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完善发展等四个阶段。研究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历史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9-0024-0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政治建设道路,萌芽并初步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现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政治建设主要是理论层面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探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选举的参议会制度,在政府组成上采取“三三制”的建政原则,具有更强的联合专政特征。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在农村主要由贫农团和农会逐步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过渡,在城市由军事管制体制逐步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过渡,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制度。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了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制度选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治建设的正式起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则标志着中国政治建设步入社会主义轨道。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形成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完整体系。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党和国家的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也着手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行政机构过于庞大等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从1957年起,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受“左”倾错误影响越来越严重。1959年的庐山会议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扩展到党内;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发展了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观念,改变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判断。在日益紧张的阶级斗争氛围中,政治体制彻底僵化,党政不分的领导方式越来越普遍,国家权力逐步转变为党的权力,党的机关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权力机关。党政不分导致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与经济组织的一体化,人民公社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农村基层政权合为一体,公检法各机关的职能也逐渐不复存在或弱化。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它彻底地破坏了宪法、党章和社会秩序,使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政治变成了“打倒一切”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也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病发展到极端,直接导致国家权力机关严重缺损和国家司法机关的基本瘫痪。这段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政治建设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文革”时期存在的畸形的国家政治体系,恢复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重建了党的职能部门,健全了党内集体领导制度,重新设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党内监督制约。1978年2月,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同时也恢复了国家的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分析了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集体领导制度,克服以党代政。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和退居二线制度,设立中央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作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同时也逐步加强和完善国家权力机关,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督制度。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镇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直接选举与差额选举相结合;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4.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进入了发展的又一个良好时期。这期间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发展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进展,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城市社区自治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相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并且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其中的重要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地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如何进行的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道路中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1.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根本就是把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现成的理论和经验,最终导致失败的结果。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虽然经历过挫折,但总的方向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寻找适合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变化了的形势,我们党创造了“三三制”等新的政治建设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搬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顾国情,盲目走西方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而是要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有这些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才取得的,也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相反,如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模式,或者搞“极端民主”、“纯粹民主”、“大民主”等,其结果只会葬送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前提,同时又必须面对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必须始终牢记的最大的实际。脱离了这个最大的实际,政治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2.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科学理论指南,但是它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具体理论。我们必须独立地科学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阐明中国政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并以它为理论基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理论,是适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推动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利益。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结晶,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智慧和心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思想精华,是我们党创造的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随着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这要求我们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同时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努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脚点就在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环境,我们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克服封建主义影响,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历史过程。封建主义仍然是我们党进行政治建设的主要障碍,必须克服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太长,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得极其完备;近代中国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由于这一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不意味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这一历史任务的最终完成。从历史渊源看,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近代民主的发展就是一个战胜封建君主专制的过程。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延续时间更长、体制更完备、影响更深远、危害更大。几千年的封建意识与传统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建国后,我们在政治上的失误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潜在影响有密切联系。时至今日,人们当家作主人的意识并不很强,人治的观念还上上下下起着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相去甚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背叛。封建专制历史的长期积淀和深层影响,使得批判封建主义成为贯穿于政治建设各方面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是创造性的伟大事业,面临着极其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肃清旧社会和旧制度的一切遗毒。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比消除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更困难,需要我们做长期的奋斗。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对抗,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日益扩大和巩固,并且促使政治逐步走向消亡,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逐步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是应该能够成功的。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长期的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彻底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最终建设起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追求人民民主为目标的光辉奋斗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始终是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这条道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规定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对中西方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真谛的光辉。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这条道路强调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中作出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做过的多种尝试和努力,最终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为历史所淘汰,为人民所抛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才真正实现了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国从近代以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建设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一套制度始终真实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并在人民群众的自觉推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民主保障。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把促进社会和谐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将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前进,我们必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尚庆飞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邢贲思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冯绍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秀华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9-0024-0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政治建设道路,萌芽并初步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现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政治建设主要是理论层面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探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选举的参议会制度,在政府组成上采取“三三制”的建政原则,具有更强的联合专政特征。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在农村主要由贫农团和农会逐步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过渡,在城市由军事管制体制逐步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过渡,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制度。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了新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制度选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治建设的正式起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则标志着中国政治建设步入社会主义轨道。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形成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完整体系。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党和国家的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一时期也着手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行政机构过于庞大等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从1957年起,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受“左”倾错误影响越来越严重。1959年的庐山会议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扩展到党内;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发展了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观念,改变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判断。在日益紧张的阶级斗争氛围中,政治体制彻底僵化,党政不分的领导方式越来越普遍,国家权力逐步转变为党的权力,党的机关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权力机关。党政不分导致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与经济组织的一体化,人民公社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农村基层政权合为一体,公检法各机关的职能也逐渐不复存在或弱化。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它彻底地破坏了宪法、党章和社会秩序,使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政治变成了“打倒一切”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也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病发展到极端,直接导致国家权力机关严重缺损和国家司法机关的基本瘫痪。这段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政治建设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文革”时期存在的畸形的国家政治体系,恢复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重建了党的职能部门,健全了党内集体领导制度,重新设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党内监督制约。1978年2月,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同时也恢复了国家的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分析了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集体领导制度,克服以党代政。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和退居二线制度,设立中央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作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同时也逐步加强和完善国家权力机关,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督制度。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镇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直接选举与差额选举相结合;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4.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进入了发展的又一个良好时期。这期间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发展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进展,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城市社区自治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相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并且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其中的重要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地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设如何进行的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道路中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1.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根本就是把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现成的理论和经验,最终导致失败的结果。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虽然经历过挫折,但总的方向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寻找适合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变化了的形势,我们党创造了“三三制”等新的政治建设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搬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顾国情,盲目走西方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而是要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有这些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才取得的,也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相反,如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模式,或者搞“极端民主”、“纯粹民主”、“大民主”等,其结果只会葬送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前提,同时又必须面对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必须始终牢记的最大的实际。脱离了这个最大的实际,政治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2.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科学理论指南,但是它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具体理论。我们必须独立地科学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阐明中国政治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并以它为理论基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理论,是适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推动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利益。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结晶,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智慧和心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思想精华,是我们党创造的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随着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这要求我们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同时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努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脚点就在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环境,我们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克服封建主义影响,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历史过程。封建主义仍然是我们党进行政治建设的主要障碍,必须克服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太长,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得极其完备;近代中国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由于这一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不意味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这一历史任务的最终完成。从历史渊源看,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近代民主的发展就是一个战胜封建君主专制的过程。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延续时间更长、体制更完备、影响更深远、危害更大。几千年的封建意识与传统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建国后,我们在政治上的失误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潜在影响有密切联系。时至今日,人们当家作主人的意识并不很强,人治的观念还上上下下起着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相去甚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背叛。封建专制历史的长期积淀和深层影响,使得批判封建主义成为贯穿于政治建设各方面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是创造性的伟大事业,面临着极其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肃清旧社会和旧制度的一切遗毒。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比消除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更困难,需要我们做长期的奋斗。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对抗,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日益扩大和巩固,并且促使政治逐步走向消亡,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逐步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是应该能够成功的。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长期的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彻底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最终建设起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追求人民民主为目标的光辉奋斗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始终是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这条道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规定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对中西方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真谛的光辉。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内涵丰富、体系完备。这条道路强调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中作出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做过的多种尝试和努力,最终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为历史所淘汰,为人民所抛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才真正实现了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国从近代以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建设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一套制度始终真实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并在人民群众的自觉推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民主保障。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把促进社会和谐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将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探索前进,我们必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尚庆飞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邢贲思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冯绍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