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我觉得语文教学就是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会学习的人。
通过对多年来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自学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关键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他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寻找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要善于引领学生勤奋阅读,大胆质疑,并且时时设置情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多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的《咕咚来了》时,先通过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上课前我拿来一大盆水和一颗石子,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先自学课文,从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么?谁能通过理解课文来亲自示范,让我们听听咕咚的声音。学生为了能上台做实验,每个人都很认真地自学课文,自觉地查找资料,结合课后的生字词以及课文辅导用书理解、掌握课文,这样就充分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有想学习的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二)以境引趣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桂林山水》等写景状物文章时,由于课文所描绘的优美风光多数学生都没见过,要结合文字想象画面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就得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再现书中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平分生命》、《倾斜的伞》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按照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预习应做到四步:一画:默读课文,默读之后,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切勿读完了便勾画出自己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句子。二分: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答:尝试性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四提:提出问题。“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课堂上带着期望而来,就有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发挥主体作用,把功课学好。
(二)使用字典的习惯
俗话说,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这个习惯如何培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记,在听说读写中,凡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先记下来。二查,用三种查字法的任意一种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词。三联,联系上下文看字、词出处的语言环境。四选,根据上下文选择字义词义,作出判断。五说,用自己的话将字义词义通俗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古诗教学特别有用。
(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教给自学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小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手执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总之,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中寻找适合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快乐,让能力充分得到提高。
通过对多年来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自学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关键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他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寻找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要善于引领学生勤奋阅读,大胆质疑,并且时时设置情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多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的《咕咚来了》时,先通过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上课前我拿来一大盆水和一颗石子,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先自学课文,从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么?谁能通过理解课文来亲自示范,让我们听听咕咚的声音。学生为了能上台做实验,每个人都很认真地自学课文,自觉地查找资料,结合课后的生字词以及课文辅导用书理解、掌握课文,这样就充分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有想学习的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二)以境引趣
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桂林山水》等写景状物文章时,由于课文所描绘的优美风光多数学生都没见过,要结合文字想象画面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就得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再现书中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平分生命》、《倾斜的伞》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按照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预习应做到四步:一画:默读课文,默读之后,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切勿读完了便勾画出自己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句子。二分: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答:尝试性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四提:提出问题。“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课堂上带着期望而来,就有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发挥主体作用,把功课学好。
(二)使用字典的习惯
俗话说,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这个习惯如何培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记,在听说读写中,凡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先记下来。二查,用三种查字法的任意一种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词。三联,联系上下文看字、词出处的语言环境。四选,根据上下文选择字义词义,作出判断。五说,用自己的话将字义词义通俗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古诗教学特别有用。
(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教给自学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小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手执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总之,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中寻找适合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快乐,让能力充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