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脑的大脑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解决的是企业大脑的问题。换句话说,BI项目的所有者是企业的一把手。
  以前有些企业做BI,企业的老总是被动的接受数据,需要的和不需要的数据都要接受,而且那些数据报表都是静态的。实际上,企业的大脑——老总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通常关心三个层面上的数据:成本、利润和现金流。传统的做法可能是当他们需要得到这些数据信息时,就会要求企业的IT人员到数据库中搜索。因而他们最终得到的数据要么是滞后的,要么就是没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数据报表对于决策者们来说效用不是很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集团化的大型企业。如果通过BI系统实现数据及时有效的汇总,会对企业老总们的决策起到很有效的支持作用。再看中小型企业,他们通常是一种集约式的经营方式,企业的规模和产品线没有那么复杂和丰富,这种企业的管理层通常希望通过BI达到战略执行的目的,就是把企业的战略能够具体化到每一笔他所关心的业务。所以BI咨询说到底就是解决企业大脑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因为他们关心,所以需要BI咨询帮助解决。
  如果BI系统上线成功的话,势必会改变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促进业务发展,产生价值。我认为最成功的BI系统应该是一个在线执行系统,成功实施BI系统的公司,它的员工应该会将使用BI作为一种习惯。
  在国外的某些咨询公司都有一些现成的公式,来计算信息化咨询项目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一个量化的过程。但是目前在中国的信息化咨询行业里,这种量化的公式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在企业做了一个BI系统对企业产生了多大的价值,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有一点,BI咨询项目和ERP项目有所不同,企业上完ERP系统之后,项目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没有那么快就体现出来,或者这种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BI项目不同,BI系统涉及到的数据是已存在的,数据不是信息,数据通过BI系统从而变成信息。实际上来源于企业各个层面的大量数据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是没有直接价值的,或者说企业的高层不需要知道ERP系统下所有数据中的数据。
  首先,我认为ERP和BI系统之间有一个补充和互动的关系,如果没有ERP系统的基础,BI系统很难有很规范的数据基础。企业的ERP系统可以形成比较规范化的数据库和流程,基于这些数据,BI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个数据在不同层级间的互动通道。那么,是不是没有ERP企业就不能够上BI系统呢?答案是否定的。像那种集团控股企业,他们通常没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部门,但是他们非常关心集团下属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销售情况,这种类型的企业不需要ERP系统作基础,BI系统就可以解决问题。另一类企业是江浙企业,这类企业有个特点,规模不是特别大,组织结构不是那么规范,多数是家族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有,但是没有那么复杂,根据他们的状况上一套ERP系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通过直接实施BI项目帮助他们实现数据的整合。所以,BI与ERP关系是紧密的,但是没有ERP系统,BI同样可以实现它的功能和价值。BI系统提供给企业一把手的数据信息最终是对管理决策起到助理作用的,当然也会有人怀疑某些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怀疑主要是因为数据信息的不互动。而BI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信息的互动,保证数据的及时有效,也就解决了他们的困惑。当然,BI系统只是工具,它不可能取代企业大脑——一把手的地位。
  现在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从系统到高层管理者之间的通道没有打通,而BI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所说的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带来的价值无法量化或者不明显,主要是因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没有体会到这个价值。而BI系统可以直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价值所在,企业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BI系统管理者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与他相关联的信息,这就是这个系统对他产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否可以量化并不是很重要。现在企业老板通常觉得比较困惑的还有一个人力资源问题,合适的岗位找到具有合适能力的人通常是很困难的事情。通过BI系统,将公司战略性的数据报表按照不同层级进行细化,每个部门的每个职位都可以及时了解到这个岗位上的人员有必要了解的数据报表,从而帮助各层级上的工作人员进行决策和执行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据,至于结果如何也要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定。
  目前中国企业对于BI的认识可能还处在“数据报表”的层面,还没有认识到根据BI系统生成的有价值的数据来帮助企业高层进行决策。BI系统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如果单单是数据报表的展现,就只是单方向的数据信息的传递,管理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数据信息,只有产生互动,BI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我们希望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把企业中海量的数据细化,形成有用的信息,并且把BI系统建设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系统,而非一个摆设。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咨询项目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系统而已,而是让企业能够真正的看到项目实施后的效果。
其他文献
入世五年IT业发生巨变,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5周年的纪念日。对于信息产业来说,5年来的变化非常大:我国平均每年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目前中国的电话用户已达到8.2亿户,居世界第一;其中固定电话3.7亿户,是2001年的两倍,移动电话4.5亿户,是2001年的3倍;互联网用户突破1.2亿户,是2001年的4倍;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5200亿美元,是200
期刊
公司产品热销、产销量逐年翻番、销售毛利率颇高,相信也没有其他人为因素,可为什么资金老是紧张呢?  资金是什么?有些时候,例如在我们谈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时,资金可能包含以货币形式描述的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不同形态的资产与负债信息。但在研究资金管理时,资金仅指以货币状态存在的资产,如现金与现金等价物。  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说过:假定一项新创风险事业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并且
期刊
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定制;他们集市场销售、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售后服务于一体,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能力。研发型企业生产制造作为其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如图1),该如何将研究成果和知识积累转化成产品,体现其知识型企业的研发价值?      研發型企业的生产制造特点    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研发型企业的生产制造多以项目为主,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专项的研发和生产,生
期刊
第一次接触《AMT前沿论丛》是因公司曾邀请AMT王玉荣等顾问为我们流程改进人员做流程优化理念、方法及工具方面的培训,王老师将当期《AMT前沿论丛》作为奖品发给优胜的培训小组,同事们翻看、传阅,都很喜欢这本讲述企业管理人员自己故事的期刊。此后我就时时关注这本期刊,因为专门从事企业质量管理、流程管理方面的工作,实际工作中不断面对各类管理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甚至困惑阅读《AMT前沿论丛》,每次都能产生一
期刊
畅享·焦点  本月最集中的焦点莫过于萦绕在整个站点的节日气氛。对了,梦幻般的圣诞节来临了,接受畅享的祝福吧!  关于圣诞节的活动也层出不穷,论坛特别开辟出“圣诞专区”,让大家在这里欢乐圣诞。送祝福的人不少:  共建许愿树  圣诞祝福莲连看  是该庆祝一下了  送金币的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  祝大家圣诞快乐,金币罗罗咯!  得越高得到越多,大版主疯狂送币中  如果你错过了送祝福,也错过了收金币。那么
期刊
2006年转眼就要过去了,这样的岁末年终,当人们都忙着数落自己一年来收获的知识、幸福和成就感之时,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却在为一个新的开始而努力。今天,会议室里一改往日的冷清感,甚至座无虚席,一场以质管员为主体的“院项目管理系统(PMS)学习与实践”培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会场里热烈的讨论和提问正是来自这些工作在企业研发部门一线的质管员们。现在,作为每个部门协助科技发展部组织落实部门
期刊
尽管预算制度有很多的弊端,但抛弃年度预算依然是个耸人听闻的想法。  用美国标准看,摒弃预算化(going budgetless)依然是一个激进的想法,但更多的欧洲公司正打破传统的羁缚从而变得更加以业绩为驱动。    正在消失的预算    预算在以前被认为是一个很难避免的灾难。因为在制定预算时,很少有公司基于战略或实际情况来建立人为的时间表,不灵活也不能促进业绩改进。尽管预算漏洞百出,但太多的东西系
期刊
CIO肩负规划战略蓝图、鼓舞士气、达成目标的责任。然而,在利用“博客”达成意图之前必须明确一些基本问题。    一则由GIO的网络日志引发的故事    一位在金融行业享有盛名且有些自负的CIO,为了鼓舞他领导的团队,打算以网络日志的方式加强和员工的沟通。  于是,他通过BlackBerry无线PDA开始随时随地发布日志,例如机场的休息室,酒店甚至在CIO会议上。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将所有想法都在日
期刊
员工的新老交替中总会出现一些令领导骑虎难下的矛盾,怎样化解矛盾,让两者都感到舒服呢?  事实上,方总说的情况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全世界的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公司发展之初,一批老员工加入进来,之后这批老员工为了公司的发展兢兢业业,应该说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和成长起来。  但是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并不代表公司真正走向了成熟,为此企业需要重新认识
期刊
无论淡季旺季,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到知识管理实施当中绝非易事,如何利用知识管理让营销业绩保持持续增长呢?  即使是在销售旺季,说服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规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反而在销售淡季,员工们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所知。  三年前,当服装零售和分销商——动力公司开始进行知识管理时,发生了数次各种形式的抵制活动,原因很简单:首先,其1000多家连锁店的大多数员工以前在工作中从来没有使用过电脑,现在为了使用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