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跑酷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年轻人通过跑酷摆脱对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固有理解,建立了对城市与建筑空间的新视角。
关键词:跑酷 亚文化 城市 建筑空间
跑酷,是现在青年人中流行的一项街头疾走运动。跑酷爱好者们把整个城市的街道、建筑空间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建筑外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建筑,更是跑酷爱好者的最爱。狂奔中的自由、速度与激情,对跑酷爱好者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信仰。而建筑则是这项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由青年亚文化倡导所产生的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和曾经的爵士,摇滚,嬉皮士,涂鸦一样属于边缘文化。因此在探讨跑酷和建筑的关系时,我们避免不了要先讨论一下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
定名为主流或边缘,只是人本能的狭隘观念的体现,实际两者的存在同样重要。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是大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内接受的行为方式,这部分人的存在对社会形成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亚文化的所属群体相对来说人数就少很多。好比一颗树,主流文化是其主干,亚文化是树枝,随着树的不断生长,某些枝杈可能自然枯萎掉落,而某些枝杈则可能成为继续生长的主干。文化也是一样,曾经的主流很可能被后来的亚文化代替。由于主流文化是大多数人的文化因此自然而然在生活的各方面具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城市建筑空间的垄断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让人们都在同一秩序中互动以便管理,红绿灯,人行天桥,隔离围墙,保安岗亭,收费站,台阶,布局网格,建筑规范等空间语法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的是主流文化有其存在及对空间角色塑造的的必要性,这种叙述引导人群从混乱,无续的行为转变为制度化,有秩序的逻辑存在。
但主流文化中的秩序机制也有着破坏的一面。随着人类所谓的文明进步,人在时空中自由行动的权利不断缩小,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相关理念的提出加速了禁锢人性的过程,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建筑空间概念在资本和权利横行的地域大批量的快速复制。但差异化的人性的存在是无法磨灭的,标准化的建筑叙事无法完全抹杀人类追求独立的精神需求,长期的压抑最终导致了亚文化群体的破土而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谓精彩纷呈,尽显人类取之不竭的潜在本能。这些长期休眠的潜能会在合适的时机被激发。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过程,则和人心理,生理的成长是同步的,亚文化的成长借助了这一自然剧本,最终完成部分人群集体无意识逾越规范化社会的表演。
因此这种在建筑上蹦来跳去的跑酷运动不过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生命力向外拓展到肢体语法的又一表情罢了。事实上任何亚文化都是在建筑或其围合的空间中诞生的,只不过跑酷和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
大多数文化发挥作用时是把城市建筑空间当作容器的,而时而用各种攀爬丈量阻碍物的需求,或是用翻滚表达身体对环境的看法的跑酷者,更像一个时局评论员。他们把建筑空间的分割当作一个新闻事件,用各种动作灵活的在公众和个人观点间游刃有余的点评。比起建筑空间在经过现代主义长期揉令过后的各种做作的变异,这些肢体词汇具有一种原生态的野性美,令人蠢蠢欲动!这种方式超越了涂鸦者对建筑墙面发泄性的破坏,摄影师冷漠的写实性思辨,以及各类艺术家无奈的解构。跑酷运动超越了小我。如同爬山时自己开拓一条道,跑酷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不是约定俗成的固有模式,其行为的开展不依赖城市建筑空间的交通功能的指向性序列,融入身心自在的大我才是其开展行为的本意。
跑酷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做出的不同诠释具有强烈的建筑宣传媒体效应,这些过程的展示作用在无形中对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正向的催化作用。一旦成为风靡的运动,跑酷会让人们反思固有僵化的城市布局,并进行改变。虽然目前主流文化对城市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定义还是大行其道。如同摇滚从最初的独立精神先锋到逐渐被时尚和流行文化收买,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最后跑酷不再出现在城市街道或是废弃的工厂里,而是进入室内,被各种类似室内攀岩的装置所包围,同时被商业操作而收费,那时的跑酷就不再是亚文化而隶属于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
通过跑酷重新观察和丈量我们生活的城市与建筑,排除预设的观念和态度,忘掉成败和优劣,排除既定的审美惯性,力求客观地呈现出城市和建筑区域空间演化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跑酷的信念!于是在他们的上下跳动之后我們得到了一个立体、全面、多维的城市建筑图景,这还是你认识的城市吗?
参考文献:
1《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美) 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 胡疆锋译
2《拼贴城市》(英)柯林·罗童明 译
关键词:跑酷 亚文化 城市 建筑空间
跑酷,是现在青年人中流行的一项街头疾走运动。跑酷爱好者们把整个城市的街道、建筑空间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建筑外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建筑,更是跑酷爱好者的最爱。狂奔中的自由、速度与激情,对跑酷爱好者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信仰。而建筑则是这项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由青年亚文化倡导所产生的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和曾经的爵士,摇滚,嬉皮士,涂鸦一样属于边缘文化。因此在探讨跑酷和建筑的关系时,我们避免不了要先讨论一下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
定名为主流或边缘,只是人本能的狭隘观念的体现,实际两者的存在同样重要。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是大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内接受的行为方式,这部分人的存在对社会形成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亚文化的所属群体相对来说人数就少很多。好比一颗树,主流文化是其主干,亚文化是树枝,随着树的不断生长,某些枝杈可能自然枯萎掉落,而某些枝杈则可能成为继续生长的主干。文化也是一样,曾经的主流很可能被后来的亚文化代替。由于主流文化是大多数人的文化因此自然而然在生活的各方面具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城市建筑空间的垄断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让人们都在同一秩序中互动以便管理,红绿灯,人行天桥,隔离围墙,保安岗亭,收费站,台阶,布局网格,建筑规范等空间语法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的是主流文化有其存在及对空间角色塑造的的必要性,这种叙述引导人群从混乱,无续的行为转变为制度化,有秩序的逻辑存在。
但主流文化中的秩序机制也有着破坏的一面。随着人类所谓的文明进步,人在时空中自由行动的权利不断缩小,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相关理念的提出加速了禁锢人性的过程,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建筑空间概念在资本和权利横行的地域大批量的快速复制。但差异化的人性的存在是无法磨灭的,标准化的建筑叙事无法完全抹杀人类追求独立的精神需求,长期的压抑最终导致了亚文化群体的破土而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谓精彩纷呈,尽显人类取之不竭的潜在本能。这些长期休眠的潜能会在合适的时机被激发。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过程,则和人心理,生理的成长是同步的,亚文化的成长借助了这一自然剧本,最终完成部分人群集体无意识逾越规范化社会的表演。
因此这种在建筑上蹦来跳去的跑酷运动不过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生命力向外拓展到肢体语法的又一表情罢了。事实上任何亚文化都是在建筑或其围合的空间中诞生的,只不过跑酷和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
大多数文化发挥作用时是把城市建筑空间当作容器的,而时而用各种攀爬丈量阻碍物的需求,或是用翻滚表达身体对环境的看法的跑酷者,更像一个时局评论员。他们把建筑空间的分割当作一个新闻事件,用各种动作灵活的在公众和个人观点间游刃有余的点评。比起建筑空间在经过现代主义长期揉令过后的各种做作的变异,这些肢体词汇具有一种原生态的野性美,令人蠢蠢欲动!这种方式超越了涂鸦者对建筑墙面发泄性的破坏,摄影师冷漠的写实性思辨,以及各类艺术家无奈的解构。跑酷运动超越了小我。如同爬山时自己开拓一条道,跑酷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不是约定俗成的固有模式,其行为的开展不依赖城市建筑空间的交通功能的指向性序列,融入身心自在的大我才是其开展行为的本意。
跑酷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做出的不同诠释具有强烈的建筑宣传媒体效应,这些过程的展示作用在无形中对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正向的催化作用。一旦成为风靡的运动,跑酷会让人们反思固有僵化的城市布局,并进行改变。虽然目前主流文化对城市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定义还是大行其道。如同摇滚从最初的独立精神先锋到逐渐被时尚和流行文化收买,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最后跑酷不再出现在城市街道或是废弃的工厂里,而是进入室内,被各种类似室内攀岩的装置所包围,同时被商业操作而收费,那时的跑酷就不再是亚文化而隶属于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
通过跑酷重新观察和丈量我们生活的城市与建筑,排除预设的观念和态度,忘掉成败和优劣,排除既定的审美惯性,力求客观地呈现出城市和建筑区域空间演化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跑酷的信念!于是在他们的上下跳动之后我們得到了一个立体、全面、多维的城市建筑图景,这还是你认识的城市吗?
参考文献:
1《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美) 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 胡疆锋译
2《拼贴城市》(英)柯林·罗童明 译