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 2000年我读博士,报开题报告的时候,想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丁玲。在此之前,1999年,首届中原作家论坛在新乡举行,主题是“中原作家的崛起”。我的导师提出,你的眼前有那么多好的小说家,刘震云、阎连科、周大新,为什么不研究呢? 接下来,我花了三年时间去研究河南文学史,从现代时期开始,我觉得我此后的学术研究包括创作,都跟这个节点是有关系的。当时研究河南文学,是以外省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我读博士,报开题报告的时候,想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丁玲。在此之前,1999年,首届中原作家论坛在新乡举行,主题是“中原作家的崛起”。我的导师提出,你的眼前有那么多好的小说家,刘震云、阎连科、周大新,为什么不研究呢?
接下来,我花了三年时间去研究河南文学史,从现代时期开始,我觉得我此后的学术研究包括创作,都跟这个节点是有关系的。当时研究河南文学,是以外省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研究,从现代,到晚清文学团体,包括一些现代性的文学活动。2003年前后,有了“河南人怎么了”这样一个话题,这是我研究的一个终点。因为我2003年毕业。我觉得对我而言,中原文化是很难逃开河南作家写作的一个起点和终点的。
来参加今年这个论坛之前我重新做了思考,从近七八年作家创作的趋势而言,我认为作家的中原性作为一个美学考察,或者说具有实质性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词语,其实是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个变化跟我们大的文学思潮是有关系的,我们由地域文化热,到今天日常写作生活化,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它肯定跟中国当代文学生活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原性在淡化。一是作为村庄的整体美学意象在慢慢消散,我不觉得是好的,但也不见得是坏事。在以前,作为文化本体的村庄进入到文学写作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把它给本体化、原型化。到了近几年,阎连科、李佩甫等人,虽然很多时候仍然是以村庄为起点,但村庄在小说中的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文化原体的产生、批判,而只是一个生活元素。作为内心有故乡、有河流的一个人的写作者来说,村庄已然是不可去除的一个意象,当你想到你的家乡,你没有办法不想到那条河,你确实想到那些土地、那些道路,但是如果说它只是作为一个生活元素来说,不赋予它本质性意义的话,它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也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原性究竟以什么样的东西呈现,或者说当你觉得这片大地在你内心具有某种意向时你要怎样表达。实际上,历史总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出现在作品里。比如李洱发表新作《应物兄》,他的小说里有关于知识的巨大汇集。作家是在写当代精神生活,实际上也是在更加隐秘的时空中来处理知识和生活,那是一种百科知识的表达。周大新早年写村庄,非常具有审美或者说美学特征,他也在做有意識的嬗变。所谓的中原突破,所谓的新,具有更加开放的意象。如果说攀登新高峰,太单向化。村庄在文学里,在美学思考的体系里,它到底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就这一点而言,村庄不会过时。所谓的中原性来说,也不会过时,它不会随着村庄物质形态的消散就没了。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上,尤其是所谓第三世界国家作家的写作中,所谓的河南生活、中原生活,其包含的精神性该如何表达,是特别重要的课题。
其他文献
2016年年末,三九天中少有的一个晴朗日子。兰考县电视台两名女记者早早就赶到了小宋乡东邵二村,原来,她们接到了村民王新来的电话,要为驻村队干部“点赞”,希望记者能来看看他们村发生的新面貌。驻村队的工作对象是贫困户,而王新来却是非贫困户。接到电话,两名女记者感到颇为兴奋,驻村工作千头万绪,能得到贫困户认可不易,能得到非贫困户认可更加少见。 东邵二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是兰考县综合执法局的刘国印,问起他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 中原作家论坛,每次参加都有新的感受。中原作家在中国文学的版图里是辉煌的,是个重镇。先从中原走出去的作家说起,周大新、刘庆邦、李洱、梁鸿、何向阳,还有还在河南坚守的这批作家,二月河、张宇、邵丽、乔叶、郑彦英,他们还在中原,但他们不仅属于中原,也属于中国。所以说,我们中原作家群是在抒写中国的精彩,在此我向所有的中原作家群,表达敬意。 最近几年,我对中原作家群中还在坚守的作
当我们想到河南文学的时候,灿若群星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把河南作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主要的共性特征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传统。在现实主义传统里,我自己特别欣赏的就是有一批作家他们从日常生活入手,去写最底层最基层的那些人的所爱所恨所苦所难。某种程度上,这是新时期文学一百年的传统,为人生的一个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河南文学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表现其实是中国现实主义流变的40年,同时也是当代
我从河南的当代文学与中国的联系说起。我印象中最早在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事件的,应该是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这个作品有很多学者到现在还在继续研究。当然李凖老师后来又写了《黄河东流去》等作品,但他的《不能走那条路》使我们能够真切看到,中原作家对这块土地。对农业文明特别敏锐的关切,以及对问题的把握都是优于其他作家的。李凖以自己的敏锐,使我们河南问题与中国问题紧密联系。从此之后,河南作家可以让我们如数家珍的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的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那时间短到如何程度,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那时你才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你什么也不懂,你看着我离开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连招
《十月》文学杂志主编、评论家陈东捷 我梳理了《十月》的历史,河南作家在40年中对《十月》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此特别向河南作家表示我的尊重和感谢。 根据阅读经验来讲,形成最早的经验,还是老作家李佩甫、刘震云、阎连科。大家说中原作家有现实主义传统,我觉得这个概念还不能完全涵盖他们。他们当年或许是有那种经验,但是后来,尤其是现当代以来,人口的爆炸式增长,黄河的改道增口对生存带来的影响,使得河南作家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吴俊 2008年,我到河南参加了“改革开发30年 名家笔下看河南”大型采风活动,这是十年后再来河南。当时河南给我的印象有两个变化:一个是,我原来印象中河南色彩是灰色、土黄色的,但现在发现是多彩的;第二就是觉得河南是静止的,但现在是流动的。 这是十年前我跟河南的交集。这次来我想谈三点感受: 第一,我们论坛是围绕中原作家群,我们谈到河南,以前有文学豫军,现在有中原作家群
我们谈到中原作家群的时候,小说更多时候是一个中心。但是在河南的创作背景之下,诗歌其实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因为我们看到马新朝、杜涯这样的诗人,他们在中国诗歌场域里是非常边缘化的写作,或者说是容易被忽略的。比如马新朝,我觉得他的写作,并没有过时。从他最早的诗集,到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长诗《幻河》,包括临去世之前,我们给他编的最后一本诗集《响器》。马新朝的写作,之前写过幻象平原。他让我们看到平原写作与个人之
作为一个小说家,我偶然想到,站在一个作家的个体上,用我自己来回忆、反观一下文学理论问题,是有意思的。 请允许我把中国文学理论分成三个段落,并找出他们的代表人物。 第一个段落代表人物,周扬、胡风等人,那时候的口号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反映的生活是抗日战争、解放戰争,以及解放以后的生活。 第二个段落代表人物应该是冯牧和雷达,还有谢冕、孙少振、陈思和、孟繁华、李炳银、陈福民等,这
总后勤部政治部原创作室主任周大新 我认为中原年轻作家应该关注两个创作方向:表现城市生活,想象未来生活。 我们中原作家群曾经在两个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一个是对乡村生活的表现,一个是对历史题材领域的表现,这两个领域都出了很多好作品,表现得很好。原因是上世纪20、30、40、50、60,包括70年代作家大部分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对农民的命运、对乡村社会、对农业生产图景都有了解,所以能够写出很多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