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乡村中学,这些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父母在外务工,由祖辈代为看管的“留守学生”。这部分学生平常接触面较窄,有时间只能在家帮衬,或者两三个一起玩耍。没有时间或经济去涉及外面精彩的生活。课堂上讲授的一些现象、情景可能平时根本就没有印象,学生要想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离不开平时生活。基于此,我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使知识能够深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化学知识与平常生活相联系,解决平常生活的一些问题,提交学生兴趣,积极主动去提高化学素养。结合平时教学,我提出以下几点:
一、化学新知识的导入回归生活,从生活细节中寻找化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动人音乐的“前奏”。“化学问题生活化”导入,主要包括农村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历史素材等等。
【案例1】:“氧气”导入教学片段
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从而引起学生探究谜底的好奇心,最后使本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个简单的谜语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能快速联想在家烧水煮饭的情景,这也是化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原来化学就在身边。将含有丰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加工成课题资源导入化学课堂,引出新知,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
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际可操作的基础上完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些实验有些可以在我们这个地方找到材料完成,而有些不行。基于此,我们要将找不到的材料改成我们这些乡村初中生能够找到的。比如酸碱指示剂这节内容中出现的紫甘蓝,我们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经过接触发现紫薯,紫玉米可以代替。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真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将汽水瓶晃动后打开,观察现象
联想质疑:为什么会喷出来,气泡从哪里来的?
实验探究:将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的花和湿润的花分别通进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再将湿润的用吹风机吹干,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为什么干燥的花不变色,湿润的变色后吹干为什么又恢复紫色呢?
小结新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
三、课上课后练习也要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到了初三的学生,面临的一座大山就是中考。时刻紧绷着这根弦,没有好的成绩就谈不上什么未来。化学作为我市的中考科目,分值为70分,所以必定会安排一些练习加以强化课上知识,否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学生家长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读书改变命运,更要求他们学好化学,好的习题能够培养好的化学素养。这就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
例如:经常烧水的开水煲中为什么会有水垢,这就联系到水的净化这节内容中硬水和软水,如何鉴别、检验也是生活的问题。那么水垢又怎么除去呢,运用厨房中的食醋就可以除去,这就联系到酸的性质。
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开水煲烧水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知识的拓展回归生活,提高化学素养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课堂,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解决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善于发问。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或遇上“愁患”時,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课外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作业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插入学生熟悉的、渴望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做不但没有增加学习难度,反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慢慢的也就会主动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他们也逐步将化学知识与最新科技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用科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化学新知识的导入回归生活,从生活细节中寻找化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动人音乐的“前奏”。“化学问题生活化”导入,主要包括农村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历史素材等等。
【案例1】:“氧气”导入教学片段
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从而引起学生探究谜底的好奇心,最后使本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个简单的谜语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能快速联想在家烧水煮饭的情景,这也是化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原来化学就在身边。将含有丰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加工成课题资源导入化学课堂,引出新知,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
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际可操作的基础上完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些实验有些可以在我们这个地方找到材料完成,而有些不行。基于此,我们要将找不到的材料改成我们这些乡村初中生能够找到的。比如酸碱指示剂这节内容中出现的紫甘蓝,我们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经过接触发现紫薯,紫玉米可以代替。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真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将汽水瓶晃动后打开,观察现象
联想质疑:为什么会喷出来,气泡从哪里来的?
实验探究:将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的花和湿润的花分别通进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再将湿润的用吹风机吹干,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为什么干燥的花不变色,湿润的变色后吹干为什么又恢复紫色呢?
小结新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
三、课上课后练习也要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到了初三的学生,面临的一座大山就是中考。时刻紧绷着这根弦,没有好的成绩就谈不上什么未来。化学作为我市的中考科目,分值为70分,所以必定会安排一些练习加以强化课上知识,否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学生家长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读书改变命运,更要求他们学好化学,好的习题能够培养好的化学素养。这就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
例如:经常烧水的开水煲中为什么会有水垢,这就联系到水的净化这节内容中硬水和软水,如何鉴别、检验也是生活的问题。那么水垢又怎么除去呢,运用厨房中的食醋就可以除去,这就联系到酸的性质。
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开水煲烧水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知识的拓展回归生活,提高化学素养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课堂,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解决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善于发问。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或遇上“愁患”時,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课外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作业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插入学生熟悉的、渴望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做不但没有增加学习难度,反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慢慢的也就会主动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他们也逐步将化学知识与最新科技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用科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