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秧歌是由汉族农耕生活形成和发展而來。其艺术形态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承载了多元的社会文化内涵,至今依然保留了完好的汉族民间表演形态,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汉族秧歌中“伞”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道具,它具有“风调雨顺”和“庇护生活”的美好寓意。本文以“伞”作为研究汉族秧歌的切入点,首先梳理了秧歌的起源以及伞与秧歌结缘的过程,进而总结了伞在几种不同秧歌中的运用和表现,最后分析了伞在汉族秧歌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族秧歌;伞;表现形式;文化内涵
一、汉族秧歌与“伞”
1、汉族秧歌
汉族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秧歌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
2、“伞”与“秧歌”的结缘
在早期,古人最初把“伞”叫做“盖”,是用丝帛制作而成,因此又称作“缴”,直到南北朝时才有了“伞”的名称。如今“伞”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生活来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用具,它可以遮阳、挡风、避雨。然而“伞”的运用在早期的汉族秧歌文化中就早已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奇妙的结缘。在秧歌中,伞的出现也是非常常见的,我国北方许多地方的秧歌亦有伞出现。山西介休县踩街秧歌中的伞是用红绸制成,顶端有一白锡圆锥,伞柄为一根两米长的红漆木棍,伞上绣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图案,绿色丝绦缀在红伞周围。这一形状的伞又和伞头秧歌中的红罗伞十分相似。晋东南沁源县的“挑高秧歌”里,也有两个歌手,他们一人挑伞,一人摇响环,你唱我对,即兴编词,互相挑逗,越挑越高,故称挑高秧歌。此种演唱形式也和伞头秧歌极为相似。至于陕北黄河流域的大秧歌,则与伞头秧歌更为接近。所有这些使用伞的秧歌,实属同源而异流。
二、“伞”在汉族秧歌中的表现形式
1、道具之“伞”
“伞”在汉族秧歌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将“伞”作为道具运用。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布并传承着不同的“伞”秧歌的文化特色,但形式上大多表现为“执伞而舞”,并把以持有“伞”为道具的秧歌称为“伞头秧歌”。
汉族秧歌中的道具之“伞”,其样式、颜色、大小丰富多样。制作的材料一般是由塑料布、油布、绸布。在这些伞的构造中大部分伞骨是精选的淡竹,经复杂的手工使伞面收拢又回复成一支天然竹节。伞面则有油纸、花边、绸作原料,图案形式可分为刷花伞,绘画伞,绣花伞。
在“鼓子秧歌”根据不同的人物角色拿的伞的样式也不一样。一般分为插伞、扛伞、小伞、花伞,“插伞”在民间称为架子伞,又称大伞、顶伞,伞头的直径约80公分,长约110公分。“小伞”伞的直径约60公分,四周彩绸装饰,伞杆长约70公分,还有典型的有“花边伞”也很著名,它采用优质棉线,挑绣出各种纹样的伞面,伞的柄、杆、帽用高档木材精致而成,还有“花伞”其主要是在伞上装饰上各式各样的花,显得伞更加的五彩缤纷。
2、角色之“伞”
“伞”在秧歌中除了“道具”上的运用之外,还表现在角色分工上。
比如东北地区的“伞灯秧歌”。该秧歌队四五十人,扮相新奇。其核心角色是“伞头”,舞伞者,双手持伞随节奏自由而舞,多是进行步,屈腿,微颤,还可以搭上跳板,在上面“就地十八滚”。
又如山东地区的鼓子秧歌。鼓子秧歌中有“頭伞”与“花伞”之分,头伞更常呼作“丑伞”。 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头伞服饰打扮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萧的萧恩,戴黑白髯口或无髯口的都有,服饰多着深色,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肩胛骨“拨子”(此处主要指插伞派和扛伞派)。拨子用牛后腿骨做成,系铃发响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
三、“伞”在汉族秧歌中的文化内涵
1、祈年求丰
“伞”在秧歌中的出现,不单单是因为作为道具,其还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民间有各种传说。足见使用花伞的年代并不久远。黄罗伞是我国古代威严的象征,只有帝王出巡时才使用。所以秧歌队里的花伞除了作为道具使用外,亦是一种威风庄严的象征。在商河县里的秧歌中根据持伞的方式不同伞在秧歌队里的使用不独伞头秧歌,我国北方许多地方的秧歌亦有伞出现。山西介休县踩街秧歌中的伞是用红绸制成,顶端有一白锡圆锥,伞柄为一根两米长的红漆木棍,伞上绣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图案,绿色丝绦缀在红伞周围。这一形状的伞又和伞头秧歌中的红罗伞十分相似。“伞”文化在秧歌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底蕴,不只是在远古时期或古代时,至今这种文化也一直通过民间的热爱者与民间艺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播着它的艺术特色与表演的艺术价值,相信只要舞蹈的后辈们一直帮着演承下去,这个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更长远的文化流传。
2、驱鬼逐疫
伞头秧歌中的最初功能也是借“伞”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伞头秧歌就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
到目前为止,一些偏远山区,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是日落之后),还要举行送瘟仪式。“伞”文化在秧歌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底蕴,不只是在远古时期或古代时,至今这种文化也一直通过民间的热爱者与民间艺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播着它的艺术特色与表演的艺术价值,相信只要舞蹈的后辈们一直帮着演承下去,这个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更长远的文化流传。
参考文献:
[1]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和舞台风格》,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李雄飞.《说“伞头”道“秧歌”》,载于《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3]刘晓真.《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载于《北京舞蹈学院报》2004年第一期。
【关键词】:汉族秧歌;伞;表现形式;文化内涵
一、汉族秧歌与“伞”
1、汉族秧歌
汉族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秧歌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型式。
2、“伞”与“秧歌”的结缘
在早期,古人最初把“伞”叫做“盖”,是用丝帛制作而成,因此又称作“缴”,直到南北朝时才有了“伞”的名称。如今“伞”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生活来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用具,它可以遮阳、挡风、避雨。然而“伞”的运用在早期的汉族秧歌文化中就早已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奇妙的结缘。在秧歌中,伞的出现也是非常常见的,我国北方许多地方的秧歌亦有伞出现。山西介休县踩街秧歌中的伞是用红绸制成,顶端有一白锡圆锥,伞柄为一根两米长的红漆木棍,伞上绣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图案,绿色丝绦缀在红伞周围。这一形状的伞又和伞头秧歌中的红罗伞十分相似。晋东南沁源县的“挑高秧歌”里,也有两个歌手,他们一人挑伞,一人摇响环,你唱我对,即兴编词,互相挑逗,越挑越高,故称挑高秧歌。此种演唱形式也和伞头秧歌极为相似。至于陕北黄河流域的大秧歌,则与伞头秧歌更为接近。所有这些使用伞的秧歌,实属同源而异流。
二、“伞”在汉族秧歌中的表现形式
1、道具之“伞”
“伞”在汉族秧歌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将“伞”作为道具运用。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布并传承着不同的“伞”秧歌的文化特色,但形式上大多表现为“执伞而舞”,并把以持有“伞”为道具的秧歌称为“伞头秧歌”。
汉族秧歌中的道具之“伞”,其样式、颜色、大小丰富多样。制作的材料一般是由塑料布、油布、绸布。在这些伞的构造中大部分伞骨是精选的淡竹,经复杂的手工使伞面收拢又回复成一支天然竹节。伞面则有油纸、花边、绸作原料,图案形式可分为刷花伞,绘画伞,绣花伞。
在“鼓子秧歌”根据不同的人物角色拿的伞的样式也不一样。一般分为插伞、扛伞、小伞、花伞,“插伞”在民间称为架子伞,又称大伞、顶伞,伞头的直径约80公分,长约110公分。“小伞”伞的直径约60公分,四周彩绸装饰,伞杆长约70公分,还有典型的有“花边伞”也很著名,它采用优质棉线,挑绣出各种纹样的伞面,伞的柄、杆、帽用高档木材精致而成,还有“花伞”其主要是在伞上装饰上各式各样的花,显得伞更加的五彩缤纷。
2、角色之“伞”
“伞”在秧歌中除了“道具”上的运用之外,还表现在角色分工上。
比如东北地区的“伞灯秧歌”。该秧歌队四五十人,扮相新奇。其核心角色是“伞头”,舞伞者,双手持伞随节奏自由而舞,多是进行步,屈腿,微颤,还可以搭上跳板,在上面“就地十八滚”。
又如山东地区的鼓子秧歌。鼓子秧歌中有“頭伞”与“花伞”之分,头伞更常呼作“丑伞”。 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头伞服饰打扮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萧的萧恩,戴黑白髯口或无髯口的都有,服饰多着深色,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肩胛骨“拨子”(此处主要指插伞派和扛伞派)。拨子用牛后腿骨做成,系铃发响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
三、“伞”在汉族秧歌中的文化内涵
1、祈年求丰
“伞”在秧歌中的出现,不单单是因为作为道具,其还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民间有各种传说。足见使用花伞的年代并不久远。黄罗伞是我国古代威严的象征,只有帝王出巡时才使用。所以秧歌队里的花伞除了作为道具使用外,亦是一种威风庄严的象征。在商河县里的秧歌中根据持伞的方式不同伞在秧歌队里的使用不独伞头秧歌,我国北方许多地方的秧歌亦有伞出现。山西介休县踩街秧歌中的伞是用红绸制成,顶端有一白锡圆锥,伞柄为一根两米长的红漆木棍,伞上绣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图案,绿色丝绦缀在红伞周围。这一形状的伞又和伞头秧歌中的红罗伞十分相似。“伞”文化在秧歌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底蕴,不只是在远古时期或古代时,至今这种文化也一直通过民间的热爱者与民间艺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播着它的艺术特色与表演的艺术价值,相信只要舞蹈的后辈们一直帮着演承下去,这个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更长远的文化流传。
2、驱鬼逐疫
伞头秧歌中的最初功能也是借“伞”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歌舞的目的是娱神祈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秧歌的娱神功能愈来愈淡化,娱人的目的愈来愈明显,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伞头秧歌就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
到目前为止,一些偏远山区,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秧歌结束时(一般都是日落之后),还要举行送瘟仪式。“伞”文化在秧歌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底蕴,不只是在远古时期或古代时,至今这种文化也一直通过民间的热爱者与民间艺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播着它的艺术特色与表演的艺术价值,相信只要舞蹈的后辈们一直帮着演承下去,这个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更长远的文化流传。
参考文献:
[1]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和舞台风格》,载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李雄飞.《说“伞头”道“秧歌”》,载于《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3]刘晓真.《商河鼓子秧歌文化功能的变迁与传承》,载于《北京舞蹈学院报》200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