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年到2012年,从8个拓荒者到1000多名志同道合者,从在建材市场探索机会,到成为建筑墙体节能行业的领跑者……
抓住了中国市场的绿色机遇,让思诺恩科技公司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那么,思诺恩的故事对其他创业者将有怎样的启示?
方向,在“无用之物”上
2001年,青年小伙儿杨景全来到北京。这位后来的思诺恩科技公司董事长,在当时对于绿色经济还很懵懂,“当时没考虑到那么多,那时哪知道低碳的概念?”11年后的今天,杨景全对《中外管理》坦白地回忆当时的状态。
是啊,那时的杨景全确实是个“全面手”——2003年3月8日,思诺恩科技公司成立时,做的产品有外墙保温、有涂料、有地热、有门窗、还有砖。
不过逐渐地,杨景全对整个行业状况和自己的发展规划已经有了眉目。“做产品的过程里,发现其它传统行业成本高,但是生产砌块砖,却属于废物利用的领域:用建筑垃圾、粉煤灰、炉渣作原料就可以。废物利用,既环保又利国利民,而且原材料成本还比较低,这事靠谱!”他说。
杨景全发现的这个市场空当,当时在原材料成本上的优势几乎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粉煤灰从电厂出来就放到山沟里,满山沟都是!炉渣、钢渣被风一吹,灰尘漫山遍野。当时的粉煤灰不仅不要钱,杨景全他们从电厂往外拉,还能拿到5元的补偿。后来拉多了,人家醒过味儿来,开始要价了,涨到10块钱1吨,再后来成了总包给别人再往外卖,1吨粉煤灰50~60元。但即便这样,也大有发展空间。
探索到这个份上,杨景全对公司的未来方向已经开始明了。
“最不看好”中有最大机遇
公司不能多元化,不能像小公司,这就是杨景全当时对思诺恩的定位,而机会就在“别人最不看好”的小行业里——因为之前参与的涂料、门窗都算是大行业,而生产砖谁都瞧不起,是最基础的行业。“我说那咱们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做,就选择砌块砖!”杨景全拍板。
这并不是杨景全拍脑门想出来的定位,之前他曾带着一个业务员花了3个月时间考察北京周边的厂家,当时北京周边的四大砖厂都是他的重点考察对象。
这一考察,杨景全把整个市场的行情摸得更为清楚:“当时砌块砖不被市场认可,还是用传统红砖多,但毕竟取缔红砖是大趋势。”这样看来,砌块砖的未来市场是有的。
更利好的消息是,思诺恩打算做的新型砌块砖尽管价格高,但比起传统红砖、加气砖、普通砌块砖,却能给施工单位降低20%~30%的综合成本。因为普通红砖两面要各抹1公分的灰,外面还要有其它处理,而新型砌块砖两面都不用抹灰、加板,砌速还快,能大大缩短工期。从综合造价看,优势不言自明。更何况,当时外墙保温是思诺恩的独家特色。
市场摸到这种地步,属于思诺恩的商业机会确实已经凸显在面前。但是,杨景全的创业还有硬仗要在后面打。
用“标准”甩开对手
确立了方向,杨景全开始铺开摊子、广纳人才。但是做到了2004年,他却发现,思诺恩当时生产的、直接用来砌墙的承重砌块砖,没被北京市场认可,而且北京周边的四大主要厂家,也开始供应承重砌块砖,价格战由此开始。这下,杨景全头疼了。
2004年3月4日,他把华北地区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的重量级专家请到了公司“会诊”——这一天对于杨景全的意义重大,以至于至今他仍能清晰地记得具体日期。
“当时我还没有资格说话,在下面听着,反映市场情况:承重砌块砖市场不认,但轻量级砌块砖成本很高,怎么办?结果专家回答:那你赶紧提高标准吧,这样小设备就打不了!”
是呀,标准提高,生产强度更高的产品,能做的企业就很少了。但成本也上去了,建筑企业愿意采用吗?
早已熟悉了建筑行业的杨景全明白,在这个行业,越往下越强调成本,越往上越看重质量。尽管承包企业通常强调的是成本,但开发商其实都是要求质量的,而如果是类似于医院、学校这些国家投资项目,计较的更不是成本,而是质量。
杨景全由此想到了破解办法:自上而下调整标准,相应的各项目工程预算也会调整。
随后,思诺恩的工作人员找到设计院,告诉他们工程设计可以实现的更高标准是什么,得到他们的认可。然后随着工程预算的相应提高,思诺恩也开始做施工单位的工作:虽然工程造价提高了,但是思诺恩会尽量把他们的进价降低。这样,工程总包的积极性也有了。
行业标准拉锯战
只花了一年时间,到2005年,思诺恩基本颠覆了整个行业的标准,从强度标准到节能的设计标准都提高了,思诺恩还主动提出节能50%,把行业节能标准提高了3%~5%。
通过标准之战,思诺恩终于给自己化废为宝的环保产品杀开了一条血路。
但接下来的发展也让杨景全头大:思诺恩订了标准,推开市场,但只要市场需求一出现,其它厂家就跟上来,于是思诺恩还得提高标准。这让思诺恩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但这样几年的拉锯战下来,思诺恩的建筑节能标准已经从50%提高到了65%,比第一次建立标准时提高了15%。思诺恩也生生被竞争逼成了“建筑墙体节能行业的领跑者”。虽有这样的市场压力,谁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呢?
几年时间,思诺恩从生产普通砌块砖到节能保温砌块砖,再到思诺恩建筑墙体节能系统,杨景全集中火力于一点,运足了力道,真正把化废为宝这件事做深,并在2008年成了这个行业在北京的第一名,成为建筑墙体节能行业最早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不过,杨景全最看重的商业机会其实还在后面。
环保市场,要“从上而下”开拓
估计很多人还记得去年底国务院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时,不得以拉闸限电简单应付!可见政策上给各地方的节能减排压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是的,这就是商业机遇。杨景全说,干我们这行不光要考虑成本,更要考虑国家政策,各地节能减排是有硬性指标的,政府也需要做出政绩来。
而思诺恩的推广却一直有个独到的地方:多数企业展开市场推广工作,常是先从消费者做起,但思诺恩推广建筑节能系统的时候,却是从各个省级政府开始,从上往下做工作。
“不过这绝不是兜售产品。”杨景全对《中外管理》解释道,“因为政府有节能减排指标,政府也希望有更多环保产品出现。”思诺恩通过与政府的主动交流,让政府知道能够实现的节能减排标准有哪些,政府再通过对社会管理的要求,提出新的节能标准。
“我们先做政府的工作,他们认为有社会价值,定出标准,企业就开始往下推广,否则施工单位不会太多考虑节能的问题。”这被杨景全比喻成:先空中作战,再派地面部队。这样的策略,让思诺恩的建筑墙体节能系统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各个省市。
不光考虑成本,也考虑国家政策,这就是思诺恩绿色产品的拓展之道。
绿色“正能量”的感染力
不过按杨景全介绍,标准之战只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卖产品,第二阶段卖标准,第三阶段一定是卖理念、卖文化了。”
这个文化,被杨景全概括成“正能量”。“我们的销售人员一进工地,肯定告诉对方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卖砖的。然后卖的是什么砖呢?是高标准节能65%的砖。对于权威标准人们还是相信的。但最后让对方坚定与我们的合作,那就是卖文化了。”在思诺恩内部,对获得“正能量”的文化培训是非常重视的。从思诺恩的“家文化”(参见本刊今年第2期卷首语),到“约法十章”、“每日必读”,公司经常性地对每个员工“充电”。
这次《中外管理》对杨景全的采访,还未到其办公室,我们一行人就被销售人员培训的教室吸引过去了。这里的氛围实在太热烈,让人不得不驻足观察。满教室都是初来乍到的新员工,但是在对思诺恩“家文化”、社会责任、环保理念等等的学习中,显然已经被“正能量”感染。
而随后对杨景全的采访中,杨景全也说,正是因为“正能量”的感染,连他下一步的事业也有了重要突破。
原来,杨景全的家乡在黑龙江省,一次回去考察的时候,他看中了一大片山地,认为这里适合投资。但大面积包山哪有这么容易,谈了几次并未突破。后来有一次杨景全和负责此事的地方官员谈到了自己的“绿色”梦想,说到小时候在家乡最爱吃的一种鱼,现在已经没有了,爱吃的菜,有的居然也快绝迹了,都是环境污染的恶果,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家乡一片青山绿水……最终正是这些“正能量”打动了这位官员。杨景全认为,这就是善意与善意之间的感染。
如今,思诺恩已经在黑龙江建立了超大规模的生态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了“思诺恩生态系统”,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并且通过点点中国网开始建立“思诺恩IT系统”,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加盟网络,把绿色食品的销售触角深入全国各地,真正把思诺恩的绿色商机挖掘到底。
责任编辑:子荷
抓住了中国市场的绿色机遇,让思诺恩科技公司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那么,思诺恩的故事对其他创业者将有怎样的启示?
方向,在“无用之物”上
2001年,青年小伙儿杨景全来到北京。这位后来的思诺恩科技公司董事长,在当时对于绿色经济还很懵懂,“当时没考虑到那么多,那时哪知道低碳的概念?”11年后的今天,杨景全对《中外管理》坦白地回忆当时的状态。
是啊,那时的杨景全确实是个“全面手”——2003年3月8日,思诺恩科技公司成立时,做的产品有外墙保温、有涂料、有地热、有门窗、还有砖。
不过逐渐地,杨景全对整个行业状况和自己的发展规划已经有了眉目。“做产品的过程里,发现其它传统行业成本高,但是生产砌块砖,却属于废物利用的领域:用建筑垃圾、粉煤灰、炉渣作原料就可以。废物利用,既环保又利国利民,而且原材料成本还比较低,这事靠谱!”他说。
杨景全发现的这个市场空当,当时在原材料成本上的优势几乎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粉煤灰从电厂出来就放到山沟里,满山沟都是!炉渣、钢渣被风一吹,灰尘漫山遍野。当时的粉煤灰不仅不要钱,杨景全他们从电厂往外拉,还能拿到5元的补偿。后来拉多了,人家醒过味儿来,开始要价了,涨到10块钱1吨,再后来成了总包给别人再往外卖,1吨粉煤灰50~60元。但即便这样,也大有发展空间。
探索到这个份上,杨景全对公司的未来方向已经开始明了。
“最不看好”中有最大机遇
公司不能多元化,不能像小公司,这就是杨景全当时对思诺恩的定位,而机会就在“别人最不看好”的小行业里——因为之前参与的涂料、门窗都算是大行业,而生产砖谁都瞧不起,是最基础的行业。“我说那咱们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做,就选择砌块砖!”杨景全拍板。
这并不是杨景全拍脑门想出来的定位,之前他曾带着一个业务员花了3个月时间考察北京周边的厂家,当时北京周边的四大砖厂都是他的重点考察对象。
这一考察,杨景全把整个市场的行情摸得更为清楚:“当时砌块砖不被市场认可,还是用传统红砖多,但毕竟取缔红砖是大趋势。”这样看来,砌块砖的未来市场是有的。
更利好的消息是,思诺恩打算做的新型砌块砖尽管价格高,但比起传统红砖、加气砖、普通砌块砖,却能给施工单位降低20%~30%的综合成本。因为普通红砖两面要各抹1公分的灰,外面还要有其它处理,而新型砌块砖两面都不用抹灰、加板,砌速还快,能大大缩短工期。从综合造价看,优势不言自明。更何况,当时外墙保温是思诺恩的独家特色。
市场摸到这种地步,属于思诺恩的商业机会确实已经凸显在面前。但是,杨景全的创业还有硬仗要在后面打。
用“标准”甩开对手
确立了方向,杨景全开始铺开摊子、广纳人才。但是做到了2004年,他却发现,思诺恩当时生产的、直接用来砌墙的承重砌块砖,没被北京市场认可,而且北京周边的四大主要厂家,也开始供应承重砌块砖,价格战由此开始。这下,杨景全头疼了。
2004年3月4日,他把华北地区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的重量级专家请到了公司“会诊”——这一天对于杨景全的意义重大,以至于至今他仍能清晰地记得具体日期。
“当时我还没有资格说话,在下面听着,反映市场情况:承重砌块砖市场不认,但轻量级砌块砖成本很高,怎么办?结果专家回答:那你赶紧提高标准吧,这样小设备就打不了!”
是呀,标准提高,生产强度更高的产品,能做的企业就很少了。但成本也上去了,建筑企业愿意采用吗?
早已熟悉了建筑行业的杨景全明白,在这个行业,越往下越强调成本,越往上越看重质量。尽管承包企业通常强调的是成本,但开发商其实都是要求质量的,而如果是类似于医院、学校这些国家投资项目,计较的更不是成本,而是质量。
杨景全由此想到了破解办法:自上而下调整标准,相应的各项目工程预算也会调整。
随后,思诺恩的工作人员找到设计院,告诉他们工程设计可以实现的更高标准是什么,得到他们的认可。然后随着工程预算的相应提高,思诺恩也开始做施工单位的工作:虽然工程造价提高了,但是思诺恩会尽量把他们的进价降低。这样,工程总包的积极性也有了。
行业标准拉锯战
只花了一年时间,到2005年,思诺恩基本颠覆了整个行业的标准,从强度标准到节能的设计标准都提高了,思诺恩还主动提出节能50%,把行业节能标准提高了3%~5%。
通过标准之战,思诺恩终于给自己化废为宝的环保产品杀开了一条血路。
但接下来的发展也让杨景全头大:思诺恩订了标准,推开市场,但只要市场需求一出现,其它厂家就跟上来,于是思诺恩还得提高标准。这让思诺恩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但这样几年的拉锯战下来,思诺恩的建筑节能标准已经从50%提高到了65%,比第一次建立标准时提高了15%。思诺恩也生生被竞争逼成了“建筑墙体节能行业的领跑者”。虽有这样的市场压力,谁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呢?
几年时间,思诺恩从生产普通砌块砖到节能保温砌块砖,再到思诺恩建筑墙体节能系统,杨景全集中火力于一点,运足了力道,真正把化废为宝这件事做深,并在2008年成了这个行业在北京的第一名,成为建筑墙体节能行业最早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不过,杨景全最看重的商业机会其实还在后面。
环保市场,要“从上而下”开拓
估计很多人还记得去年底国务院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时,不得以拉闸限电简单应付!可见政策上给各地方的节能减排压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是的,这就是商业机遇。杨景全说,干我们这行不光要考虑成本,更要考虑国家政策,各地节能减排是有硬性指标的,政府也需要做出政绩来。
而思诺恩的推广却一直有个独到的地方:多数企业展开市场推广工作,常是先从消费者做起,但思诺恩推广建筑节能系统的时候,却是从各个省级政府开始,从上往下做工作。
“不过这绝不是兜售产品。”杨景全对《中外管理》解释道,“因为政府有节能减排指标,政府也希望有更多环保产品出现。”思诺恩通过与政府的主动交流,让政府知道能够实现的节能减排标准有哪些,政府再通过对社会管理的要求,提出新的节能标准。
“我们先做政府的工作,他们认为有社会价值,定出标准,企业就开始往下推广,否则施工单位不会太多考虑节能的问题。”这被杨景全比喻成:先空中作战,再派地面部队。这样的策略,让思诺恩的建筑墙体节能系统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各个省市。
不光考虑成本,也考虑国家政策,这就是思诺恩绿色产品的拓展之道。
绿色“正能量”的感染力
不过按杨景全介绍,标准之战只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卖产品,第二阶段卖标准,第三阶段一定是卖理念、卖文化了。”
这个文化,被杨景全概括成“正能量”。“我们的销售人员一进工地,肯定告诉对方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卖砖的。然后卖的是什么砖呢?是高标准节能65%的砖。对于权威标准人们还是相信的。但最后让对方坚定与我们的合作,那就是卖文化了。”在思诺恩内部,对获得“正能量”的文化培训是非常重视的。从思诺恩的“家文化”(参见本刊今年第2期卷首语),到“约法十章”、“每日必读”,公司经常性地对每个员工“充电”。
这次《中外管理》对杨景全的采访,还未到其办公室,我们一行人就被销售人员培训的教室吸引过去了。这里的氛围实在太热烈,让人不得不驻足观察。满教室都是初来乍到的新员工,但是在对思诺恩“家文化”、社会责任、环保理念等等的学习中,显然已经被“正能量”感染。
而随后对杨景全的采访中,杨景全也说,正是因为“正能量”的感染,连他下一步的事业也有了重要突破。
原来,杨景全的家乡在黑龙江省,一次回去考察的时候,他看中了一大片山地,认为这里适合投资。但大面积包山哪有这么容易,谈了几次并未突破。后来有一次杨景全和负责此事的地方官员谈到了自己的“绿色”梦想,说到小时候在家乡最爱吃的一种鱼,现在已经没有了,爱吃的菜,有的居然也快绝迹了,都是环境污染的恶果,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家乡一片青山绿水……最终正是这些“正能量”打动了这位官员。杨景全认为,这就是善意与善意之间的感染。
如今,思诺恩已经在黑龙江建立了超大规模的生态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了“思诺恩生态系统”,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并且通过点点中国网开始建立“思诺恩IT系统”,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加盟网络,把绿色食品的销售触角深入全国各地,真正把思诺恩的绿色商机挖掘到底。
责任编辑:子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