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高中新课改后的高考(上篇)
“编者按:2010年是北京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实行新高考方案的第一年。为了帮助师生深入地研究高中课改后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把握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本栏目将先后邀请9位老师分学科结合《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和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给大家提出今年的高考复习建议。专题将分为上下篇——上篇:语文、数学、英语;下篇:文综、理综。”
2007年9月进入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即将面对新课程下的第一届高考。高考考查侧重能力选拔,有其相对明确的针对性,有别于日常教学中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要想实现有效备考,还需要从作为高考命题以及备考的指导性文件《考试说明》入手,在“把握”和“应考”两个层面做好复习规划。
整体把握,明确考查要求中的“稳”与“变”
2010年语文高考说明,延用师生熟悉的框架结构,将考试内容以及能力考查的目标落实在与新课程教学相呼应的实际层面。在考试内容方面,2010年高考说明仍然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四方面来界定。对于各考查内容中的主干能力要求,则与以往考试说明的表述框架基本相同,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稳定性。
当然,从语言表述看,2010年高考说明中也有一些调整。
1.新增加阅读延伸能力考查
历届高考说明都不曾有“阅读延伸”这类表述,故此我们姑且将其界定为“新增加”的能力考查内容。由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都应该能够得到长足发展,高考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是很自然的考虑。因此,相比于往届,高考阅读考查的力度应该是有所加大。
2.写作有两处语言调整
首先,“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这样一种表述,表明了考场作文的文章样式,也体现出写作评价中的温情与人本。至于不再出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能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等语句,可以更多理解为其是一种“隐去”的处理——并非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不再明示而已。可以预计,在写作方面,考查的层次将变得更加丰富。
3.卷面安排,取消原来独立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第六大题
以往,这一部分试题立足于考查考生掌握语言规范的实际水平,只要考生能够找准命题所对应的考点,深入对应题干要求,就能够完成题目所设置的“规定动作”。2010年高考卷面中不再独立考查语言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凭借阅读素材,要求考生能够答出所问,尤其是要求考生表达能体现出“体察、阐发与评价”或“领悟、探究与阐释”这一层次的要求时,这其中毫无疑问地包含着显著的语言运用因素。此处的调整表明,语言运用将出现考查格局的变化而不是考查内容的消失。
全面规划,突出训练路径上的同与异
任何能力要求的达成和巩固,训练都是重要手段。而复习备考的目标,则要求教师能够对语文能力框架作出全面把控,既要借助训练而又不能为训练所累,讲求备考训练实效。
首先,教师要选择与《考试说明》重能力考查要求相匹配的训练材料,以保证训练材料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素材合乎考试需要,考点明确而且又选取精准。近几年的北京高考试题、全国各套试题,还有部分区县甚至是教师自身开发的优秀模拟试题,应该成为考生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首选。其次,教师可以指导考生以《考试说明》为蓝本,有针对性地对训练素材进行重组或加工,以单项训练实现各个击破,以综合训练促成整体提高。此外,教师要参照近几年《考试说明》,整理近几年高考试题,明确考试中比较稳定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最新的变化和要求,有效关注近几年高考试题内在发展中的变化与走向。
但是,不同的考查内容对于考生能力探测的方式会有区别,训练路径自然有同也会有异。这其中尤其需要备考师生注意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在语文知识方面,“记死、记准”是基本要求,备考中要把这样的要求渗透在训练的每一个细节——语文知识的“面”要足够宽,语文知识的“点”要足够深;在语文知识的“面”与“点”而外,还要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需要强调的是,在2010年的高考卷面中,虽然不再独立考查语言运用,但是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并没有降低。语言运用的考查将分化到卷面的其他部分,尤其是阅读板块的阅读延伸试题。很显然,这种以阅读理解为背景的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情境不再像过去直接由题干预设,而是需要倚仗考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程度来生成。很显然,这会增加语言应用在综合性、灵活性方面的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在训练方式、训练素材的选择上要做更多相应的加工。
从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来看,要想综合、灵活地运用语言,仍然离不开语言规范的把握与训练。训练不应过于依赖阅读一类文章的素材,像过去用来训练句意拓展、语段压缩、句式变换等能力点的短小灵活的语言素材的组织和使用,仍然会在语言运用复习中发挥“短、平、快”的功效。
2.关于“写作”训练
不管一时一地曾经流行何种写作训练方式,教学与考试都不应该偏废任何一种能够考查写作水平的形式: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语言材料或其他形式的材料)、适合考查写作能力的其他形式。为考生提供相对自由、开放的写作平台,固然是写作训练与考试中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但是“文章写作”是其中诸要求的核心方面。因此,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都是高考写作考查中的最基本因素。要注意的是,出于区分的目的,各种考查样式都必定会附带有特定的要求,这都会使命题既具开放度又有一定限制性,都需要考生结合写作试题的要求作细致审视,选择或依照要求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拿出与自己的思维水平相匹配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这恰恰是常规复习教学所能把握的方面。
3.关于“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的阅读延伸
阅读考查,只有读懂、读准了文本,才有可能调用相应的储备与之考题要求相契合。由此看来,把阅读能力(包括古代诗文、现代文章以及文学作品)考查,狭隘地定义为“提取信息”,显然是不够的。阅读命题的本意在于检测以信息的筛选、确认、加工、整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能力,以对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以及表现手法、技巧等进行评价的鉴赏与探究能力。随着新课程中对基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而培养的“发现创新”能力的要求,阅读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将由过去比较强调“筛选”和“整合”,过渡到更加重视“在筛选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的内蕴、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评价和探究,这应该是设立阅读延伸题的考虑所在。
像2009年《司马祠》,“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开放与探究的意味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为2010年延伸试题的呈现作了极好的铺垫。在命题测试方面,就是想要借阅读延伸题呈现考生在“读懂作者”以及“读出自己”这样不同的阅读层次上所具有的区分效果。这其中所谓的“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要求考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积累和体验去理解、感悟,一方面能够回答相关阅读问题从而“替作者立言”;另一方面能够展示自己“探究”过程中的体察、感悟和发现、创新。当然,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脱离文本而作自由发挥,这并非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要求所在。
从解题来看,由于阅读延伸题相对开放的命题态势,在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下,考生的水平呈现还有赖于考生的文字表达。能说什么固然重要,还要看考生如何去说,而这恰恰由语言运用的实际水平来决定。也就是说,思维在怎样的层面上,是问题的一方面;而运用语言这一思维外壳的实际水平,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惟其如此,阅读延伸考查,在读懂、读准文本并调用自身相应的储备与考题要求相契合方面,考生的复习备考还大有工作可做。一直以来,阅读都在强调文本意识、整体意识、筛选整合意识,那么,在2010年的试卷格局中,出于对能力考查的整体审视,在阅读延伸的答题环节,语言运用的规范将是需要特别突出培养和训练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想到”和“会说准”作为检查教学以及备考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并成为阅读解题的双翼,帮助复习备考取得更加实际的成效。事实上,这也正是语言运用的考查分化到阅读延伸题的意义和关键所在。■
“编者按:2010年是北京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实行新高考方案的第一年。为了帮助师生深入地研究高中课改后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把握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本栏目将先后邀请9位老师分学科结合《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和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给大家提出今年的高考复习建议。专题将分为上下篇——上篇:语文、数学、英语;下篇:文综、理综。”
2007年9月进入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即将面对新课程下的第一届高考。高考考查侧重能力选拔,有其相对明确的针对性,有别于日常教学中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要想实现有效备考,还需要从作为高考命题以及备考的指导性文件《考试说明》入手,在“把握”和“应考”两个层面做好复习规划。
整体把握,明确考查要求中的“稳”与“变”
2010年语文高考说明,延用师生熟悉的框架结构,将考试内容以及能力考查的目标落实在与新课程教学相呼应的实际层面。在考试内容方面,2010年高考说明仍然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四方面来界定。对于各考查内容中的主干能力要求,则与以往考试说明的表述框架基本相同,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稳定性。
当然,从语言表述看,2010年高考说明中也有一些调整。
1.新增加阅读延伸能力考查
历届高考说明都不曾有“阅读延伸”这类表述,故此我们姑且将其界定为“新增加”的能力考查内容。由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都应该能够得到长足发展,高考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是很自然的考虑。因此,相比于往届,高考阅读考查的力度应该是有所加大。
2.写作有两处语言调整
首先,“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这样一种表述,表明了考场作文的文章样式,也体现出写作评价中的温情与人本。至于不再出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能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等语句,可以更多理解为其是一种“隐去”的处理——并非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不再明示而已。可以预计,在写作方面,考查的层次将变得更加丰富。
3.卷面安排,取消原来独立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第六大题
以往,这一部分试题立足于考查考生掌握语言规范的实际水平,只要考生能够找准命题所对应的考点,深入对应题干要求,就能够完成题目所设置的“规定动作”。2010年高考卷面中不再独立考查语言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凭借阅读素材,要求考生能够答出所问,尤其是要求考生表达能体现出“体察、阐发与评价”或“领悟、探究与阐释”这一层次的要求时,这其中毫无疑问地包含着显著的语言运用因素。此处的调整表明,语言运用将出现考查格局的变化而不是考查内容的消失。
全面规划,突出训练路径上的同与异
任何能力要求的达成和巩固,训练都是重要手段。而复习备考的目标,则要求教师能够对语文能力框架作出全面把控,既要借助训练而又不能为训练所累,讲求备考训练实效。
首先,教师要选择与《考试说明》重能力考查要求相匹配的训练材料,以保证训练材料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素材合乎考试需要,考点明确而且又选取精准。近几年的北京高考试题、全国各套试题,还有部分区县甚至是教师自身开发的优秀模拟试题,应该成为考生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首选。其次,教师可以指导考生以《考试说明》为蓝本,有针对性地对训练素材进行重组或加工,以单项训练实现各个击破,以综合训练促成整体提高。此外,教师要参照近几年《考试说明》,整理近几年高考试题,明确考试中比较稳定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最新的变化和要求,有效关注近几年高考试题内在发展中的变化与走向。
但是,不同的考查内容对于考生能力探测的方式会有区别,训练路径自然有同也会有异。这其中尤其需要备考师生注意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在语文知识方面,“记死、记准”是基本要求,备考中要把这样的要求渗透在训练的每一个细节——语文知识的“面”要足够宽,语文知识的“点”要足够深;在语文知识的“面”与“点”而外,还要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需要强调的是,在2010年的高考卷面中,虽然不再独立考查语言运用,但是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并没有降低。语言运用的考查将分化到卷面的其他部分,尤其是阅读板块的阅读延伸试题。很显然,这种以阅读理解为背景的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情境不再像过去直接由题干预设,而是需要倚仗考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程度来生成。很显然,这会增加语言应用在综合性、灵活性方面的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在训练方式、训练素材的选择上要做更多相应的加工。
从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来看,要想综合、灵活地运用语言,仍然离不开语言规范的把握与训练。训练不应过于依赖阅读一类文章的素材,像过去用来训练句意拓展、语段压缩、句式变换等能力点的短小灵活的语言素材的组织和使用,仍然会在语言运用复习中发挥“短、平、快”的功效。
2.关于“写作”训练
不管一时一地曾经流行何种写作训练方式,教学与考试都不应该偏废任何一种能够考查写作水平的形式: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语言材料或其他形式的材料)、适合考查写作能力的其他形式。为考生提供相对自由、开放的写作平台,固然是写作训练与考试中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但是“文章写作”是其中诸要求的核心方面。因此,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都是高考写作考查中的最基本因素。要注意的是,出于区分的目的,各种考查样式都必定会附带有特定的要求,这都会使命题既具开放度又有一定限制性,都需要考生结合写作试题的要求作细致审视,选择或依照要求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拿出与自己的思维水平相匹配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这恰恰是常规复习教学所能把握的方面。
3.关于“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的阅读延伸
阅读考查,只有读懂、读准了文本,才有可能调用相应的储备与之考题要求相契合。由此看来,把阅读能力(包括古代诗文、现代文章以及文学作品)考查,狭隘地定义为“提取信息”,显然是不够的。阅读命题的本意在于检测以信息的筛选、确认、加工、整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能力,以对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以及表现手法、技巧等进行评价的鉴赏与探究能力。随着新课程中对基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而培养的“发现创新”能力的要求,阅读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将由过去比较强调“筛选”和“整合”,过渡到更加重视“在筛选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的内蕴、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评价和探究,这应该是设立阅读延伸题的考虑所在。
像2009年《司马祠》,“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开放与探究的意味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为2010年延伸试题的呈现作了极好的铺垫。在命题测试方面,就是想要借阅读延伸题呈现考生在“读懂作者”以及“读出自己”这样不同的阅读层次上所具有的区分效果。这其中所谓的“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要求考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积累和体验去理解、感悟,一方面能够回答相关阅读问题从而“替作者立言”;另一方面能够展示自己“探究”过程中的体察、感悟和发现、创新。当然,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脱离文本而作自由发挥,这并非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要求所在。
从解题来看,由于阅读延伸题相对开放的命题态势,在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下,考生的水平呈现还有赖于考生的文字表达。能说什么固然重要,还要看考生如何去说,而这恰恰由语言运用的实际水平来决定。也就是说,思维在怎样的层面上,是问题的一方面;而运用语言这一思维外壳的实际水平,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惟其如此,阅读延伸考查,在读懂、读准文本并调用自身相应的储备与考题要求相契合方面,考生的复习备考还大有工作可做。一直以来,阅读都在强调文本意识、整体意识、筛选整合意识,那么,在2010年的试卷格局中,出于对能力考查的整体审视,在阅读延伸的答题环节,语言运用的规范将是需要特别突出培养和训练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想到”和“会说准”作为检查教学以及备考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并成为阅读解题的双翼,帮助复习备考取得更加实际的成效。事实上,这也正是语言运用的考查分化到阅读延伸题的意义和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