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甘南 万里朝圣 (散文诗·六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巴拉
  版图上,一片处女地吐绿,含蕊,扬花。
  烟花三月,金秋十月。秦时,隋时,唐时,元时……
  上至帝王,下至黎民,都不曾惊扰过。
  但都曾来过看过爱过,却从不带走一片云彩、一瓣花朵……
  只拾取一缕宁静、一丝祥和……
  向西,向西,向西。
  山之西。
  河之西。
  梦之西。
  ——西部,才是中国的净土哦。
  ——净土,在中国的西部。
  神奇。神秘。神圣。
  ——甘南。中国的
  香
  巴
  拉。
  天清澈,水敞亮,草翠绿,山庄严,寺肃穆。
  让人坦荡、舒畅、宽广、安详。
  让人飘成了一朵云,落成了一滴雨,滑成了一颗露,软成了一粒沙。
  虔诚为一名膜拜者。
  五湖四海。大江南北。
  向西,向西,向西。
  一步,一步,一步。
  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同胞。兄弟姐妹肩并肩,手挽手。
  ——共同倾听甘南的心跳。
  ——共同触摸甘南的脉搏。
  甘南。世界的香——巴——拉。
  不分国界,不论肤色。红头发,黑皮肤,蓝眼睛……
  在甘南行走。
  在甘南停留。
  在甘南哲思。
  哦。甘南。
  云之南。
  海之南。
  心之南。
  一个个人,人一个个。在奔赴,在拥抱,在呼唤……
  那一次次跋涉,一次次飞翔,一次次泪流……
  和香巴拉是那样亲近。
  香巴拉:一种神示!一种佛缘!
  拉卜楞寺
  一座寺。
  三百余年。
  四十余万平方米。
  没有谁知道。方寸之间,有多少片云彩悠闲地飘过,有多少只雄鹰傲然地掠过……
  没有谁知道。方寸之间,一块琉璃瓦承受了多少风霜雨雪,一个铜铃铛传递了多少爱恨情仇……
  ——拉卜楞寺呀。
  是的,是的,是的。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一座寺。
  上千僧侣。
  数万经书。
  谁都知道,谁都知道:一个僧侣就是一颗善良的种子。
  谁都知道,谁都知道:一粒经文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拉卜楞寺啊。
  是的,是的,是的。
  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净。
  帐帘、法轮、宝瓶、幡幢、金顶、雄狮、
  佛殿、佛像、佛塔、佛器、佛树、佛经……
  在海拔三十公尺的桑科草原上行走,是心的沉静;是灵的澄净;是魂的极乐。
  无嗔无我,无欲无求。
  佛
  海
  无
  边。
  人的一生,是要抵达一次拉卜楞寺的。
  人的灵魂,是必须要抵达一次次拉卜楞寺的。
  是的。是的。是的。
  拉卜楞寺就在眼前。
  眼前就是拉卜楞寺。
  绚丽多彩。熠熠闪光。
  ——众多善男信女闭着眼,合着手,低着头,默着经……
  在找——自——己!
  桑科草原
  寻找草原。寻找到
  一幅扣人心弦的油画。一曲沁人心脾的藏歌。……
  还有,还有一个格萨尔王的传说。
  哦,这里是桑科草原——
  泼洒色彩的画布,飞扬音符的乐谱,祭奠先祖的神坛
  ……
  这里有绿的草丛、红的骏马、白的羊群、黑的牦牛;
  有八角的帐篷、清香的奶茶、冉冉的篝火;
  有家人团聚、恋人互诉的“香浪节”……
  看吧,桑科草原的颜色是原始的;
  听吧,桑科草原的音乐是野性的;
  哭吧,桑科草原的人民是溫暖的。
  哦,哦。这里是桑科草原呢,真正的桑科草原哩。
  大夏河哈达一样,
  从这里蜿蜒地流——过!
  相依,相伴,相拥……
  如同我们从这里安静地走——过!
  是的。纵然要分离,要告别。
  但哪怕相逢只有一天、一刻、一分、一秒……
  也毕生无憾!
  我们的桑科草原啊,将我们的心彻底地打开——
  一个乐园的仙境!
  一个民族的气质!
  呜,呜,呜……
  这里的仙境那么美、那么美。
  这里的气质那么醇、那么醇。
  ——穿过桑科草原的风,请慢些走、慢些走。
  连云都舍不得、舍不得。
  嘿。桑科草原。
  你在,你在,你在书写一部甘南的成长史!一个民族的生命史!
  尕海湖
  三次干涸,次次令人心痛、悲伤、惊慌。
  三次复苏,次次让人欣喜、兴奋、欢呼。
  ——尕海湖,藏族兄弟的“错倾俄日”,中国大地的“高原 圣湖”。
  ——尕海湖,使人掉眼泪。一滴,一滴,一滴……
  滴滴晶莹、滴滴硕亮、滴滴清澈。
  滴滴都是一个尕海湖。
  那是一片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
  那是一个水鸟聚散离合的驿站;
  那是一面明净的镜子;
  那是一颗澄澈的明珠。   千吨雪挡不住、挡不住。
  万里路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
  七仙女来到这里轻歌曼舞,采摘野花。
  龙王女来到这里眷恋不舍,滋润万物。
  于是,波澜壮阔,生灵兴旺。
  ——尕海湖,从天边到天边,烟波浩渺。
  ——尕海湖,从尼泊尔到喜马拉雅山,白天鹅、大白鹭、灰鹤、雁鸭……迁徙栖息,生儿育女。
  从此,尕海湖有梦,尕海湖就是个梦。
  梦,能让尕海湖源源不绝、生生不息吗?
  不问天。
  不问地。
  问你,问他,问藏族兄弟,问华夏儿女。
  一双双眼睛睁亮了。
  一扇扇窗户敞开了。
  不远处——
  尕海湖春暖花开、水丰草肥、姹紫嫣红。
  天葬
  神秘的死亡。
  死亡的神秘。
  身和魂、阴和阳、天和地……
  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轮轮回回。
  把肉体还给清风,还给草原,还给牛羊,还给雄鹰,还给
  大地。
  化作一抷土,融进万物,融进大自然。
  ——天葬,肉体的洗礼。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
  念一段佛经。
  奏一曲哀乐。
  流一行老泪。
  然而。魂化作一朵云,飘在拉卜楞寺,飘在桑科草原,飘在尕海湖,飘在亲朋好友的哀悼里、祈祷里、思念里。
  ——天葬,灵魂的摆渡。
  从肉体到灵魂,一切回归于原始、传统、信仰……
  一切凝聚于美好、期盼、祝福。
  谁说这不是一种纯洁和超脱?
  谁说这不是一种涅槃和重生?
  谁说这不是一种追求自由的飞翔?
  谁说这不是一种抗争未知的远行?
  所谓图腾,无非就如此。
  图腾的力量,藏族兄弟虔诚了几千年。
  图腾的希望,藏族兄弟永葆了几千年。
  ——天葬,藏族兄弟坚守住了一种心中的神圣。
  坚守住了對生、对死、对祖先、对子孙的诠释和传承。
  这里有天葬。
  天葬在这里。
  如果有人经过,请放轻脚步,屏住气息,提起心神。
  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境界、精神的境界、来生的境界、灵魂的境界。
  也就是爱的境界!
  插箭节
  一座山巅走出一位英雄。
  一个民族祭奠一位英雄。
  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
  逝者如斯夫。
  英雄战死,立山为神。
  英雄犹在,其箭灼亮。
  山幽幽,离天最近。
  箭萧萧,交还给山。
  山因有了箭而享有无限荣光。
  箭因有了山而变得无比神圣。
  哦,哦。英灵长存,英魂永驻。
  英雄的箭不腐、不朽。
  英雄的箭斩鬼怪、佑百姓。
  英雄的箭握在藏族兄弟的手中,佩在藏族人民的心中。
  挂上绫缎、哈达、宝珠、白螺、吉祥轮……
  埋进经卷、经文、果品、刀枪、牛奶……
  还有那点香燃灯,焚烧纸钱,喇嘛念经,众人跪拜。
  炮声隆隆。
  锣声阵阵。
  呼声格格……
  何其苍茫和浑厚;
  何其肃穆和庄严;
  何其欣喜和狂欢。
  ——甘南的
  ——甘南的插箭节。
  也只有。只有在这里看得见箭的五彩之色,摸得着箭的冷峻之羽,悟得到箭的深沉之意!
  ——箭矗立在山巅,彰显出英雄的威严!民族的自强!人 类的高度!
  箭,箭,箭——传说中的箭,梦想中的箭,现实中的箭。只有在甘南,才能寻到你的力量哪!
  看那“隆达”雪花一样飞满天空,飘满山岗。
  一片、一片、一片……
  片片是祝愿,片片是祷告……
  哦,哦。你懂,他懂,藏族兄弟懂,华夏儿女懂。
  ——箭,是祈福之箭!是和平之箭!
  (徐敏,男,1985年生,现供职于松原日报社。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散文诗》《诗潮》《绿风》《星星》等,入选多种散文诗年度选本,参加全国第七届散文诗笔会,著有散文诗集《灵魂如歌》《三十而立》)
其他文献
摘要 所谓中国音乐“双文化”,就是指中国音乐在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一些音乐文化思想和内容后,所形成的现代音乐发展风格。中国最早是在1989年提出音乐“双文化”现象的概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音乐界的学者都在对音乐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针对有关中国音乐“双文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并加以思考探讨。  关键词:中国音乐 双文化 民族
期刊
摘要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章法”、“布局”,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构图方式相比,中国传统人物画采用的是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散点透视。这种构图样式围绕着“人”的主体意识而呈现,或形神兼备、或物我交融。中国传统人物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异域文化的传入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成长的能量,同样,在中国传统人物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模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正是佛教艺术及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
期刊
摘要 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最重要媒介,使人类社会的交流达到空前的频繁。同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为研究翻译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首先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概念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文化错位、身份错位、时空错位、结构问题四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随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文化翻译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 原则 障碍 策略  1 前言  在世界大融合的
期刊
摘要 色彩、图形、文字是电影海报设计的三要素,色彩渲染了整个设计的氛围;图形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影片的内容或主题;文字传递给读者信息。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电影海报设计服务。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准确地表现设计者的意图,达到电影海报的创作目的。  关键词:电影海报 色彩 图形 文字  随着电影的诞生,电影海报也应运而生了。电影海报是为宣传电影而做的平面广告,其主要作用为推销和介绍电影内容。电影海报
期刊
摘要 人们在观看一件绘画作品时,首先被作品传递出的氛围和营造的情景感染,感受画家的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心理体验,或是奇思妙想,或是苦涩,或是灵异,或是孤独。这些绘画作品通过其特有的绘画语言传递画家的思想,让具有相同经验的人产生共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关心的是作品图像带来的视觉快感,很少关心绘画作品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是如何产生的,绘画语言与画家的个体经验的关系又是什么。本文试图论述画家的个体经验与其绘
期刊
摘要 民间艺术的装饰性符号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汇,其内涵与表达反映着乡土生活的原生态特征。民间艺术是艺术学体系中基础的学科,对于民艺审美活动的研究是在对丰富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民间艺术的风格概念不仅涉及乡土性品类的形式原则,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整体民俗生活之中,成为民间风情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在民间艺术研究过程中,乡土性风格是综合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本质,集中体现在民间审美趋向中的合
期刊
白城。  白色的城。蒙古语是查干浩特。  白色的城,非常想象,非常文学。在车上奔赴白城时,仿佛不是去采风,而是赴约,有种喜悦和期盼。因为没有对象,不具体,喜悦和期盼还很飞扬。  我们来的季节,草原苍黄一片,树林则是烟灰色。苍黄和烟灰,格局规模都很铺张,接天连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揉碎碾细了,和在里面,不具体,但真真切切。  白城曾是匈奴的废都。想当年,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死去活来。但草原上的城市
期刊
夜晚,劳累一天的采风团作家们正在中巴车上沉睡,却很快就被夜色中的一处处火光惊醒了。宗仁发主编奇怪地问我:“不是不让烧秸秆吗?”我说:“是的,国家明令禁止,所以,农民们才在晚上偷着烧嘛!”宗主编若有所思地“啊”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作家们注视着车窗外的处处大火,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我以为,火光消失在身后,作家们很快就忘却了这片片火光,然而,转天上午,这一沉重的话题又被提起了、激活了!  那是洮北区平安镇
期刊
摘要 中国历史悠远流长,民族服饰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在服饰文化语境下,中国服饰文化正朝着世界方向快速地与国际化服饰接轨,而中国民族元素也已经成为世界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民族元素的地位、魅力体现、流行性、文化性与传统民族元素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 民族元素 继承 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服饰发展也达到空前高涨的时期。服饰最初是人类生存的
期刊
摘要 20世纪50-70年代的爱情叙事文本中,爱情多表现为彰显政治倾向的工具。而在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倾向下,爱情叙事文本呈现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注与探寻趋势。王安忆的“三恋”系列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将着力点由历史反思、社会问题转向对内在的追寻,由宏大叙事转向以个体生命体验为视点的私人化写作。加之女性性别表述的重感性、重本我的特点,“三恋”成为探求人性复归的试验之一。  关键词:爱情叙事 性别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