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87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娘,小满麦子怎么还不满银?”小梅仰着稚气还未脱的小脸问娘。
  妹妹小梅五六岁年龄,她不懂什么是“小满”?小满了麦子怎么还没满仁?她只是在一旁听大人们在讨论,突然插话问到。在麦地里忙着套种玉米的人都笑了。
  “麦熟不过三晌”,小满过后转眼就到了芒种。焦黄的麦穗头儿停止了她的摆动,娇滴滴地低下了头。喜欢撒欢的风儿也被这热辣辣的太阳晒得跑不动了,傻傻地僵在了那儿。
  鲁北的平原上,一往无际金黄黄的麦田,到处是忙着收割的人们。母亲提前烙上一大摞饼,煎上咸鱼,再用麦子换一大串油条,油条用麻绳串着。奶奶在家温水做饭,我和弟弟都放了麦假,一家人开始备战麦收。
  从清晨天刚放亮,一家人就得起来奔向麦田,趁着天气尚好,六月的天孩儿的脸,说不定哪一天一场大雨下来,收成就要减半。
  父亲和母亲一人一垅在前面收割,我和弟弟亮子在后面一人跟一个,忙着把麦子打成捆。亮子才十岁,已然加入了麦收的行列,因他太小,捆麦子时没有多大的力气,总是把麦子捆得松皮打鼓,装车时一提溜就知道是他捆的,为这我经常在父母面前取笑他。
  早上还挺清凉,一会儿的功夫就出了太阳,汗水裹着黑乎乎的泥土顺着两颊淌。捆麦子要穿长袖,最好是把袖口扎紧。要不锋利的麦芒会把娇嫩的皮肤划出一道道的血印。我腰间扎着捆麦子的草绳,在我们这称之为“麦约子”。有时麦约子用完,我也用从父亲那学来的,把一缕麦子缠绕打成一个结当草绳。我望一下前面长长的麦田,再望一下身后排成队的“麦过子”,顿时忘记了腰酸腿疼,成就感油然而生。
  忙完一天,傍晚再把麦子装上地排车拉到场院里去。地排车是父亲把家里门前的槐树放倒解成板找人做的,又长又结实。父亲把麦子装到顶,直到再也扔不上去了算完,前后用绳子扎紧。由父亲驾辕,我在旁边用绳子套在肩膀上拉,母亲和弟弟在后面使劲推。乡间的小路坑洼不平,麦子在车上摇摇晃晃,偶然遇窄小而又斜坡真是让人提心吊胆,突又大雨倾泄更是苦不堪言。
  麦子收到场院里码成垛,排号等着脱粒。脱粒机全村就那几台,最先割完的肯定优先,其他人家依次排开等着。
  场院里的汽灯很亮,仿佛照亮了整个夜空。像弟弟妹妹那样大的孩子们可有了玩耍的地方,在麦垛里捉迷藏,顽皮嬉闹,有时玩着玩着就睡在里面了,任凭大人们满场院找。我则过了玩耍的年纪,帮着母亲梳麦秸,今年我们家要修缮房顶,需要那闪着光芒的麦秸囤屋顶,我把母亲挑出来长得高的麦过子解开,一缕缕地码齐,然后用铁梳子把麦叶梳下来,再用钉在地上的镰刀把麦穗头割下来,扎成捆垛成垛,等忙完麦收,父亲就找人帮忙修屋顶,雨季来了提前要做预防。
  梳着梳着我就犯了困,一不小心,把手扎在了铁梳子上,霎时鲜血顺着五指流了下来,母亲吓坏了,赶紧回家给我做包扎。母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家里的药倒是齐全。因为那天的疏忽,导致我手指之间留下一生的疤痕。
  等排上号,则几户人家合伙脱粒,有的在前面往脱粒机里挑麦,有的把麦穰挑走码成垛,码垛也是个技术活,它不但要找个地势高的地方以免雨季来了灌进水去泡烂了麦穰,不管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也要讲究美观,再有就是技术,垛不好它就会一边倒或者塌方,谁家打的麦子多,一看麦穰垛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那一般就是母亲包揽的活了。我只负责把脱下来的麦粒端走。
  扬场也是个技术活。傍晚时分,起风了,看准风向起好场,父亲拿起木锨,铲起一锨带着麦糠的麦粒奋力向空中扬去,“哗啦啦”麦粒在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砸落在一旁的空场上,麦糠随风而去。几锨下来,地上堆起一层麦粒,母亲扎起头巾,拿起扫帚开始掠场。掠场可是个讲究活,要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不动,因为一动就会出现其他脚印,落在脚印里的麦糠就无法掠去。扫帚也不能下得太重,重了会把麦粒扫向边缘,轻了掠不净麦糠,因此母亲探着身子,用扫帚不断掠去陆续飘落下的麦糠,偶尔风力稍弱,麦糠也随风落下,母亲耐心地一点一点掠去。
  趁着中午炙热的太阳,把麦粒摊在场院里晾晒,滚烫的麦粒烫得我的小脚丫痒痒的,一趟趟地来回翻晒几遍,直到麦粒由青而泛黄。
  两个晌午头,晒干的麦粒就能听见“响”,该起堆了。我撑着袋子,父亲装着,弟弟数着,1、2、3……足有一百多袋,就是一万斤,又是一个丰收年,父亲和母亲脸上漾起开心的笑容。
  又是一年的六月,一阵阵的热浪翻滚而来。正是麦收时节,金灿灿的麦子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在等待着人们的收割。浓郁的麦香,掠过田野,掠过喜笑颜开的人们,飘向远方。
  父親蹲在地头却是犯了愁,望着自己家的地,再望望别人家的地,父亲一根根烟抽着,锁紧了眉头。
  按说现在有了现代化的收割机,再不用人力去收割。可是前几天的一场暴风雨,使得快要成熟的麦子大部分卧倒在了地里,收割机也无有了用武之地。父亲连日地收割,实在是太累了。家里没劳力,只有父亲和母亲,最大的我那年才十四岁,只能帮着打打捆,别人家的麦子都已进了麦场,就自己家的麦子还光秃秃的在那竖着。可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不等人啊!这辛苦了一年,眼看就要有个好收成了,要是一场大雨下来,这麦子就打水漂了,父亲心里能不急吗?
  父亲看看站在旁边的我,悠悠地说:“梅啊,你去你二姨家叫你二姨夫来帮咱割麦子吧,你两个表哥都是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是整劳力了。他家还有拖拉机,一块帮着拉场院里,爷实在累坏了,干不动了”。
  我看看父亲:“行,就是不知二姨家在哪儿呢?”
  因为离二姨家比较远,交通又不方便,平常很少走动,只有过年时,跟着大人去过几次,那时我还小,又不记路。
  家里的墙上挂着县级的地图,离二姨家三十多里地。父亲指着地图告诉我,走到哪就拐弯,再继续走,遇到行人就问问路,我点点头,没有多说话。我瞅了瞅墙上的挂钟,刚好中午十一点钟,胡乱吃了几口饭。那时我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久,还不太熟练,但父亲还是无奈地让我上路了。
  我骑上车子一直向东走去,途中要经过一条河,一条河坝,我没出过远门,走到小桥上,河里的水像要漫过小桥似的,湍流水急,晃得我的眼睛晕晕的,我心里发慌,有点害怕,小心翼翼地过了桥。再看那河坝,坡陡弯多,我使劲地推着车子往上爬,娇小的身躯,累得直喘气。
  又走了一段路,问了几个行人。因为是中午烈日当头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脸庞晒得像两个红苹果,汗水顺着往下淌,这时又口渴得要命,喉咙干得直冒烟,望望路两旁一望无际的麦田,差不多都已收割,仅留些许麦茬,明晃晃地耀着眼,看不到一处有水源的地方,想起那凛冽甘甜的井水,又想起父亲那渴望的眼神,我使劲抿了抿嘴唇。
  终于打听到了二姨家的村庄,可父亲只给了我二姨夫的一个名字,这村太大了,分了三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分了若干小队,要找到二姨家,还得从西边第一个大队依次找起,二姨家却偏偏就在最后一个大队。等赶到二姨家时,已是下午两三点钟,我喝光了二姨家的一暖壶水。二姨心疼我:“走了这么远的路,看把俺闺女渴的。你姨夫和你俩表哥还在场院里打麦场,今晚才打完,明天一早你姨夫开着拖拉机拉着你们一起走吧”。
  第二天一早,姨夫开着拖拉机连同表哥,一起回到家里。我看见父亲很是憔悴,因为我一晚上没回家,父亲挂念着,翻来覆去也没睡着,清早醒来也无心再去割麦子了,若是我再不回来,父亲就到处去找我了。
  我看着父亲笑了笑,父亲的眼里闪着泪光。
  时过境迁,我已作别家乡多年,麦收的情节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难以忘怀。我再也闻不到年少时的那种麦香了……
  ——选自《梅园小汐》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友从南方来北京开会,照例要和朋友喝一顿。席间我习惯性的问候一声:哥们儿最近生活的怎么样?朋友说:现在生意不好做,穷的都要卖看家狗了。  一句“要卖看家狗”,把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童年时我也曾养过一只狗,是那种地地道道的农村土狗,长着一身叫不出颜色的杂毛,消瘦的身体,总是在风中打晃,仿佛坚持不到看明天的阳光。  我那时因为吃不饱,造成营养不良,身体长得又瘦又矮,经常被同龄的
期刊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汉平原上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更被誉称“芙蓉之国”。  她头枕长江波涛,胸襟洪湖“明珠”,腰缠四湖“玉带”,脚蹬东荆汉水,县境内河湖港汊成网,藕池柳塘棋布,历来就号称“百湖之县”。一到夏天,不仅那八百里洪湖漫漫“接天莲叶无穷碧”,还有那城乡大小湖塘更呈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景象。置身如此“秀越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的菡萏王国,总似觉于静谧中,荷吹长箫,莲起诗行,常常豪赏那
期刊
走进乌镇,那古香古色的街衢、民宅,就像穿越时空,回到远古年间。  房屋,白色的墙、衬托着黛色的屋瓦、黛色的砖、黛色的木门、黛色的窗棂,真是应了乌镇的一个“乌”字。  长假刚休完又是个雨天,游客稀少,古镇显得静悄悄。  漫步在石板路上,路过一条静谧、清幽的深巷,忽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又对未来执着期望的姑娘……  进入西栅景区,才真正领略到
期刊
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这是《水浒传》里吴用为赚取卢俊义而题的一首诗,一部《水浒传》讲述了一个个悲壮而深刻的英雄故事。里面题诗不少,唯有这一首让我彻悟铭记。我在领略了梁山伯忠和义的英雄情怀后,为他们的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慨叹无论怎样的抗争,他们的命运都是历史注定的。因此,不得不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到悲伤、悲壮和悲愤。  一部《水浒传》,充满了官
期刊
我的老师刘顺久先生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说起中学老师,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老师的形象:有德高望众的黄老师,有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刘老师,有温文尔雅的唐老师,还有严而有爱的熊老师……他们都曾经为我答疑解惑,为我的学业添砖加瓦,为我的成长指点迷津,令我敬重和思念。其中一位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十分深远,那就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刘顺久老师。  刘老师大学毕业时,我们正好小学毕业
期刊
暮春的一个傍晚,我独自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里运河西堤。在淮安城区生活了将近30年,我还是第一次踏上这条古老的运河大堤。  将车锁好停放在一家商店门口,我便拎着茶杯开始了这一次充满期待的春日之旅。  阳光暖暖地照着,春风和煦地吹着,路边不时见到参天的水杉、黄得诱人的油菜花,一辆辆私家车不再欢腾、安静地停在路边休息。顺着水泥路往前走了约二十分钟左右,突然看到横跨运河的堂子巷控制工程(桥名里运河节制闸),一
期刊
龙应台说过:“看一个人的教养,就看他怎么对待弱者。”芙蓉能不能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并延伸龙先生的话:如果一个人欺弱、欺贫、欺下,那也必定是一个媚强、媚富、媚上,且奴颜、奴性势利十足的人?!!而现实生活中又有谁会安心?谁会喜欢?谁会接纳身边有一些这个模样子的人存在呢?  一个内心强大有力量,素质修为德行高洁,品性高远的人,从来不会、不需要以贬低别人从而达到抬高自己什么,从来不会、不需要脚踩着别人的双肩向
期刊
孩子,根据你的要求,爸爸今天继续给你讲动物的故事。昨天已经和你预约了今天讲狗。正如你一样,孩子对于动物有一种天性的喜爱,尤其对于像狗这样温顺而忠心的动物更是如此,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例外,特别喜欢狗,印象中第一条狗名叫“小青”,是从你远在川东的姑奶奶家抱来的,从此以后儿时的我就有了一个狗伴,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他最怕的是孤独,小的时候你爷爷、奶奶常年为生活而奔波,经常不在家,那时候爸爸就一个
期刊
乡村仪式歌谣主要是在举行某种活动仪式时所唱的歌谣。如建盖新房、婚庆、丧事、传统节日等。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示祝愿、庆贺、祈福、赞美、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或表示惋惜哀悼。  盖新房。《点梁歌》:“小小红公鸡,身穿一身红毛衣。不是我要你,是魯班师傅要你做点梁鸡。左点青龙龙抬头,辈辈儿孙要封侯;右点青龙龙摆尾,辈辈儿孙有出息;中点龙腰龙翻身,龙头龙尾一齐起。”此歌谣由建房的掌墨的木匠师傅来念,木匠师傅右手拿
期刊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我每每诵读伟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其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升腾起一种重振旗鼓、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其实,初识贵州娄山关,还是源于40多年前上初中时语文老师的品读。  据《遵义志》记载: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