书籍;其次,课外阅读也要有指导,可以通过设计阅读作业或整本书阅读手册来实现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阅读质量的把握;再次,课外阅读要长期坚持。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要让学生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最后,课外阅读也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比如“阅读之星”的评比、“书香家庭”的评比,还可以定期召开“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之类的活动鼓励分享,形成人人爱阅读的氛围。学生最终会在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相应地,功能性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五)巧妙利用语文学科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计并安排丰富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有些活动就可以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搜集广告宣传单找错字”“搜集整理资料,学写研究性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自己的所需并加以整理,如何按照研究性报告的格式进行仿写;在《扁鹊治病》一课,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样给蔡桓公开具一份诊断说明书?又会给他开一张什么样的药方?学生要完成这项实践活动就必须先去探究,弄明白诊断说明书和药方的格式、内容、写法;还比如读完四大名著,请学生按照《史记》的写法给四大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写一份自传等。这样的活动,设计初衷就是指向功能性阅读能力的,因此,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与理解和评价信息的能力都将有所提升。
小学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于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新策略、新方法,建立新的阅读观、阅读理念,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由飞翔。
[ 参 考 文 献 ]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127-2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5.
[3]何海龙.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2013,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