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酷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跑酷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年轻人通过跑酷摆脱对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固有理解,建立了对城市与建筑空间的新视角。
  关键词:跑酷 亚文化 城市 建筑空间
  跑酷,是现在青年人中流行的一项街头疾走运动。跑酷爱好者们把整个城市的街道、建筑空间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建筑外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建筑,更是跑酷爱好者的最爱。狂奔中的自由、速度与激情,对跑酷爱好者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信仰。而建筑则是这项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由青年亚文化倡导所产生的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和曾经的爵士,摇滚,嬉皮士,涂鸦一样属于边缘文化。因此在探讨跑酷和建筑的关系时,我们避免不了要先讨论一下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
  定名为主流或边缘,只是人本能的狭隘观念的体现,实际两者的存在同样重要。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是大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内接受的行为方式,这部分人的存在对社会形成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亚文化的所属群体相对来说人数就少很多。好比一颗树,主流文化是其主干,亚文化是树枝,随着树的不断生长,某些枝杈可能自然枯萎掉落,而某些枝杈则可能成为继续生长的主干。文化也是一样,曾经的主流很可能被后来的亚文化代替。由于主流文化是大多数人的文化因此自然而然在生活的各方面具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城市建筑空间的垄断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让人们都在同一秩序中互动以便管理,红绿灯,人行天桥,隔离围墙,保安岗亭,收费站,台阶,布局网格,建筑规范等空间语法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的是主流文化有其存在及对空间角色塑造的的必要性,这种叙述引导人群从混乱,无续的行为转变为制度化,有秩序的逻辑存在。
  但主流文化中的秩序机制也有着破坏的一面。随着人类所谓的文明进步,人在时空中自由行动的权利不断缩小,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相关理念的提出加速了禁锢人性的过程,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建筑空间概念在资本和权利横行的地域大批量的快速复制。但差异化的人性的存在是无法磨灭的,标准化的建筑叙事无法完全抹杀人类追求独立的精神需求,长期的压抑最终导致了亚文化群体的破土而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谓精彩纷呈,尽显人类取之不竭的潜在本能。这些长期休眠的潜能会在合适的时机被激发。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过程,则和人心理,生理的成长是同步的,亚文化的成长借助了这一自然剧本,最终完成部分人群集体无意识逾越规范化社会的表演。
  因此这种在建筑上蹦来跳去的跑酷运动不过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生命力向外拓展到肢体语法的又一表情罢了。事实上任何亚文化都是在建筑或其围合的空间中诞生的,只不过跑酷和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
  大多数文化发挥作用时是把城市建筑空间当作容器的,而时而用各种攀爬丈量阻碍物的需求,或是用翻滚表达身体对环境的看法的跑酷者,更像一个时局评论员。他们把建筑空间的分割当作一个新闻事件,用各种动作灵活的在公众和个人观点间游刃有余的点评。比起建筑空间在经过现代主义长期揉令过后的各种做作的变异,这些肢体词汇具有一种原生态的野性美,令人蠢蠢欲动!这种方式超越了涂鸦者对建筑墙面发泄性的破坏,摄影师冷漠的写实性思辨,以及各类艺术家无奈的解构。跑酷运动超越了小我。如同爬山时自己开拓一条道,跑酷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不是约定俗成的固有模式,其行为的开展不依赖城市建筑空间的交通功能的指向性序列,融入身心自在的大我才是其开展行为的本意。
  跑酷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做出的不同诠释具有强烈的建筑宣传媒体效应,这些过程的展示作用在无形中对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正向的催化作用。一旦成为风靡的运动,跑酷会让人们反思固有僵化的城市布局,并进行改变。虽然目前主流文化对城市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定义还是大行其道。如同摇滚从最初的独立精神先锋到逐渐被时尚和流行文化收买,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最后跑酷不再出现在城市街道或是废弃的工厂里,而是进入室内,被各种类似室内攀岩的装置所包围,同时被商业操作而收费,那时的跑酷就不再是亚文化而隶属于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
  通过跑酷重新观察和丈量我们生活的城市与建筑,排除预设的观念和态度,忘掉成败和优劣,排除既定的审美惯性,力求客观地呈现出城市和建筑区域空间演化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跑酷的信念!于是在他们的上下跳动之后我們得到了一个立体、全面、多维的城市建筑图景,这还是你认识的城市吗?
  参考文献:
  1《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美) 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 胡疆锋译
  2《拼贴城市》(英)柯林·罗童明 译
其他文献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这一段,过大理、漾濞、剑川,到达丽江。西双版纳的茶叶在大理下关被制成专供藏区的边茶,由马帮运送北上。这段线路沿途在滇西平原,坝子间穿过,所经的地区多元文化重叠交融,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滇西北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影响,祖祖辈辈居于此地的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借鉴吸收了大量汉、藏民族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这段线路的终点丽江古城顺水随形,实乃一处诗意栖居之所。但古城本身
期刊
哈尔滨冰雪雕塑作为我国一项民间艺术,由哈尔滨人创造性地开发了冰雪资源。原本制作工艺简单的冰灯,如今已发展成多种表现形式,而尤以冰建筑引人注目,化冰雪为神奇,成为高雅艺术。它是陈列艺术的佼佼者,其造型大的可以至无限之组合,有数千、数万立方米,像楼房一样大,可登攀观赏;小的作品只有十几立方厘米,没有空间之限制。冰雕以其晶莹剔透,皎洁光彩的质感,点亮了视觉上的享受,雪雕以其冰肌玉骨,塑造出立体的造型艺术
期刊
195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小组来到西安,开始对2000年前的汉长安城进行考古勘察,繁华的都城早已在西汉末年的战火中毁灭,留给后人的只是残破的夯土城墙和宫殿台基。  专家小组对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前帝国都城的形制、布局开始日渐清晰,此时,一个让考古专家们困惑不解的谜题出现了——数条神秘通道出现在西汉后宫的地下,它们是火灾时的逃生通道?抑或是后宫嫔妃寂寞偷情的场所?诡异
期刊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及游览参观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这是一种把红色革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景区,不仅可以观光赏景,而且可以从中了解革命历史
期刊
城市化是一个还会持续下去的人类发展历程,预计未来75%~90%的人都会生活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之中,城市会是未来人类最主要的生活区域,而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用水用电紧张等城市病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可以解决我们目前的城市危机么?新能源时代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    世界各国都对未来城市做过诸多的猜想、设计和实验。  美国有过“维纳斯计划”的未来城市设
期刊
具有“江南第一村”美誉的黄山东南麓徽州区的呈坎村,其古名龙溪,后改为呈坎。呈坎村四面环山,村中水系环绕,无论是地理位置的选择、建筑布局、还是风水,都堪称奇绝。  说呈坎奇,还因为呈坎村是进得去,出不来——外人进呈坎,很少有不迷路的,如果没人指点迷津,从早晨转悠到天黑,也很难走出这个小山村。  从高处俯视,但见向村外发射的八条街巷,把整个村庄分割成大小八块,街巷互连,巷巷相通,使村落形成二圳三街九十
期刊
民族建筑来自于田野,来自于山间,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民族兄弟姐妹的劳动汗水和智慧。它是历史的写照,文化的写照,自然的写照,它的价值无限。我们应该去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这一人类的宝贵财富,使人们更好地享受它的美丽、继承它的文化和技术含量,使其造福于全人类。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具有五大价值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特点是多元性、独特性、原真性和地域性。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经
期刊
十里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西部,居于渭北黄土高原上,这里贴近甘肃,东邻陕西的彬县和旬邑,这一省两县地区古名为“豳”,是周王朝先人的发祥之地。黄土塬、区植被稀少,常年雨水冲刷,形成众多沟壑,因此耕作在塬面,沟底为河流。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清宣统《长武县志》云:“陶居穴处,肘见踵决,地瘠民贫,莫此为甚。”人们居住以窑洞为主。    黄土高原的窑洞    十里铺是一个杂姓窑洞村,居民的住居形式均为横
期刊
近两年,在四川、成都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精神的大环境中,四川书画界、企业界、收藏界日渐觉醒、活跃,诸多巴蜀画派大家名家闪亮走出剑门,冲出夔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巴蜀画派”呼之欲出,四川、成都书画艺术市场长期低迷的状况迅速改观。特别是今年以来,巴蜀画派一批主流画家诸如刘伯骏、戴卫等频频亮相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成都各类画展如潮,一派生机,一批有潜力的书画名家、实力派画家的画价急剧飚
期刊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构筑在地平线上的杰作”。在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文化形态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已经愈来愈成为城市外显形象的描绘者——设计师高度关注的焦点。公共空间的营造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极其严谨的实践过程。因此在现代商业街设计中,对其空间特征的建构,吸取传统空间中的精华应是特别关注的环节。    关于空间秩序    思维方式与角度决定了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