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深度学习为背景的小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的语文经验,让学生能够深入介入学习;其次,要通过连续追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再次,要通过适当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样,才能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目前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过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字的解读,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向课文的深处去漫溯,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仅仅局限在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上。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浅表性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只有带着学生真正走进文章的核心,去与作者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生成新的語文知识与能力,它也是语文教学高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激活经验,让学生深度介入
要想让学生真正去深入学习,那么它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对深度学习感兴趣,有一种想学习的欲望。所以,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度介入学习,他们才能主动打开思维,去思考,他们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争鸣,才能进行高效的讨论,并进行深度的学习。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外围的氛围创设固然重要,学生对将要展开的新知识的学习是否具有一定的语文经验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新知识束手无策,那么他们也提不起兴趣来;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能够自主处理的经验,那么,他们才能把兴趣落实到行动当中来,才能让活动高效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学习。从“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介绍了几个洞?每一个洞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来抓住这些特征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桂林山水》已经掌握了这些深度学习策略,已经具备了学习这一课的前经验,也知道如何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答案来。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够有次序,有深度,无论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参与面,还是他们小组探究的深度、对文字的批判性理解,都具有很深的价值思考在里面。
二、连续追问,让学生深度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是真正地投入到深度思考之中,这与我们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很大关系,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怀疑态度时,才能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让他们的学习行为有效。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我们就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能够一层层地剥开文本表层,去寻找文字所蕴含的、看不见的知识与思想。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表层到深入,才能让他们的语文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才能让他们的学习从文字学习走向内容学习。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连续追问,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并能够感悟到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情感与价值观,并能够梳理出这一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第一个问题,走进父亲的心里:“当别人都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而你为什么坚持一定要挖呀?”这一问,让学生迅速把思维转移到父亲的内心上来。从课文的前面文字中,学生感受到的都是因为地震,人们那种悲痛欲绝的情感,但是很少有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坚信,从而感受到为什么父亲从一开始的痛哭到想起经常与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情感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让父亲坚定了儿子一定还活着、自己一定会与儿子在一起的信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追问,较好地把自己的阅读情感从悲痛升华到了信仰层面上来。
第二个问题是:“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对父与子是无比的了不起?”这一个问题是对前面一个问题的追问,课文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一个文字来强调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所以,这一问,就让学生把思维再一起融进文本之中,去解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父子情。
第三个问题是:“当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时,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再推向更深处,通过父与子的对话,来解读父亲对儿子的爱与父亲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巨大精神,把文本解读推向更高层次。
三、适当引导,让学生深度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但是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对某些文字的理解与解读,或者说对课文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往往会具有局限性,甚至会出现误区,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深度思考。所以,在深度学习理念背景下,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引导来让学生对所学新内容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能力与语文思想。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想真正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度思考,我们教师就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做朋友,保持一颗童心,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不一样精彩。
总之,深度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有效、更高效。
【作者单位:诏安县深桥中心郭寮小学 福建】
目前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过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字的解读,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向课文的深处去漫溯,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仅仅局限在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上。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浅表性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只有带着学生真正走进文章的核心,去与作者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生成新的語文知识与能力,它也是语文教学高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激活经验,让学生深度介入
要想让学生真正去深入学习,那么它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对深度学习感兴趣,有一种想学习的欲望。所以,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才能让学生深度介入学习,他们才能主动打开思维,去思考,他们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争鸣,才能进行高效的讨论,并进行深度的学习。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外围的氛围创设固然重要,学生对将要展开的新知识的学习是否具有一定的语文经验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新知识束手无策,那么他们也提不起兴趣来;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能够自主处理的经验,那么,他们才能把兴趣落实到行动当中来,才能让活动高效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学习。从“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介绍了几个洞?每一个洞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来抓住这些特征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桂林山水》已经掌握了这些深度学习策略,已经具备了学习这一课的前经验,也知道如何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答案来。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够有次序,有深度,无论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参与面,还是他们小组探究的深度、对文字的批判性理解,都具有很深的价值思考在里面。
二、连续追问,让学生深度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是真正地投入到深度思考之中,这与我们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有很大关系,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怀疑态度时,才能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让他们的学习行为有效。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我们就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能够一层层地剥开文本表层,去寻找文字所蕴含的、看不见的知识与思想。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表层到深入,才能让他们的语文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才能让他们的学习从文字学习走向内容学习。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连续追问,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并能够感悟到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情感与价值观,并能够梳理出这一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第一个问题,走进父亲的心里:“当别人都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而你为什么坚持一定要挖呀?”这一问,让学生迅速把思维转移到父亲的内心上来。从课文的前面文字中,学生感受到的都是因为地震,人们那种悲痛欲绝的情感,但是很少有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坚信,从而感受到为什么父亲从一开始的痛哭到想起经常与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情感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让父亲坚定了儿子一定还活着、自己一定会与儿子在一起的信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追问,较好地把自己的阅读情感从悲痛升华到了信仰层面上来。
第二个问题是:“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对父与子是无比的了不起?”这一个问题是对前面一个问题的追问,课文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一个文字来强调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所以,这一问,就让学生把思维再一起融进文本之中,去解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父子情。
第三个问题是:“当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时,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再推向更深处,通过父与子的对话,来解读父亲对儿子的爱与父亲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巨大精神,把文本解读推向更高层次。
三、适当引导,让学生深度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但是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对某些文字的理解与解读,或者说对课文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往往会具有局限性,甚至会出现误区,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深度思考。所以,在深度学习理念背景下,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引导来让学生对所学新内容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能力与语文思想。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想真正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度思考,我们教师就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做朋友,保持一颗童心,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不一样精彩。
总之,深度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有效、更高效。
【作者单位:诏安县深桥中心郭寮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