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态式教育倡导从系统、整体、联系、和谐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从这一理念出发,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指出在生态式教育思想启示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坚持:活动目标设置的生成性、动态性;活动内容选择的完整性、连贯性;活动组织安排的连续性、灵活性;师幼互动中的平等性、对话性。
关键词 生态式教育;区域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44-03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在我国多被称为“区角活动”。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加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倡导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的环境。区域活动以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与指导间接性的特点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区域活动缺乏清晰的理解,使得活动常常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了区域活动价值的发挥。基于此,我们借鉴生态式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从生态式教育的视角审视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式教育借用生态学术语,强调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生态式教育既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实施策略,是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在生态式教育思想下反思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区域活动目标设置固化、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幼儿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严格地按照预设的活动目标组织活动,缺少灵活性;各个区域之间的活动目标彼此孤立,缺乏整合性。缺乏灵活性的区域活动目标,不但会限制教师在活动中的关注点,还易使教师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蕴含教育价值的新内容。
(二)区域活动内容选择缺乏连贯性
在实践中,区域活动常被视为集体活动的补充或作为小组学习活动,未能与集体活动间建立积极互动、动态变化的关系,因而难以发挥区域活动的自身价值。区域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及集体活动之间缺乏连续性,使得各个区域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机的生态关系,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获取的经验是不全面的、片段的和静止的。
(三)区域活动的场地、时间固定
在布置区域活动场地时,教师易将场地看作是固定的,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忽略动静交替的原则。教师对班级区域的布置,蕴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组织班级内的各个小区域,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级空间,避免不同活动区域间的相互干扰等都是教师在布置环境中应考虑的问题。
在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方面,教师也会受到班级管理的影响,有时在班级管理规定的活动结束时,幼儿才刚刚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并准备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幼儿看似自由、充足的活动时间实际仍是断续、分割的。
(四)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易出现两种极端
在区域活动的管理中,师幼关系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师的高控制,教师担心如果完全让幼儿享有自由的活动时间,会导致他们无法习得新的知识,于是,对幼儿的自主活动严格控制,使区域活动成为另一种变相的教学活动;二是教师完全放手,使得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游乐场所,仅具有娱乐性,这不仅使幼儿难以在活动中获得新经验、提升原有经验,并且削弱了区域活动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二、生态式教育思想下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
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开展方式,还有活动中的师幼关系,以及环境的设置都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在生态式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应该蕴含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生态智慧,并能提供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机会。
(一)区域活动的目标设置体现生成性、动态化
将生态式教育的思想渗透进区域活动中,应强调区域活动目标设置的生成性、动态化,避免预设性过强的活动目标。在生态式教育看来,“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知识经验、发展自己的潜能。这些潜力是由一定的知识经验、探究能力和欲望、良好的身体状况、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性、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觉等因素构成的生态因子共同支撑的”。许卓娅教授也曾指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最有价值、最永恒的快乐应该是‘成长快乐’,即意识到自身生命价值不断自我实现的快乐。”预设性较强的活动目标违背了区域活动的基本理念,违背了让儿童在自由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出发点。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目标设置生态化,教师的关注点就不再仅停留于单一的区域活动目标,而会将目标的设定指向儿童内部发展的良好生态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区域活动的目标设置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明确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教师可在观察幼儿活动、与幼儿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幼儿和活动的理解,灵活地对活动目标进行调整。
(二)区域活动的内容考虑儿童经验的完整性、连贯性
根据生态式教育思想,区域活动的内容应符合儿童经验的完整性、连贯性。这意味着在安排区域活动内容时,应考虑到幼儿园内集体活动、日常活动与区域活动间的联系,还应考虑到各种形式区域活动之间的联系。活动的内容应能够帮助幼儿将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向更广泛的空间延伸、扩展,将学习从“教师要求”转变为“儿童主动”。区域活动的内容趋向生态化,使得区域活动不再是集体活动的补充,而成为激发儿童新的兴趣点和经验提升点的来源。教师通过提高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将各个区域活动的内容相互渗透,打破区域各行其是的状态,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更加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也让幼儿的活动经验更加完整、连贯。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安排遵循空间连续性、时间灵活性
当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一般分为:语言区、美工区、泥塑区、表演区、炊事区、种植区、建构区、饲养区等。在设置区域时,位置相对固定,彼此间没有实质性的对话与交流,一般被布局在班级的四周并以装饰物进行隔断,形成不同的区角。而班级的集体活动则主要被安排在班级的中心位置,幼儿以u型围坐在教师周围。这种空间布局不但违背了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也不符合生态教育的观点。依据生态式教育思想,幼儿园区域活动在空间安排上应打破传统区角布置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及时地连接与分隔不同的区域,并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划分空间位置。每个班级的总体空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可使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班级的相对空间。如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某些区域安排在走廊上进行,或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将一些区域安排在户外进行,这都将会扩大班级的实际活动空间。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上,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内部时间表”,保证幼儿自身内部生态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因此,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首先应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比如当教师发现在集体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缺乏对于某个主题活动的经验,就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继续丰富和积累幼儿同类的经验。当本班幼儿在探索区域活动中,对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产生了集中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灵活调整原计划,安排特定的集体活动,提升幼儿的活动经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应是灵活的,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四)区域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倡导平等性、对话者
在生态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该是对立的,而应成为平等对话的“朋友”。当师幼关系成为一种生态式的人际关系时,师幼之间就会摒弃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进入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形成和谐、宽松、自由、快乐的生态关系。区域活动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及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技能等。生态式教育鼓励教师在区域互动开展过程中,扮演好以下角色。
1 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者
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以材料为依托的,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去发现、思考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成长与发展。材料作为儿童与主动学习之间的桥梁,是幼儿获得进一步成长的支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区域活动的材料时,既要考虑到材料的丰富性也要把握材料的层次性。丰富的材料能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还能满足班级内不同幼儿发展的需求。但丰富的材料并不一定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教师如果只是将材料盲目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只会为幼儿提供一种混乱的活动环境,势必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层次性,可以分阶段的投放新材料,当发现幼儿对某种材料已经非常熟悉时,则可增加新的活动材料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
2 区域活动过程的观察者、记录者
为了让区域活动充满生机,教师需要随时了解并掌握活动区域内人、事、物之间的互动信息,只有掌握了这些讯息才能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形成有组织、系统性的观察记录资料,这也是专业教师所必备的重要基本能力。教师的观察可以在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制定观察记录表,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层次;二是通过一个月或半个学期的长期观察,了解每位幼儿的学习风格、偏好、进展及优弱点;三是通过绘制的表格记录各个活动区域使用的频率,了解幼儿的活动需要,以改进区域活动的设计;四是通过精细化观察,了解材料的使用情况,从而考虑如何利用材料帮助幼儿获得经验。
在生态式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幼儿一样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提升。教师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不断地发现幼儿、理解幼儿,与幼儿共同获得发展。
关键词 生态式教育;区域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44-03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在我国多被称为“区角活动”。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加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倡导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的环境。区域活动以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与指导间接性的特点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区域活动缺乏清晰的理解,使得活动常常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了区域活动价值的发挥。基于此,我们借鉴生态式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从生态式教育的视角审视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式教育借用生态学术语,强调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生态式教育既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实施策略,是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在生态式教育思想下反思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一)区域活动目标设置固化、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幼儿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严格地按照预设的活动目标组织活动,缺少灵活性;各个区域之间的活动目标彼此孤立,缺乏整合性。缺乏灵活性的区域活动目标,不但会限制教师在活动中的关注点,还易使教师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蕴含教育价值的新内容。
(二)区域活动内容选择缺乏连贯性
在实践中,区域活动常被视为集体活动的补充或作为小组学习活动,未能与集体活动间建立积极互动、动态变化的关系,因而难以发挥区域活动的自身价值。区域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及集体活动之间缺乏连续性,使得各个区域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机的生态关系,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获取的经验是不全面的、片段的和静止的。
(三)区域活动的场地、时间固定
在布置区域活动场地时,教师易将场地看作是固定的,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忽略动静交替的原则。教师对班级区域的布置,蕴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组织班级内的各个小区域,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级空间,避免不同活动区域间的相互干扰等都是教师在布置环境中应考虑的问题。
在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方面,教师也会受到班级管理的影响,有时在班级管理规定的活动结束时,幼儿才刚刚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并准备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幼儿看似自由、充足的活动时间实际仍是断续、分割的。
(四)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易出现两种极端
在区域活动的管理中,师幼关系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师的高控制,教师担心如果完全让幼儿享有自由的活动时间,会导致他们无法习得新的知识,于是,对幼儿的自主活动严格控制,使区域活动成为另一种变相的教学活动;二是教师完全放手,使得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游乐场所,仅具有娱乐性,这不仅使幼儿难以在活动中获得新经验、提升原有经验,并且削弱了区域活动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二、生态式教育思想下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
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开展方式,还有活动中的师幼关系,以及环境的设置都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在生态式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应该蕴含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生态智慧,并能提供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机会。
(一)区域活动的目标设置体现生成性、动态化
将生态式教育的思想渗透进区域活动中,应强调区域活动目标设置的生成性、动态化,避免预设性过强的活动目标。在生态式教育看来,“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知识经验、发展自己的潜能。这些潜力是由一定的知识经验、探究能力和欲望、良好的身体状况、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性、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觉等因素构成的生态因子共同支撑的”。许卓娅教授也曾指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最有价值、最永恒的快乐应该是‘成长快乐’,即意识到自身生命价值不断自我实现的快乐。”预设性较强的活动目标违背了区域活动的基本理念,违背了让儿童在自由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出发点。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目标设置生态化,教师的关注点就不再仅停留于单一的区域活动目标,而会将目标的设定指向儿童内部发展的良好生态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区域活动的目标设置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明确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教师可在观察幼儿活动、与幼儿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幼儿和活动的理解,灵活地对活动目标进行调整。
(二)区域活动的内容考虑儿童经验的完整性、连贯性
根据生态式教育思想,区域活动的内容应符合儿童经验的完整性、连贯性。这意味着在安排区域活动内容时,应考虑到幼儿园内集体活动、日常活动与区域活动间的联系,还应考虑到各种形式区域活动之间的联系。活动的内容应能够帮助幼儿将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向更广泛的空间延伸、扩展,将学习从“教师要求”转变为“儿童主动”。区域活动的内容趋向生态化,使得区域活动不再是集体活动的补充,而成为激发儿童新的兴趣点和经验提升点的来源。教师通过提高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将各个区域活动的内容相互渗透,打破区域各行其是的状态,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更加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也让幼儿的活动经验更加完整、连贯。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安排遵循空间连续性、时间灵活性
当前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一般分为:语言区、美工区、泥塑区、表演区、炊事区、种植区、建构区、饲养区等。在设置区域时,位置相对固定,彼此间没有实质性的对话与交流,一般被布局在班级的四周并以装饰物进行隔断,形成不同的区角。而班级的集体活动则主要被安排在班级的中心位置,幼儿以u型围坐在教师周围。这种空间布局不但违背了现代儿童教育理念,也不符合生态教育的观点。依据生态式教育思想,幼儿园区域活动在空间安排上应打破传统区角布置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及时地连接与分隔不同的区域,并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划分空间位置。每个班级的总体空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可使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班级的相对空间。如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某些区域安排在走廊上进行,或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将一些区域安排在户外进行,这都将会扩大班级的实际活动空间。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上,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内部时间表”,保证幼儿自身内部生态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因此,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首先应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比如当教师发现在集体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缺乏对于某个主题活动的经验,就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继续丰富和积累幼儿同类的经验。当本班幼儿在探索区域活动中,对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产生了集中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灵活调整原计划,安排特定的集体活动,提升幼儿的活动经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应是灵活的,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四)区域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倡导平等性、对话者
在生态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该是对立的,而应成为平等对话的“朋友”。当师幼关系成为一种生态式的人际关系时,师幼之间就会摒弃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进入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形成和谐、宽松、自由、快乐的生态关系。区域活动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及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技能等。生态式教育鼓励教师在区域互动开展过程中,扮演好以下角色。
1 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者
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以材料为依托的,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去发现、思考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成长与发展。材料作为儿童与主动学习之间的桥梁,是幼儿获得进一步成长的支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区域活动的材料时,既要考虑到材料的丰富性也要把握材料的层次性。丰富的材料能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还能满足班级内不同幼儿发展的需求。但丰富的材料并不一定能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教师如果只是将材料盲目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只会为幼儿提供一种混乱的活动环境,势必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层次性,可以分阶段的投放新材料,当发现幼儿对某种材料已经非常熟悉时,则可增加新的活动材料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
2 区域活动过程的观察者、记录者
为了让区域活动充满生机,教师需要随时了解并掌握活动区域内人、事、物之间的互动信息,只有掌握了这些讯息才能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形成有组织、系统性的观察记录资料,这也是专业教师所必备的重要基本能力。教师的观察可以在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制定观察记录表,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层次;二是通过一个月或半个学期的长期观察,了解每位幼儿的学习风格、偏好、进展及优弱点;三是通过绘制的表格记录各个活动区域使用的频率,了解幼儿的活动需要,以改进区域活动的设计;四是通过精细化观察,了解材料的使用情况,从而考虑如何利用材料帮助幼儿获得经验。
在生态式教育思想下,教师与幼儿一样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提升。教师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不断地发现幼儿、理解幼儿,与幼儿共同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