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新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基于课堂的常规模式、基于课堂的探究协作型模式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模式以及相关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基于课堂的常规模式下的方法
1、创设情景。正式讲解之前,设计一段引子,创造利于学生接受的情境。如进行简短的复习、提出能激发好奇心的问题以及进行某种演示等。
2、讲解新课。通过组织、界定、比较和举例等重要方法进行有效的解释。适时呈现一段文字、一个表格、一道解题过程、一幅图片、图画或一段动画片等,来传递一定的教学信息。呈现前,说明呈现的目的、与本课的关系、要注意的事项。
3、保持学生的注意。讲解和演示时,可以利用有关学习策略和动机原理来保持注意力。呈现材料时,要提示学生所要注意的对象。
4、强化例题及练习设计。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5、进行总结。讲解和演示结束时,要组织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习内容。
二、基于课堂的探究协作型模式的方法
1、教学目标分析。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高中数学学科内容有着严谨结构,此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3、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①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
②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③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要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①自主学习能力;
②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③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7、强化练习设计。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与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及意见并重新整理,进一步界定问题的性质。
3、拟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分析问题,解决任务。
4、小组合作寻找资料。
5、分析、整理,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表达研究成果。
6、教师反馈,同学评介,自我反思。
一、基于课堂的常规模式下的方法
1、创设情景。正式讲解之前,设计一段引子,创造利于学生接受的情境。如进行简短的复习、提出能激发好奇心的问题以及进行某种演示等。
2、讲解新课。通过组织、界定、比较和举例等重要方法进行有效的解释。适时呈现一段文字、一个表格、一道解题过程、一幅图片、图画或一段动画片等,来传递一定的教学信息。呈现前,说明呈现的目的、与本课的关系、要注意的事项。
3、保持学生的注意。讲解和演示时,可以利用有关学习策略和动机原理来保持注意力。呈现材料时,要提示学生所要注意的对象。
4、强化例题及练习设计。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5、进行总结。讲解和演示结束时,要组织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习内容。
二、基于课堂的探究协作型模式的方法
1、教学目标分析。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高中数学学科内容有着严谨结构,此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3、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①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
②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③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要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①自主学习能力;
②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③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7、强化练习设计。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与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及意见并重新整理,进一步界定问题的性质。
3、拟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分析问题,解决任务。
4、小组合作寻找资料。
5、分析、整理,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表达研究成果。
6、教师反馈,同学评介,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