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本科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此出发,提出专业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三原则,即适应于学生发展,拓宽专业基础,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形成一个内容不断充实或更新,但具有实在、稳定形态的学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还应该坚持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避免极端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模式。
关键词:大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G420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教育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要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为社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主要载体的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课程的质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大学新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必须十分慎重,这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基本形成了三种教育,即专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学术性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三种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大学的教育课程内容上[1]。我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人才,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为了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整体素养的教育目的,专业课程必须真正适应于学生的发展,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同的营养。因此,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如果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种被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永远是一种外在的事物,对学生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产生很好的影响。与此相反,如果选择课程内容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需求和基本能力发展等,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学习的良好态度。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适应学生的现实发展状况,彻底摆脱那种置学生现状于不顾的观念,而应该在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指向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从事未来的专业活动奠定基础。
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注重其整体性特征。现代社会知识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所有的学问领域,并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此外,本科阶段的教育既是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还是本科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根据这一教育阶段性特点,本科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某个专门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基础,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或进一步接受高层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2]。为此,在专业课程内容选择上,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课程基础。其根本是使课程内容充分表现出统一性,即将传统上被分割的课程内容的要素分别依据其内在的价值联系(即逻辑性或结构性联系)和外在的实用价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内容体系。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增强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认识,使学生在专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大局观,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教育。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课程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参与学习。为此,在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高校课程设置中,长期受到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造成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的明显弊端[3]。经济全球化,产业不断升级,新的社会岗位不断出现,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教育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的世界中,使学生失去了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在选择专业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在尊重专业发展历史和敦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充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意味着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上的距离,即课程内容有时难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知识更迭周期日趋缩短的今天,课程内容的这种局限性暴露得愈加明显。专业课程在内容选择上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反映和灵活性发展的新成果,从而提高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时效性。
现今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科学领域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科学领域与传统的学科相比,更多表现为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当今社会的许多事物或问题,在解决的时候,往往要综合运用到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在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形成半封闭状态的学科,即对原有分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内容不断变换、充实或更新,但具有实在且稳定形态的学科,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平衡。这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还需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模式。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目前评价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在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选择上,很多高校也形成了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方式。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市场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但是就业市场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产业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涌现、商品交易方式的变化、百姓消费方式的改变等等,都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和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全面发展,已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后果[4]。目前,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已严重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就业率连年下降,并非就业岗位欠缺,而是蜂拥而至的所谓热门专业林立所造成的部分专业人才产出过剩,加之人才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大量人才的闲置。这是大学专业及课程内容设置盲目迎合大众的价值观念,造成教育文化偏离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引发的。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就业只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反映教育本质的最高价值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对于就业导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综合考量。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其自身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等的各种生活目标,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可以训练人的智力等各种能力,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极具价值。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应该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去实现其社会价值。因而,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对人的发展价值较大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知识。
致谢
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No. k201305008)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6-34
[2] 杨亭亭, 纪平, 李松. 专业设置改革与多元组合课程体系设计[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3, (4): 74-78
[3] 贾宁,孙绍荣.教育文化困境中的大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问题[J]. 阴山学刊, 2012, 25(1): 119-123
[4] 闫飞龙. 大学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J]. 大学(学术版), 2012, (1): 17-25
关键词:大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G420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教育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要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为社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主要载体的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课程的质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大学新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必须十分慎重,这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基本形成了三种教育,即专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学术性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三种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大学的教育课程内容上[1]。我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人才,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为了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整体素养的教育目的,专业课程必须真正适应于学生的发展,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同的营养。因此,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如果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种被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永远是一种外在的事物,对学生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产生很好的影响。与此相反,如果选择课程内容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需求和基本能力发展等,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学习的良好态度。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适应学生的现实发展状况,彻底摆脱那种置学生现状于不顾的观念,而应该在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指向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从事未来的专业活动奠定基础。
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注重其整体性特征。现代社会知识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所有的学问领域,并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此外,本科阶段的教育既是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还是本科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根据这一教育阶段性特点,本科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某个专门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基础,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或进一步接受高层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2]。为此,在专业课程内容选择上,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课程基础。其根本是使课程内容充分表现出统一性,即将传统上被分割的课程内容的要素分别依据其内在的价值联系(即逻辑性或结构性联系)和外在的实用价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内容体系。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增强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认识,使学生在专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大局观,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教育。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课程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参与学习。为此,在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高校课程设置中,长期受到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造成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的明显弊端[3]。经济全球化,产业不断升级,新的社会岗位不断出现,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教育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的世界中,使学生失去了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在选择专业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在尊重专业发展历史和敦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充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意味着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上的距离,即课程内容有时难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知识更迭周期日趋缩短的今天,课程内容的这种局限性暴露得愈加明显。专业课程在内容选择上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反映和灵活性发展的新成果,从而提高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时效性。
现今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科学领域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科学领域与传统的学科相比,更多表现为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当今社会的许多事物或问题,在解决的时候,往往要综合运用到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在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形成半封闭状态的学科,即对原有分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内容不断变换、充实或更新,但具有实在且稳定形态的学科,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平衡。这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还需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模式。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目前评价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在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选择上,很多高校也形成了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方式。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市场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但是就业市场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产业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涌现、商品交易方式的变化、百姓消费方式的改变等等,都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和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全面发展,已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后果[4]。目前,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已严重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就业率连年下降,并非就业岗位欠缺,而是蜂拥而至的所谓热门专业林立所造成的部分专业人才产出过剩,加之人才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大量人才的闲置。这是大学专业及课程内容设置盲目迎合大众的价值观念,造成教育文化偏离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引发的。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就业只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反映教育本质的最高价值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对于就业导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综合考量。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其自身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等的各种生活目标,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可以训练人的智力等各种能力,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极具价值。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应该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去实现其社会价值。因而,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对人的发展价值较大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知识。
致谢
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No. k201305008)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6-34
[2] 杨亭亭, 纪平, 李松. 专业设置改革与多元组合课程体系设计[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3, (4): 74-78
[3] 贾宁,孙绍荣.教育文化困境中的大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问题[J]. 阴山学刊, 2012, 25(1): 119-123
[4] 闫飞龙. 大学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J]. 大学(学术版), 2012, (1):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