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深入体验,提升学生道德认知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348892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非常典型的具有互动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它主要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其社会行为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元素和社会价值,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打造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与体验活动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有效方式,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让学生深入实践,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与成长,让他们在思与辩中感悟明理,最终使学生个体和群体都能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道德感知与认知,促进他们思想、行为的不断发展,最终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统整多种教学方式,在情境创设中激活学生的体验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宗旨和要求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把最基本的行为规则内化为最美好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提升,促进他们个体行为不断趋于规范。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内在的体验是比较肤浅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向思维的深处迈进,使他们感受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观。
  如在教学《生死不离》时,为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灾害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给地震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中华大地各族人民为灾区人民做贡献的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受灾人与捐赠人,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感受与情怀,强化他们内在的认知,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
  二、依托丰富多彩的具体事例,在认知辨析中提升学生的自主体验
  所有的学生都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在他们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不但有良好的道德情感的滋润,而且有行为习惯的示例与指导,倘若两者之间被无情割裂,或者偏重于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就会导致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不完善,致使他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从而失去学习的意义与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在辨析实例的过程中自主且主动的发展。
  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搜集家乡的一些传统民风民俗,结果有部分学生提到在每一年中有几个时节要“烧纸钱”的风俗。在讨论中,有些学生直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迷信活动,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鬼,也没有神。”有些学生婉转地说道:“‘烧纸钱’是一种民间风俗,没有必要把它上升到迷信活动的程度。”就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此刻,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比、辨析不同场合下“烧纸钱”的行为。比如清明节,全家人来到亲人的墓前悼念、祭祖,这与为了达到某种明确目的而进行求神拜佛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比、辨析,清楚地认识到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事件中,其显示出的行为、性质和意义是有变化的,也是不同的。
  三、紧扣教学契机,在关注生成中不断升华学生的体验
  生命个体在生活中的发展过程就是他们道德的历练过程,由此来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本身就是学生个体在整合了各种知识信息、感情和价值观等因素后,把原本的真实生活展现在品德课堂中,以实现自身道德的历练。
  如在教学《父母的难处》时,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错误地认为父母非常轻松。有位学生这样说:“父母又不做作业,他们哪来的难处啊?”事实上,他的观点代表了很多学生的声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必须紧紧抓住。但是,如果教師给他们讲解大道理,他们是无法接受的,他们错误的想法也无法得到改变。因此,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回到真实生活,让他们说说自己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和生活安排。结果,有的学生说:“早上我还没有起床,妈妈就给我烧早饭了。”有的学生说:“晚上,我写完家庭作业,爸爸还没有下班呢。”……就这样,学生在畅所欲言中逐步清楚地认识到父母的辛苦,从而也更加深入了解与领悟父母的难处。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真实地深入实践,让他们去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强化他们的道德认知,规范他们的行为,最终使他们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凭借着八步沙林场的地理优势和国家下发的生态移民政策,经过长期建设,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已经成为武威市的一个基础服务便利、居民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的“新”乡村。随着生产生活目标进一步得到满足,黄花滩移民区的教育问题颇受重视,尤其是家庭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性,我国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正是因为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的抚养责任被迫暂时转移给上一辈老人,
摘要: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实验这一主线贯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和掌握物理知识。本文针对如何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导入 探究 活动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支配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大多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和演示性,即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推广,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因为大学生群体普遍使用微信软件,所以高校共青团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能确保学生在个人微信账号上接收信息,并以此提高学生阅读思想政治内容的可能性,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有很多高校共青团开始建立,并使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思想引领工作
摘要:互联网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中运用广泛,对诸多领域的工作实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从现实情况分析来看,互联网对于当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深远。目前,研学旅行课堂的开展已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能助力于小学德育工作,所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研学旅行课堂实施的意义显著。本文分析了“互联网 ”背景下的研学旅行课堂,旨在探讨其助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难免会觉得困难重重,再加上《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运用任务驱动法,并不断探究、优化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运用  任务驱动法,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个任务,并且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主线是回顾数数方法—感受十几的组成—明确数序。  1.回顾数数方法  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如说说图中有什么,能一眼看出数量的是什么,分别有多少个,为什么能一眼看出来等。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有序摆放,突出计数单位“十”,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  2.通过操作、比较,建立十进制的概念  笔者设计了一些题目:“如比较各种摆法,哪种更能一眼看出?”  设计意图:学生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高中数学的差异教学背景下,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差异教学 同题异构课 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同题异构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交流和探讨数学的设计思路,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利弊,避免数学教学的固定化、模式
摘要:作为一种着眼于生命意义的价值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不断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逐步实现人生意义。语文课程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的责任,还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教育 渗透  一、依靠教材资源展开生命教育  1.基本概念分析  语文学科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辑人员精挑细选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名篇,既有对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占高考语文总分的五分之二。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绕不开的难题。微课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提供了重要帮助,教师利用微课可以展示作文素材,分析文章结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开展作文评价等。  关键词:作文 微课 高中语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有较大比重,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摘要:優质的早期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目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且没有消退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并探讨了治理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成因分析 治理途径  幼儿园是幼儿迈出家庭后接触得最早的教育环境,是幼儿一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很多幼儿园慢慢变得功利化,许多幼儿培养项目与小学初始年级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